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13 05:29:23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山东省平度市
“均衡教育资源”,“保障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入学难”,真的仅仅是有没有学上这么简单吗?
文 | Jade
编 | Kate
近日,深圳某地区的家长因为一则视频上了热搜。视频中的家长跪坐在某区教育局的门口,要求领导给他们一个说法。
视频中涉事的学校名称为龙岗外国语学校,在2020年深圳市的中考成绩中,龙岗外国语学校以有1.32%获得440分(满分450分)以上的高分率高居深圳中考榜的前列,是深圳市龙岗区排名第一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因此,龙岗外国语学校一直是龙岗区的“香饽饽”,是不少龙岗区的居民票选的龙岗区最好的学校,报名人数很多。
那么这些家长为何会出现文章开头一幕,采取如此激烈的行径呢?这要从龙岗外国语的录取方式说起。
1
在深圳,所有的公立学校入学采取的都是积分入学的方式。
积分的统计方式包括户籍、学位所在区域的房产证明、房屋租凭证明、实际居住时长、父母的社保积分和计划生育加分等。在这些维度的“考量”下,家长们被分为以下7类。
从这张表格可以看到,排名第一类的家庭需要是深圳龙岗区的户口(别的区域还不行),并且在该学区的范围内有学区房。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分数是100分。
今年龙岗区外国语学校小一的积分为101.15,初一的入学积分为100.5。
这说明如果想要读这个龙岗区排名第一的学校,除了户籍、房产都在学校所在区域外(一类生源),还需要提前2~3年买这个学校对应的学位房才能上学。
虽然一类生源的优势更大一些,但也不是所有一类家庭都能够顺利入学。
据了解,这一次龙岗区的家长闹事,就是因为属于一类积分的家庭,因为买房时间不够长或社保时间不够长,分数没有二类家庭的积分高,而被分流到了其它远不如龙岗外国语学校的学校。
涉事家长哭诉着被分流的学校太远,希望孩子能够“就近入学”。
但与其说家长要的是“就近入学”,不如说这些家长想要的是更好的学校。如果他们被分流的学校是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最好的四所市属中学之一,高考排名名列前茅),哪怕车程要1小时,这些家长怕也是愿意的。
2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在上海也发生了一起“85个家庭质问六师附小”的现象。
有一批上海的家长在收到了上海六师附小录取验证,并完成了该学校的新生采集后,被学校通知:统筹到了并不在六师附小报名范围内的万德校区。
并且还要求学生家长“自愿”填写《一年级统筹学生入学去向意向表》。该意向表中给出了家长两个选择——统筹到万德校区或者统筹到其它学校。
这一番操作让家长们都“气笑”了。
六师附小是浦东新区的一所百年老牌名校,前身为“洋泾学堂”。虽然六师附小比较低调,但在浦东的学校里,六师附小的羽山校区本部和上海实验、福外、明珠水平旗鼓相当,是同属第一梯队的“名校”。
由于六师附小的对口的浦东新区的家长自身素质和学历一般都比较高,对孩子的教育也更加重视,所以生源素质也比较高。
而六师附小的万德校区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万德校区校区的前身是万德小学,今年6月底才并入了六师附小,成为了其集团下属的分校。
更重要的是,万德小学曾经是著名的“菜小”(菜场小学就是在大城市里没门槛大家都就近入学,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占很大比例的小学),还是“菜中菜”。
这所学校的生源大多是居住在附近的农民工。
家长们都了解,一个学校的好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师资,另一个则是生源。从很多方面来说,生源比师资更加重要。在教育界有句名言“不是牛校成就了牛娃,而是牛娃成就了牛校”。
事件中的这85位家长们则在收到了录取的验证码、做了新生采集,认为上六师附小应该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后,结果却收到了校方的通知:他们要去的学校不是名校,而是菜校。
家长们顿感晴天霹雳也不过如此了。
虽然事后了解,这些学生之所以被分流是因为买入学区房的时间较晚,入学的积分不够高。
事情后续是,六师附小承诺会把这些被分流的孩子单独编班,并派本部的老师去万德校区给这些孩子上课。
如下图所示,上海的家长也被分为不同等级。等级越高,孩子被学校选中的机会就越大。
▲图为上海幼升小录取原则 来源:永不熄灭的世界灯火
用网友的话总结来说就是,上海幼升小拼首先看血统,其次看财力,最后看智商。有财力可以买到学区房,有智商可以拿到户口,但只有血统的土著才是“王中王”。因为就算买到了学区房,拿到了户口,如果学校超额了,如果你的入户年限不及其他家长,孩子最终可能还会落得被统筹的命运。
往年,很多家庭或因为没有当地户籍,或因没有足够好的学位房,选择备考民办优质学校的方式让孩子获得更优质的教育。
2020年,在包邮区的带领下,全国开始实施公民同招、民办摇号的政策。这一举措本质上是为了减少学生和家长的教育负担,维护教育公平,但同时这一政策又带来了其它“蝴蝶效应”。根据公民同招、民办摇号的政策,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同时报名,如果民办摇号失败,所属的公办学校又已招满,就只有被“统筹”这一条路可走。
因此,很多家庭为了稳妥起见,原本计划试试冲击顶级民办学校的家庭纷纷放弃民办,选择对口的公立学校。公立学校的学生池骤然扩大,导致了大量一类学校的学生被统筹、被分流。前文的六师附小事件就属于这一现象。
3
无论是上海的“85名家长怒斥六师附小”还是深圳“家长跪求龙岗教育局”,无不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一线城市的“上学难”问题。
但这里又并非是真的没有学校可上的上学难,而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而导致的供需关系不平引起的“上学难”。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供需关系的失衡呢?
1、供不应求的教育资源
这就要从人口数量和学校数量的供需关系来说了。
在全国出生人口绝对数下降的背景下,大城市对人口的“虹吸效应”带来了当地更多的新生人口。
由于城市之间存在经济水平、区位资源、户籍福利等方面的差异,大城市对人口的虹吸效应显著。在出生人口下行态势暂时得到遏制的同时,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更助长了当地的人口压力,进一步导致大城市的出生人口增长大大超越全国。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则更为显著。
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涌入,他们在建设这座城市的同时开始安家落户孕育下一代。然而这些地方的学校数量却没有随着人口的增多同比增长。这就导致了教育资源僧多粥少的情形。
以深圳为例。2018年开始深圳中考人数开始爬升,2015-2019分别是6.63万、6.78万、6.78万、7.21万、7.83万,而到了2020年中考人数直接跃升为8.92万,对比2019年增加超过1.1万人,增幅巨大。
深圳作为一个新型的一线城市,也在努力追赶人口数量的增长。今年公办普高学位增加6074个,招生40878人,如果以教育局公布的8.92万考生计算,今年的公办普高率为46%。
▲数据来源:深圳招生办官网
也就是说100个深圳中考生中只有46%的学生能上高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连高中都上不了。
而这46%的录取人数又大多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所中学当中。因而这些学校是全市适龄儿童家长争夺的对象,是“优质教育资源”。
2、大城市意味着有更多机会考入重点高校
很多人可能会问“何必如此呢?在哪读书不是读书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一个笑话:
同样的分数,在北京可以上清北,在山东却连二本都上不了。
据了解,近三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山东的录取率仅有0.05%。也就是说,2000名考生仅有1人能读清华北大。而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北京地区的录取率为0.91%,110个考生中就有1人能够就读清华北大,比山东录取率高18倍。
这就是地域的差异,所有全国人民都绞尽脑汁想要去大城市,因为那里有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我们再来看看学校的差距。
以深圳的高中为例。深圳的高考号称的是“地狱模式”,但在下方的十所学校中,2019年重本率却高达70%以上。
在优质的学校有优秀的老师、一群上进好学的同学和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家长。在这些因素的加持下,孩子获得优异成绩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其它学校,更不要说是“菜”校了。
4
那该怎么办呢?优质的教育资源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稀缺品,尤其在人口基数庞大的我国,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只会更加激烈。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入学难”的问题也一直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关注的对象,几乎每年两会都会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多校划片”
今年4月30日,北京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发布通知,2020年7月31日后买房的家庭将不再对应单个学校,而是采取多校划片的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入学。
众所周知,北京的学区房溢价严重,同一片区内,学区房的溢价甚至可达7万/平。甚至有人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花费30万/平的单价购买老破小。
“多校划片”政策的实施无疑降低了绝大部分人群的入学门槛,只要你属于这个片区,那么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就是均等的(但其实成为这个片区的人在北京原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集团化办学
在一个城市中,有名校就有菜校。
诚然人人都向往名校,并对菜校唯恐避之不及。但名校的数量毕竟有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对此,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推进教育均等化要做好的三件事,第一就是推进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以通过先进带后进的方式,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自此,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四地都在其《“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要支持推进集团化办学。
2014年,上海杨浦、徐汇、闸北、金山4区先行全面推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试点,并公布了推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三步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截止2020年7月,全市共建成83个学区和154个集团,累计覆盖学校1447所(占比全市75%以上)。
上文中六师附小的万德校区就是六师附小集团化办学的体现。北京的清华附中、深圳的“南山模式”都是集团化办学的佼佼者。
5
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中外,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好的学校就代表了好的人生。
在纪录片《幼儿园大学-Nursery Universtiy》中,美国上东区的妈妈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进入藤校,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参加一轮又一轮的面试。
在电影《起跑线》里,新型中产阶级的父母意图通过搬进贫民窟,假装穷人的方式去抢夺本属于穷孩子的名校资格,以让自己孩子能够上最好的小学。
在电视剧《三十而已》里,顾佳为了让儿子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她一度成为富太太们的小跟班,帮忙装望远镜、做蛋糕,甚至放下脸面光脚帮富太太提鞋。
……
虽然政府也尝试着平衡教育资源,但道路漫漫。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在绞尽脑汁把孩子送进名校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是否进了名校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不是名校的孩子就一定会失败?
最近年薪201万的华为天才少年早期的学习背景也是平平无奇,甚至高三复读后也才进入一个三本院校。
人生的道路很长,父母爱之则为之计深远,我们的眼光也应该看得更远一些才是啊……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gaokao/45959.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