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中国大陆第一批文科博士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19-05-05 04:14:05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山东省聊城市

导读:本文是由山东省聊城市网友投稿,经过高中语文散文思维导图编辑发布关于"1949年后,中国大陆第一批文科博士是怎样炼成的? "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1949年后,中国大陆第一批文科博士是怎样炼成的?

1984年10月22日,35岁的莫砺锋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老图书馆报告厅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论文题目为《江西诗派研究》。

作为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第一位文学博士,莫砺锋的答辩现场非常隆重,除了9位学术界的重量级老先生担任答辩委员,更有300多人到场旁听,从南京电视台到江苏电视台,直至央视,都进行了报道。

1949年后,中国大陆第一批文科博士是怎样炼成的?

莫砺锋(右)和导师程千帆

自此,一大批文科博士相继出炉。30多年过去,他们中不少人已成为卓有影响的学术大家。日前,《开山大师兄》以访谈对话的形式,再次聚焦包括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胡星亮,以及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等在内的10位文科博士,再现那代学人的学术之路和思想精华。

01

读博之前

身处人生的黯淡之中

《开山大师兄》的作者许金晶和孙海彦做过资料分析,全国各个专业的第一位博士大都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大学生。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曾身陷人生的低谷。

1977年,在安徽泗县插队的莫砺锋考入安徽大学外语系,当时他虚岁29岁,在农村已待了整整10年;1978年参加高考时,陶思炎已从插队知青成为一名工农兵学员;而胡星亮参加高考前已在黄山脚下的农村做了四年中小学老师。

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阻挡住他们前行的脚步。在农村的那10年,莫砺锋随身带了二三十本书,那时年轻,记忆力好,《宋词选》《古文观止》等书,莫砺锋基本上能从头到尾背下来。此外,他还背了好几千首唐宋诗歌,而《论语》只能这里看一条,那里看一条。

上大学一年多后,莫砺锋提前参加考研,其动力非常简单:研究生助学金每月有35块,而当时他每月只有18块。

1979年,莫砺锋被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师从著名国学大师程千帆先生。

对陶思炎来说,参加高考就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高考之前,陶思炎已是一名工农兵学员,在当时的南京工学院读建筑专业,杨廷宝、童寯等人都还在。

不过,陶思炎梦寐以求的是学外语。因为各种客观原因,陶思炎最后到南师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7年,他报考了北师大的民俗学博士生。

02

个人努力

非同寻常的学习和训练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1949年后的第一批文科博士身上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基础不好;很多人年龄偏大;外语水平不高;培养制度不完善。可是,在北京大学教授陈洪捷看来,这些特殊的经历反而有其独特之处,成就了他们的学术人生。

据莫砺锋介绍,那时没有课程体系,也没有学分制,学校连规章制度还没制定,导师指点你读什么书,你就去读。

古代文学的特点就是读典籍。虽然莫砺锋报考的专业方向是唐宋诗歌研究,但程千帆主张从先秦读起,从《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一路读过来,读到《昭明文选》,作为研究对象的唐宋文学得自己去读。

除此之外,程千帆先生还请了三个老师做助手,其中包括后来鼎鼎大名的学者周勋初和吴新雷。导师让读的每本书都分派给一个老师来指点,莫砺锋读完以后就写一篇札记交给他们,有的甚至就是一篇小论文。

陶思炎所读专业要求有多专业、多领域的知识储备,包括历史、地理、社会、物产、信仰,等等。比如端午节到了,门上挂的菖蒲和艾叶如果仅仅作为端午节的一个符号来解读,那未免太浅显了。通过追根溯源,陶思炎发现,菖蒲是宝剑的象征,艾叶是虎爪的象征,俗信能斩鬼吃鬼,这所谓的“鬼”,就是瘟疫。

陶思炎读博时还没有互联网,怎样才能较快速地去寻找自己所需的材料呢?陶思炎想了一个方法,即精读与泛读结合,在书中搜索所设定的关键字,他也日渐养成了一目十行和沿对角线翻阅的习惯。

对胡星亮来说,一进南大读博就参加了《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的写作,他当时写了其中1937-1949年的概述,把当时能查到的资料都反复看,剧本也都看了,这种实践对他熟悉现代戏剧非常有帮助。

03

培养方式

“老艺人带学徒”成普遍现象

除了大师兄们的个人努力,其时,导师对学生也给予了超越一般师生关系的帮助,这也是《开山大师兄》整本书中最动人最烛照人性的地方。

作者许金晶表示,在他眼里,大师兄们和导师之间的这份情谊“很纯粹,很动人,很温暖。”

程千帆当时只有莫砺锋一个学生,他的学习方式就是经常去导师的家中,与导师聊天。每两周一次的聊天讨论,对莫砺锋帮助很大,他说:“你读书时遇到什么疑难,你拿来向老师请教,老师帮助你一起思考。特别是对于文学研究领域而言,文学研究者应该有学术个性,不是千人一面。所以最好的师生传授模式就是一对一,有点像从前社会上老艺人培养学徒。

这种“老艺人带学徒”的方式并非孤例,陶思炎那时也经常去导师张紫晨家聊天。在他的回忆中,先生总是在书房里写东西,北京窗户开得比较小,而且窗帘常拉到一半,即便是在白天,桌上的灯也一直开着。那情景一直印在陶思炎脑海中。

对胡星亮来说,他承继了导师陈白尘从“五四”时期延续下来的戏剧精神和学术精神。陈白尘是田汉的嫡传弟子,薪火相传,南大后来产生了现象级话剧《蒋公的面子》。

04

独特价值

克服困难专注于所在学科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无论是葛剑雄的《西汉人口地理》、李伯重的《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六论》,还是陶思炎的《中国鱼文化》、马敏的《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等等,大师兄们论文的选题都堪称宏大。放在今天,导师一定会劝学生,还是找一个更具体的题目吧。

在陈洪捷看来,这些选题呈现了大师兄们远大的学术追求和学术气象,无论是不是基于自己的兴趣,一旦确定,就会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克服重重困难。“虽然他们在知识基础上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但他们都能够专注于所在的学科,对所在学科有一种执着和坚守,有承担这一学科继承人和开拓者的志向。”

中国目前每年有六七万人获得博士学位,其培养制度已经十分完备和系统。

在陈洪捷看来,基于大师兄们非同寻常的勤奋,今天重提大师兄,重温他们的成长过程和成长故事,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深远意义。

链接

第一位中国古代文学博士 莫砺锋

第一位民俗学博士 陶思炎

第一位中国戏剧史博士 胡星亮

第一位世界史博士 钱乘旦

第一位中国古代史博士 李伯重

第一位政治学博士 俞可平

第一位中国近现代史博士 马敏(跟桑兵并列)

第一位民族学(人类学)博士 庄孔韶

第一位文艺学博士 罗钢

第一位历史地理学博士 葛剑雄(跟周振鹤并列)

1949年后,中国大陆第一批文科博士是怎样炼成的?

图文来源 | 紫金山观察(微信号:njzjsgc)

内容编辑 | 南京日报新媒体编辑 高正阳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gaozhongyingyu/1884.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