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10 02:58:15 来源:新浪教育_新浪网作者:贵州省清镇市
合肥市第35中学师生一起,围坐在操场过林卡。受访者供图
疫情之下,合肥市第35中学实行了全封闭式管理,139名教职员工放弃和家人团聚,守在校园里,陪453名藏族学生度过了一个不平凡的假期。安徽省这所唯一的汉藏合校的西藏班,因历年的升学成绩始终在全国西藏班中位居前列,而被称为民族教育的“一匹黑马”。每当有人向校长顾晓惠打探学校的“秘诀”时,总会得到这样一句简洁的回答:爱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
在合肥市第35中学(以下简称“35中”),留校的453名藏族学生度过了一个不平凡的假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1月22日起,该校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他们至今没有离开校园半步。为了陪伴这些远在他乡的藏族学生,该校139名教职员工也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和学生守在校园里。
在35中校长顾晓惠看来,这种“爱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每每被问到35中西藏班的教学诀窍,她也会用这句简短的话语来作答。与发达地区的西藏班相比,安徽省这所唯一的汉藏合校,升学成绩历年来在全国西藏班中位居前列,甚至有媒体将其称为民族教育的“一匹黑马”。
而学校教师们常用“让每一颗石榴籽都迸发出向上的力量”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一名教师向记者解释,教育是爱的双向互动。“就像在一个石榴果里,每颗石榴籽都散发出爱、接收到爱。因为爱,它们抱得更紧,也更有力量。如果遇到困难,它们会变得更加强大”。
139名教职员工放弃回家构成防疫“硬核”力量
“春节,谁不想回家过年呢?谁都没想到,这一守就是一个多月。但这段时间以来,大伙儿有苦不叫苦,有难不畏难,有艰必克艰!”该校分管行政后勤、防疫工作的副校长储军说,要想确保学生的健康,唯一的诀窍就是“严防死守”。这些天,教师们吃住都在学校,没有一句怨言。
自1月22日起,该校在请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后就实施了全封闭管理。“在卫生、疾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安排生活教师和任课教师在宿舍、教室进行体温监测、消毒等工作,早中晚三检,并做好台账。再加上校医、食堂工作人员、保安、物业等后勤保障岗位,139人构成了防疫‘硬核’力量。”储军说。
即使学校实行封闭管理,食堂依旧早6点到晚9点开放,藏族学生还是能吃到辣子鸡、土豆烧牛肉等喜爱的饭菜,伙食水平并没有下降。
“我们提前询问学生的需求,并最大限度保证三餐新鲜程度、营养配比。运送物资的车只能开到校门口,我们再组织人用小车分批运。”该校生活中心主任顾平文说。
物资保障统计、数据上报、防控工作日志……有时他忙完工作已接近夜里12点。“我患有高血压,血压上来时就吃一粒药,趴在桌上休息一会儿继续工作。”年逾50岁的顾平文说,妻子和孩子甚至都有些怨言,自己怎么一直都不着家。
教师的付出,学生看在眼里。让高三(1)班班主任宋树燕感动的是,学生们不仅没有排斥封闭管理,还特别理解教职员工所做的一切。一天早晨,自己班里两个学生特意起了个大早,买了牛奶、面包、水果送给大门口的保安叔叔。“后来,我还是无意间看到学生的微信朋友圈才知道。”她说。
“在老师的背影里,我感受到了父亲的力量”
“疫情期间,我们的教学同样实现统一进度、统一课程、统一作业,停课不停学、不停研。白天安排在线课堂,晚自习也照常进行,每个班人数不超过15人。”宋树燕介绍,高三毕业班学生则依托教育网站学习、考试,学生答题后拍照上传,班主任在群里发送试卷和答案,教师们负责批改、讲解。
没有留校的教师则在家开展线上教学。看着同事在学校坚守,他们也想多作点贡献,于是精心制作了科学防疫心理微课,同时做好线上心理健康服务。
不久前,在教师的精心策划组织下,藏族学生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藏历新年。
教师带着学生来到食堂,分桌制作“古突”,装饰班级、宿舍,增添节日气氛。学生们还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该校教师专门制作PPT和视频,讲述疫情相关知识、形势和战“疫”中的温暖故事。
在藏历新年初一的早晨,学校汉藏教师早上5点多就起来制作酥油茶,让孩子们第一时间尝到家乡的味道。学生自发穿上民族服装,挨个去教师办公室,送上新年祝福,献上哈达以及牦牛肉干等家乡特产。此后,孩子们和千里之外的家长通过视频互拜新年,师生“分块”围坐在操场,过林卡、跳锅庄,许下新年心愿。
事实上,139名教职员工也是453名学生的家长。1月26日,合肥降雪,教师们跑遍整个校园,专门“捉”那些没有穿棉衣的学生,帮他们加上衣服。现在,但凡遇到天气降温,教师们就会“本能”地在校园里找衣着单薄的孩子。
降雪后,八年级(2)班的教师陈丽丽生怕孩子感冒,用雪梨、金桔和冰糖熬制雪梨汤,给学生喝了一个多星期,直到天气转好。看到没有一个孩子感冒咳嗽,她才放心。
爱不仅是教师单向的付出,也是学生温暖的回报。顾平文长期担任高中班主任,每逢藏历新年,他都会接到很多陌生电话,那是在外地上学、工作的毕业生用所在地号码打来的。
“顾老师您还记得我吗?你们曾叫我‘小胖’,但我现在不胖啦。我应该是第一个打电话给您的学生吧?我们那时很调皮,后来的每次进步都离不开35中老师当初的关爱。”今年藏历新年初一早上,2013级学生旦增索朗打来电话,他目前在吉林读大学。顾平文回忆,这么多年来,很多毕业生都会抢着成为当天给他打电话祝福的“第一人”。
其实,这种爱的交流并不限于这段特殊时期。对35中的教师来说,接到新生的那一刻起,就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
在天津科技大学读大三的索朗群措至今仍记得,她坐在老师电动车后座的那个晚上。那天半夜,她突然牙疼难忍,顾平文骑车带她去医院看急诊。天黑路难走,车子骑骑停停。看完病,顾平文带她来到一家小吃店,她为了给老师省钱,坚持要点一碗素面,顾平文拗不过她,就给她碗里加了一个鸡腿。
多少年来,顾平文的电动车后座坐过多少学生,他自己都记不清。那年藏历新年,索朗群措专门画了一张素描送给顾平文,画中是一位老师骑车带着学生前行的情景。她还写了一篇作文,里面写道:“老师,从您的背影中,我感受到了父亲的力量……”现在,索朗群措每逢有拿奖学金、考试进步等好消息,都会第一时间和自己的恩师分享。顾平文每每想起那句话,眼角都会湿润。
该校副校长赵峰回忆,每逢长假,很多35中的毕业生都会把旅行的第一站定在合肥,他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母校,就是为了看望自己的老师。出于惯例,老师们都会自费帮这些“探亲”的孩子解决食宿。
“受到我们教师的影响,很多学生毕业后,都特别想当教师。他们时常向我们讨教教育的心得和经验,现在有不少人在家乡当上了教师。”赵峰说,对35中教师而言,这无疑是最大的肯定与鼓舞。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1958年建校的35中前身是一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薄弱学校。2001年,学校承办西藏初中班,2013年起承办西藏高中班,2017年增办西藏山南委托培养班。
这所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等称号。2017年,该校首届西藏班高考成绩喜人——74人参考,100%达线,80%以上的学生进入一本院校学习。
该校校长顾晓惠常把“爱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挂在嘴边,“我们的老师从孩子入学开始,倾心倾情陪伴,一陪就是几个月、几年,直到他们毕业。”
很多学生第一次离家,来到陌生的环境,自理能力不足,班主任、生活教师会在两个月内全程陪伴,参与他们的生活,让这些新生感觉到教师是自己成长的伙伴,因此愿意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孩子生活技能和能力在提升,获得感和自信心也在提升,自然愿意接受教育,听课也有质量,就会学得好。”顾晓惠这样解释生活教育的意义。
同样,学习上的陪伴必不可少。在顾晓惠看来,尽管藏族学生刚来时相比内地学生基础薄弱,但是寄宿制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拥有更多机会“全天候”地接受教师的个性化指导。
毕业生索朗群措回忆,在35中,课间和课后,无论哪个学科,每个教师办公室里都“人满为患”,那是教师们在自发辅导学生功课。她至今难忘数学教师朱俊飞说过的一句话:“一遍不会没关系,我可以教你们两遍、三遍甚至好几十遍,只要你们肯问我。”
“那时,我们几个同学英语都不好,老师利用下课10分钟休息时间,把我们‘请’到办公室,放一些英文歌曲,然后一句一句教我们唱。”索朗群措回忆,几次学唱后,她突然觉得英语很有趣,开始学进去了。“如果不是因为英语老师,我的高考就要‘败’在英语上。”
在35中,教师要做分类辅导、分层施教。教学过程中,他们针对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采取“小步走、多反复、个性化”原则,实施“一人一案”。某个学生各个学科成绩如何、应如何提高,教师脑子里都有一套“量身定制”的方案。
35中教师常说这样一句话——“一对一地毯式”谈心谈话,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通过深入的交流,把问题彻底解决。
经过多年教育摸索,该校还创新开发出“红石榴”课程体系,确立了以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为目标的课程理念。走进校园就会发现,这里的每条道路、每座楼宇的命名都与民族团结相关,“红石榴”校园文化已深深浸入师生心中。
“一个人想学习、学得好,一定是学校德育做得好,让孩子心灵受到触动。只有将德育理念渗透到平时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才能增强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远大理想。”顾晓惠总结道。
原标题:让每颗石榴籽都迸发出向上的力量 一所“黑马”学校西藏班的教育启示
责任编辑:杨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gaokao/32536.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