时间:2020-05-01 10:29:37 来源:新浪教育_新浪网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4月29日消息,2020年春,疫情突如其来,学生们开始了宅家学习,也在市、区和各校的倡议下,争当起了“劳动小能手”。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劳动教育?如何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学生成长的“必修课”?上海始终不辍探索。近年来更从立德树人的高度系统思考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融入实践活动、融入家庭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立好柱子、课程引路,渗透日常教学全过程
站稳课堂主渠道,立好劳动教育的“柱子”。1988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设劳动技术教育必修课,将劳动技术课程纳入小学、初中及高中三个学段基础型课程,编制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标准。近年来,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提供专用教室、工具、材料等,为提升区域劳动教育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004年,上海又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学科德育”,明确提出勤奋自强的教育要求,挖掘语文、历史、地理、艺术等各门学科的劳动教育元素,探索开展劳动精神教育。
同时,上海积极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纵向衔接的探索,将劳动教育的时代特点与信息技术能前沿科技进行融合。比如,3D设计及打印的学习,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主要是学习传统的草图、平面图设计等,在高中阶段学生就能在3D实体设计环境中进行3D设计。
在政府的鼓励和推动下,各校的劳动教育校本化探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于课程改革中深化劳动教育的探索已有近20年。学校自主开发了与劳动技术教材融合互补的劳动系列校本课程,主要包括校内劳动、家务劳动、美丽家园三类,设置“德”“才”两个系列课程,着重对学生进行相关“劳动知识、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的教育。“德”系列课程侧重劳动实践活动课程,“才”系列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的问卷调查,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分年级设置了8大类106门课程。
物质生活逐渐优越的当下,“吃苦耐劳”的形式发生了转变。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的学科内容,静安区和田路小学通过跨学科式的项目学习“劳动·创造·幸福”,让创造教育和劳动教育进行整合,运用项目化学习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从生活与劳动核心问题入手,分头进行信息搜集,找出问题链,通过调查问卷、实验对比、创新改造等方式完成团队的课题研究。
高校同样打造了适合大学生的劳动课程天地。上海财经大学规定学生在大学本科修读期间需完成不少于32 学时(2学分)的劳动实践教育必修课程,围绕劳动观念素养、生活技能、社会实践、公益服务、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生涯探索七大模块建立了劳动课程体系。
上海建桥学院推出“文明修身”劳动教育必修课,至今已有十年。2014年,它由素质拓展课程提升为独立设置的零学分通识教育必修实践课程,覆盖大一学生。课程以清洁校园学习、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有完整的课程教学大纲、详细的课程实施方案、明确的组织管理制度及明确的持续优化目标,也纳入到菁英学院学生骨干培训班中。2019年,学校联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共同打造劳动育人新课程,建立了劳动育人新基地。
搭好台子、合力育人,贯通家校社会各方面
从园艺师、汽修小工匠、修复古籍,到数控达人、组装汽车、航海模拟……上百个职业岗位,学生们亲身体验。由上海市教委主办的“职业小达人”中小学生暑期职业体验活动已经开展了7年,每年有超过十万人次的学生和家长走进上海市部分职业学校在劳动实践中获得职业启蒙。
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培养需要整合各方教育资源、需要发动教育工作者的力量,同时必须构建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地落实。
近年来,上海以“学生实践和创新工程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公益性、普惠化、开放型的“社会教育大课堂”,将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加强学农基地建设,将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予以课时保证。另一方面,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2000年起,通过市、区两级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建设了涵盖爱国主义、劳动实践、传统文化、科普教育等12大类2千余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80多万个,进一步促进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能力。
这样的探索也在校园里不断延伸。
上海中学让后勤人员也成为了劳动教育育人队伍中的一份子,“后勤体验周”将学生的劳动实践岗位放在了学校后勤各个岗位。学生走出书山题海,寻访龙门岛、食堂岛、寝室岛、龙西岛、体育岛,体验并理解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曾在2014年做过一个学生未来职业梦想调查,学生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老师、医生和警察,选择其他劳动行业的几乎没有。2018年再次调查时,学生的职业梦想类型变得丰富了,涉及了各行各业。这得益于学校“跟着爸妈去上班”职业启蒙课程。学校聘请校外辅导员协助,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课外时间“跟着爸妈去上班”。学生家长也利用每双周五班会课时间,走进教室开设家长微课。
让家长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主力军之一,也是近年来上海学校持之以恒的探索。宝山区泗塘新村小学开发了家教指导校本课程《帮帮亲子劳动手册》,向家长普及劳动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树德小学鼓励孩子在家庭中寻找服务岗位,完成《树德小学各年级家务清单》。
在今年战“疫”宅居家中之时,市教委在新媒体平台推出了“班主任支招——特殊时期的劳动教育”,鼓励激励孩子们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杨浦少科站延伸12年区域品牌特色活动“节能小当家”,推出特别版居家劳动实践活动,鼓励居家抗疫无法外出的青少年撸起袖子干家务。
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向全体学生发出了“假期劳动打卡”活动倡议。在开学后按照打卡次数和照片内容,评选“家庭服务小明星”。劳“疫”结合期间,家务有了更深层的践行务实做事、踏实实践、奉献自我的意义。
上海大学将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周设为“劳动教育主题周”,各院系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居家期间,上大学子们还发起了“劳动打卡”“志愿服务到社区”等活动,许多学生在居家学习期间学做家务,并积极参与到家乡或社区的疫情防控之中,量体温、宣传防疫知识,在公益劳动中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蓬勃力量。
探索路子、实践创新,建立知行合一新载体
劳动教育中,认知是基础,体验是关键。如何创新实践的载体,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有效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上海制定《上海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设计《上海教育系统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评价指标体系》,为学生积极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融思想道德、劳动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成长环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许多学校也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就地取材给予了学生们劳动教育的丰硕土壤。宝山区馨家园学校有着天然的植物栽种环境,学校抓住优势建设了花园、学园、田园、乐园四园一体育人环境。花园里的学生们在种下种子,用行动担任护绿“小卫士”。
松江区小昆山学校内有近千种植物,学校开发了四季劳动教育课程。通过融合自然学科的“寻找最美银杏叶”“笋儿真鲜美”“树儿要过冬”和传统节日“增彩元宵扎花灯”“采叶包粽子”,形成九年成长劳动项目系列。
嘉定区娄塘学校从传承娄塘古镇美食传统获取灵感,开设了“食文化”课程。娄塘点心制作班通过传授学生学习制作娄塘特色点心,提高已学生生活技能,也让家乡食文化在学生得以传承。
敬业中学所在的黄浦区由原先的南市区、黄浦区、卢湾区三区合并而来,区内博物馆、纪念馆和展示场所近30余所。由黄浦区文化局牵头,学校与诸多场馆签约,形成一条得天独厚的文化劳动实践基地链。有的基地可提供图书管理员,场馆引导员等志愿服务类的基础劳动类岗位;有的提供国际交流翻译员、银行个人理财分析员等。每个学生需要完成一定学时的基础劳动类岗位,也对自己喜好向往的劳动岗位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上海还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年组织寓教于乐、手脑并用的职业体验活动,吸引近10万学生,走进70余所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中心)。在高中阶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坚持组织高二学生参加为期一周的农村劳动实践。在大学阶段,结合学科专业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每年寒暑假均组织上万支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企业、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积极参加就业实践、技能实训、环境治理、惠农服务等活动,构建了一条大中小纵向衔接的实践链。
同济大学成立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研修中心,打造社会实践一站式工作站,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66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8个。全校每年超过5000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间10万小时。
上海中医药大学每年在国家级、市级、校级创新创业项目,设立劳动教育主题的双创项目。通过与“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相结合的公益服务项目、劳动创意项目等,增强学生诚实劳动意识,激发守正创新的创新创业热情。
而在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第一食堂二楼,上海市首个高校后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服务育人示范岗)的首场活动“鲍家好美食公开课”落户在这里。
上海各个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类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嘉定区娄塘学校创设“五一”劳动技能节,分年段开展不同的劳动技能比赛;虹口区广灵路小学开展了“学劳动技能,扬劳模精神”主题活动,开展专题讲座,分年段定制劳动教育辅导目标。
日常劳动的能力提升,生产劳动的匠心追求,服务性劳动的责任担当,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让劳动教育无时无刻。
把准位子、完善评价,用好育人导向指挥棒
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就是指挥棒,重新定义着劳动教育对人的发展,促进着学生身体力行践行劳动之美。上海把学生的技术素养纳入基础教育总体评价之中,逐步建立劳动技术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保障体系。
小学生每完成一个学期的劳动技术课程学习,经考核测试,成绩记入学生评价手册和学习档案;初中和高中学生除平时或学期的考核测试外,还必须参加劳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考试主要采用以操作实践考试为主,书面考试为辅的方式进行,并以获得相应的劳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初、高中毕业、升学的依据之一。
自2014年起,上海结合中、高考改革,明确高中生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60课时、初中生参加公益劳动80课时和职业体验32课时的具体要求,并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中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和毕业的必要条件。上海还研发了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普通高中学生参与公益劳动的记录机制。
许多学校也根据学生们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劳动教育评价的探索。静安区第四中心小学创建“我争道德币”活动,班主任根据同学们劳动的情况每周给予相应的道德币奖励。学生仿照银行的形式,把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优秀劳动表现以给予道德币的形式记录并存入“道德银行”。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将劳动评价融入了专业学科,从2015级学生起,所有专业实施学农与创新创业教育,跟进更科学的评价方式。学校每周安排2~3个班级集中住训实训基地5天,在田间地头组织学生体验、参与植物组合盆栽、园林道路铺装、犬日常护理、曲奇饼干制作、农产品陈列与展示创意技能体验、农产品电子商务以及园田技能训练等特色实践项目。课程考核也不再是一张试卷,而是田间地头里的每一个操作。
这些“工具”或有趣或严谨,共通的是知行合一的科学评价引导。
从生存生活所需到立德树人之举,上海在面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大考之际,正不断构建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育人融入学生学习、成长方方面面,让新时代劳动精神,伴随上海教育奋进的每一天。
(原题为《上海:持续深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gaozhongyingyu/36932.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下一篇: 北京市教委:将加快研究推进开学相关工作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