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26 11:21:48 来源:新浪教育_新浪网作者:河南省偃师市
作者:陈志文
志愿填报,说起来很复杂,毕竟有2740所高校、500多个专业,听起来就头晕;但实际上,只要搞清楚其中的核心问题,处理起来也比较简单。因为孩子的分数就局限了志愿可选范围,搞清楚以下几个重要原则问题,就可以做出恰当的选择了。
第一,专业的问题。学什么就干什么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专业更不能决定你的成功,因此不值得纠结于学什么。
这方面最经典问题就是哪个专业好就业?哪个专业未来发展更有前景?
1、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什么不干什么是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对于优秀的人来说。因此不必纠结于专业。
之所以提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默认了一个逻辑,专业=行业;也就是说,你学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或者说,你想从事什么行业就一定要学什么专业。学什么就一定做什么吗?大家环顾四周就会发现,答案是否定的。我经常给很多孩子说,你回去问问你爸爸妈妈学什么,现在做什么,问问你叔叔阿姨原来学什么,现在干什么。
习总书记是学化工的,胡总书记是学水利的,江总书记是学电机的,没有一个是管理、法律、经济等等对口专业。我们再看看互联网领域,马云是学英语的,刘强东是学社会学的,百度的李彦宏毕业于北大图书馆系,YY的老板李学凌则是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当当的创始人李国庆也是一个文科生,学的是社会学。在一批互联网企业家中,大量的人不仅不是学计算机、互联网的,甚至有大量的文科生。学什么就干什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除了医学等个别专业,大多数人最后往往都没有从事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
2、不必纠结于专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18岁仍然处于多变的年龄。18岁,还没有进入社会,对很多行业与专业的认知还处于不确定时期,对于一个不确定甚至大概率要变的东西,就更没有必要执着于某种兴趣爱好,而放弃一所好学校了。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5年前想干什么,3年前又喜欢什么?变是这个年龄的特点,伴随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会持续变动下去。
3、不必纠结于专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某种行业的认知往往只是看到了光环,并没有真切的把握。我经常建议一些家长,如果孩子喜欢某个行业,你可以安排他见习一段时间。依我的经验,大多数孩子实习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对这个行业的热情,甚至打死也不想学了。原因就是站在外面看到的更多的是人前的风光,不知道背后的艰辛与落寞,进入某个行业内后,就发现没有那么好玩了。
4、不必纠结于专业,我们未来还有很多机会与时间去换专业。现在大学里换专业机会越来越多,同时,经过4年学习后,我们完全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再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那时更为方便、稳妥。
5、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很多家长可能希望选择一个好的专业,以获得一个安稳的人生。很遗憾,这世界上就不存在持续蒸蒸日上的行业或者专业,更重要的是,世界已经改变,真到了行行出状元的时代。
2019年高考,财经院校录取分数线全面出现大跌,包括中财、上财、对外经贸等炙手可热的高校,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2018年中央金融政策的调整,宣告了金融行业黄金时代的结束,让银行“抢钱”的好日子过去了,行业的衰败带来的是报考的退潮。
10年前,大家一窝蜂去办物联网专业,但就在2018年,第一批举办物联网专业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宣布取消物联网专业,因为不好就业。回顾这40年就会发现,每10年很多行业就有一个轮回或者波动,几乎没有一个行业一直是蒸蒸日上的。今天的热门可能就是明天的冷门。
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大家对中石油、中石化避之不及,因为当初能源行业大萧条,加之国企发展困难,一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我的朋友们都避之不及,纷纷逃离。但10年后,中石油、中石化又成为世界著名企业,大家趋之若鹜。同理,在我大学毕业时,最优秀的人是去留学,其次去外企,当公务员都有点委屈了似的,国企是很多人不愿意去的。但20年前,这一切就都变了,国企、公务员成为热门,外企全面没落,出国也并非最好的选择。
人生的优秀与成就是做出来的,而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专业、行业。多年前,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陆步轩因为发展不顺,被迫去卖猪肉上了头条,但这位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样板:企业年收入已经超过18亿,利润上亿,成为了优秀的企业家。
成功是干出来的,不是选择专业选出来的。我相信当初,没有人会相信陆步轩会去卖猪肉,更不相信他还能成为一个著名的企业家,但是他在不停地奋斗,于是就走到了今天。
二、专业填报上的具体方向建议
1、尽量选择理工科专业
虽然说不要纠结于专业,我们也无法确定哪个专业就一定就业好,但对于大多数人,还是希望通过专业找一份工作。从大概率角度来说,原则上尽量去选读理工科专业,原因就是方便就业。
从全国数据看,理工科专业就业总体是比较好的,相关专业就业数据还存在一些争议或者不不准确的话,另外一组数据就给了我们最好的佐证。
202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再创新高,是连续5年高增长,背后当然是就业难。在这增长的考生中,大部分是社科专业学学生或者说文科生,原因比较简单,理工科尤其是工科毕业的学生,很容易就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或者说还能接受的工作。但很不幸,如果你是读文科的,即便是211高校毕业生也很难有一份如意的工作,于是不得不去参加研究生考试,通过提高学历增加竞争力。这些也可以从各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录取比得到佐证,在很多大学,大量文科专业基本都是2、30个人报名,录取一个,但到了很多工科专业,往往就是几个人报名录取一个,即便是著名的985高校。
2、计算机与信息学科仍然是未来的方向
再微观一些考虑,未来必然是互联“网+”,或者说是“人工智能+”的社会,任何行业都将和信息技术、互联网结合渗透,那么选择计算机信息学科总体是不会太差的,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计算机类人才,这也是一个持久的大势,清华大学等很多著名高校已经把计算机归入基础学科,也是这个道理。
3、没有想清楚怎么办?
18岁,多数人还没有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干什么,很正常,那么怎么办?
对于实在想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的人,我建议可以优先考虑一些基础学科,给未来调整留下余地。理科的学生建议考虑数学。数学是学科之母,科学的语言,未来转换其他专业,都非常受欢迎,比如经济、金融、管理、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等,今年推出的强基计划,第一位的专业就是数学。对于文科,也可以按这个思路考虑,选择那些未来转换或者调整余地比较大的专业。
4、注意负面清单:管理专业
原则上我不建议本科报考管理类专业,除非你绝对喜欢或者执拗于管理专业。
管理专业的学习,实际需要大量的管理经验与人生历练,并不适合一个18岁的学生去学习,美国大学在本科层面很少有管理专业,原因就在此。但因为特殊的原因,我们几乎每一个大学都有管理专业,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不一而足。而教授管理专业的老师其实要求也很高,需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但遗憾的是,我们大量的从教者基本都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质量可想而知,这是需要警惕的。
当然,读研究生我非常支持去读管理专业,因为年龄与工作经验都足够具备这个能力了。
当然,每一个人都因为种种原因都有自己非常排斥的专业,这也就是你的负面清单,在我们选择时需要及时排除。
5、不宜过度依赖高校对专业的解读
学校的专业介绍中都有对这一专业的详细解读,我们应该仔细了解,但想提醒的是,不宜过于依赖这种解读。比如很多公共管理专业的介绍都是说这个专业是培养公务员的,有多少公共管理专业的孩子能去当公务员?你相信吗?
同样,很多学校强调某某专业是学校的王牌专业,但可能只是给学校出论文出科研成果的学科专业,在就业上反而比较困难,或者不是你喜欢的方向,换句话说,这个王牌和你什么关系?
我们需要搞清楚的第二个原则问题,就是学校的问题。面对层出不穷的就业歧视,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学校摆在第一位。
我们也有这方面经典的问题: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
讲完第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就比较明确了。在你分数有优势,还有选择权的情况下,一般学校优先,或者是我们的首选,不必过度纠结专业。
1、学校优先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学什么并不决定你一定做什么,更不决定你成功,更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招聘动辄就讲究是什么学校毕业的,我们不得不面对,否则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了。
20年前的大扩招,让高等教育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去年招生915万人,是扩招前的9倍,毛入学率达到了51.6%,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大国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今年大学毕业生874万,回国留学生应该也接近60万人,合计900余万,几乎占到我们新增劳动力的85%以上。
英雄不问出处,但在人人都是大学生的今天,出身即毕业学校,就成了很多企业在招聘中初筛的第一道门槛。如果没有这个身份,我们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去年某著名互联网企业在招聘中拒绝了一位上海交大的博士,而原因仅仅是因为其本科是双非高校,就是鲜活的一例。看出身是错误的,甚至违法,教育部以及国家相关部门三令五申,要求不得设置招聘门槛,不得看出身,但各种用人单位,甚至包括各级政府都熟视无睹。
2018年石家庄推出人才引进16条中明确认定标准:毕业于38所高校的毕业生都属于石家庄需要的人才,买房子不限购,还给补贴,租房子也一样补贴,甚至坐地铁、逛旅游景点都免票。同年,上海调整落户政策,对部分优秀人才直接引进,不再排队算积分,而核心标准就是北大清华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注意,是清华北大硕士、博士也没有用,必须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背后的原因其实也简单,清华大学一年招的本科生仅有3700人,但研究生却高达近8000人,在上海有关方面看来,这是不一样的。
不止是各级政府部门。我们组织部门为培养党的后备干部,推出了选调生制度,即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从基层干起,为未来储备优秀干部,可以说是公务员里面的“精华”。2019年山东400余名选调生指标,直接给北大清华定向60名,另外的指标只有20所高校毕业生有报名资格。江苏省委组织部对于选调生资格则限定在15所985高校,上海市委则限定在10所985高校毕业生。
我们坚决反对就业歧视,但如果不是毕业于这些学校,我们都没有资格去应聘,现实很残酷。
2、学校优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著名高校所提供的软环境是一般高校难以企及的,这包含视野、学习发展机会,周围同学与老师的影响等等。
3、学校优先,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本科出身是我们一辈子的标签,但是专业上我们却是有广泛的调整机会,
因此,在你的分数有优势、可以选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学校,而不是专业。
4、但我这里说的强调学校优先,可以放弃专业,优先保证一个好学校,主要是根据社会上在聘用人时设立的主要门槛谈的,比如985、211、双一流,不包含所谓的一本二本。
985,211是一个确定的名单,2017年推出的双一流大家可能不熟悉,简单讲,就是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学科高校。双一流高校简单可以类比为过去的985,事实上就是原来的985加上3所新入围高校构成的,这三所分别是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而双一流学科高校等与原211高校加25所高校构成,这25所高校主要是由学科特色特别突出的高校构成,综合性的大学其实只有宁波大学与河南大学。双一流的引导目的是很明确的,希望高校不再办大而全,而是突出特色。
5、一本二本,只是招生流程中的概念,并非学校等级质量的严格概念,全国从来就没有过一本二本的确定名单,每一个省一本二本的名单都是不同的,因此绝大多数用人单位也无法设立这个门槛。有很多高校既在一本招生,也在二本招生,我们如何界定这个高校是一本还是二本?北大在北京招生时,其护理专业曾在二本招生,我们难道说北大是二本高校?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说这个学校是一本,就放弃自己心仪的专业,这是没有必要的。
伴随新高考的推行,录取上部分批次,一本二本的概念则彻底消亡了。
6、对于一般双非普通学校,我给一个鉴别建议,就是看历史。教育是讲积淀的,现在的2740所高校中,大概74%是大扩招的产物,历史不足20年或者刚刚20年;本科高校中,60%以上的高校历史也不足20年,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做一个判断。还有就是学校过去的隶属关系,90年代末因为高校管理调整,大量部属高校或转交教育部,或下放地方政府,那些转入教育部的基本发展都比较顺利,下放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因为种种原因,逐渐没落。这类学校其实都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学风校风总体都不错,值得选择。
7、除此之外,在双非学校里,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他们的办学水平与质量远远高于很多双一流高校。这些学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外合作办学性质的,比如深圳的香港中文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还有一类是近年以新的体制举办的学校,如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以及上海科技大学等。这些学校有些历史并不长,但因为不同的体制、强大的资金投入、优秀的举办者,让这些学校迅速胜出,快速发展,值得期待。
最后强调一下,我说学校优先的前提,是这个学校值得你放弃专业,对于绝大部分只能选择普通高校或者高职高专的同学,还是以专业为重,主要原因是这个层面的多数学校之间,区别比较小了,仅在伯仲之间,没有必要为此放弃专业的考虑。
我们最后谈一下第三个原则问题,地域,即到哪里上学的问题。这个方面最经典的问题莫过于到西部上一个985、211,还是到北京上海上一个普通学校?
前两天新东方的俞敏洪老师认为到发达地方去读书很重要,我是赞同的。中国目前东西部差距较大,城乡差距也较大,这不仅仅是硬件问题,还是意识文化等软件问题。
1、为什么要到大城市去读书?
首先是见世面的问题。试想想,我们从一个小乡村到了省会城市,到了北京上海,我们对中国与世界的判断看法都会不同,对自己的认知、发展定位也会随之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非常有必要见见世面。
第二是发展机会的问题。在东部,在大城市,不仅发展机会多,而且竞争比较规范,公平公正,这是很多落后地方比较欠缺的。
第三,一般来说,对同一层次的高校而言,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也会高出一截。比如上海的高校,明显比其他地区的高校质量要高,这是和上海的整体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的。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只是一个原则意见,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与发展定位,做出自己恰当的选择,并非都去发达地区。
比如,如果我有一个儿子,从小在北京长大,我又对他有较高的发展期望,那么对于他来说,第一位就不是见世面,而是离开北京历练了。如果他的分数可以上一个兰州大学或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但到了东部只能上个211,甚至是普通高校,我会毫不犹豫地把他送到西部著名大学读书。不仅仅因为这些学校实际非常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至少先解决了一个门槛问题,更因为他需要到西部去历练、淬炼,才能让他走得更远。但如果我有的是一个女儿,我只希望她有一个安稳的人生,那么我可能会选择送她去上海附近读一个普通学校,未来做一个贤妻良母;但如果我对女儿的定位是成为一个有伟大成就的人,那我可能会坚定送他去西部著名大学读书,道理同上。
当然,如果我的儿子是来自西部的小山村,小县城,我可能优先考虑送孩子去大城市,去东部发达地区,去北京上海读书,目的是给他开阔眼界、见世面,并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考虑,核心还在你想要什么?
2、具体的城市选择策略建议
在具体的城市选择上,北京、上海毫无疑问是第一层次的,东部省会以及厦门、青岛等都是值得我们重点考虑的。有一些大区中心城市也值得特别考虑,如华中的武汉,西北的西安,西南的成都、重庆等。这些大区中心城市因为历史原因,高校云集,也往往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镇,会给我们带来全方位的收益。
除了这些城市,有一个城市我特别推荐,这就是深圳。
从大学角度看,深圳目前没有特别突出的大学,但深圳高等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2017年,深圳在高等教育的投入超过了北京、上海的总和。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强大投入下,我估计深圳将很快会出现一批一流高校。我推荐深圳,更主要的是有发展机会。和北京、上海相比,深圳未来发展空间与想象空间更大,腾讯、华为、大疆等高科技企业在深圳密集崛起是有原因的,这座城市因为历史的原因,更有活力、更包容,将会给更多有志青年提供更大发展机会。
志愿填报的基本步骤
在上面三个原则问题搞明白后,每一个人就需要认真想一想,未来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有一番大作为,还是小富即安,追求平稳的生活。
确定发展定位后,就可以在这三个原则中,确定哪个优先并进行选择了。
其实,你的分数实际上早已经限定了你的选择。
比如你考虑的地区优先,那么你就需要把城市列在第一位,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但同时,你还想至少上一个211,这时你就发现,你可以选择的学校非常有限了。专业就更无从保障了。当然,如果你把专业列为第二考虑,那你可以选择的学校就会多很多了。
更多时候,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发展定位。比如你的分数决定了你只能在北京、上海读一个普通高校,而在西部可以上一个211,甚至985,志愿填报时就看你把哪些因素放在第一位了。比如说你未来想考公务员,追求相对安稳生活,那不妨去西部读一个985或者双一流,至少未来进入体制内的门槛问题就解决了,当然,能否考上,还要看你的本事了。如果你想搏一把,闯荡一番,那当然是考虑去东部高校,选择一个有想象空间的城市,比如深圳、上海、杭州。在可以保证城市的前提下,你就可以选择自己相对喜欢的专业了。至于这个城市同一层次学校,比如都是省属高校,微观上有区别,但宏观上区别不大,不必太纠结。
在具体学校与专业的确定上,无论是高校,还是考试院,都会提供学校的历史录取分数线,对照三年的录取分数变化,就可以判断出自己能上哪一类学校了。不过看分数或位次变化时,注意大小年的变化,更值得参考借鉴的不是去年,而是头两年的那个分数。目前这方面的软件应用也很多,输入一个分数位次,基本就可以出来一个大概了。如果你有目标学校,则可以到学校网站上仔细核对。
新高考地区如何报志愿?
在新高考地区,以上讲的专业,学校,地域等三原则都适用,也是核心。
但是新高考地区因为选科的原因,导致志愿填报实际上都是按专业报志愿(虽然也经常表述为学校+专业组合),而不是过去的按学校报志愿。也就是说,一个学校理论上是一个专业一个录取分数线,不像过去只有一个录取分数线,一般情况下,各学校都会把专业归类,按学科大类报志愿,所谓大类招生,其中的原因比较简单,按绝对专业报,就会导致某学校在某省只招几个人,没有人敢报。这种志愿报考时,专业上纠结的就不多了,对学生家长是好事情,但复杂的是回学校后的二次专业分配。
对于新高考地区报志愿,更强调在学校与专业之间要想清楚,界限分明,你或者保学校,或者保专业。
根据浙江上海的3年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对于985等著名大学,专业之间的差距还不明显,大家显然还是更愿意上一个好学校,放弃专业坚持。对于一般学校,985以下的学校,专业差距就非常悬殊,比如一个211高校,某些王牌专业会远远超过著名985高校,但一般专业,可能会远远低于省属普通高校。省属高校的差距类似,有些普通高校王牌专业超过985也是存在的,不要说超过很多211了。
因此,对于新高考地区,想清楚保专业还是保学校更为重要。当然,还有地域,什么地方的学校。
今年北京、山东、天津、海南新落地,历史数据等于归零,比较棘手,大家可以参考历史技术数据(录取分数线),但不能依托这些数据做决策了,只能把原则想清楚。
排行榜能否信赖?
目前社会影响比较大排行,有国内国外两个体系的排行榜,国外的有USNEWS,伦敦泰晤士报,QS,虽然是国外的,但后两者越来越关注中国市场,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很多亚洲,中国大学的排行榜。
国内的主要有软科排行(原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院推出),以及教育部学位发展中心的学科排名。其他高校也曾经推出过类似排名,比如武汉大学,但持续性不好。当然,还有很多社会企业做的排名。
我不想对这些排名做单独评价可信与否,只想给大家科普一下基本的常识。
首先,所有大学排名都不能客观反映高校的整体情况。
大学是一个复杂体系,但任何一个排行往往就几个数据体系,结论显然不可能完全反映高校的情况。其次,很多排名因为排名数据构建的不够科学,也很容易导致排名上下跳跃,如股市,完全没有规律可言,更难言可信了。第三,有很多排名,数据采集渠道有限,或者本就是主观采样调查的数据,比如社会声誉与评价,缺乏科学准确性,客观公正性,也备受争议。
其次,我们一定要明白,几乎所有的排名中,都对理工科学校更为有利。所有排名中,占比较重的,最重视的都是各类科研成果,尤其是SCI论文为核心的相关指标,因此大部分排名都更有利于理工科为主的学校。因此在看一个排名时,你可以主动为文科擅长的学校加上调整分。
具体举一个例子。中国人民大学在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上长期遥遥领先于全国高校,但在很多排名中,都比较靠后,就是因为长期没有理工科,在几乎所有排行中都不可能靠前;
在理工科学校中,又以基础学科,尤其是生化,医学擅长的学校更占优势。原来以工科为主的高校与传统的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相比,后者更有优势。清华与北大,武大与华中科大,上交大与复旦就是这种关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理科为主的学校,数学物理是比较难出成果的,化学、生物、医学等更容易出论文,出成果,因此生化医学有优势的高校更容易在各类排名中领先。上海二医当年被合并至上海交大,对交大排名提高就很显著。
上面的几个排名,价值几何,大家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他们公布的排名依据,这是排名的根本区别,价值自己做判断,我这里举2个例子谈一下排名本身的“不靠谱”。
2015年USNEWS曾经把沙特国王大学的数学系排位全球第七名,仅次于哈佛大学,比MIT都高。这所学校数学系截止2015年办学仅2年,除了数学专业的人,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学校,但为什么会位居全球第七?原因比较简单,沙特,有钱,任性,花了大把的钱把著名数学家聘请到沙特国王大学,发论文用这个学校的名字就好,于是这个学校数学系就大幅跃升。你会因此选择这个学校吗?
再说一个在中国非常活跃的QS的排名。QS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在中国运营比较成功,知名度很高,近年不断根据中国需要,做出了越来越多的针对性排名。比如2019年亚洲大学排行榜中,浙江大学进步神速,由2018年的第21名蹿升至13名,一年增长了8个位次,2016年还只有35名。香港城市大学2019年排第21名,比2018年的第8名直线下降13位次。一个高校无论是进步还是退步,一年间就能达到10个位次?这恐怕不是大学排名,更像股市上的股价了。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无论哪个排行都有不足,甚至荒唐的地方,我们都只能参考。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看排名,但看看就差不多了,更不要在意几个位次的区别。
四个重要提醒
在所有的填报环节,我想特别提醒三件事情。
切忌没有原则的分数最大化,是最愚蠢的填报
第一,不要没有原则的追求分数价值最大化。在大量的志愿填报上,大家普遍的错误就是追求分数价值的最大化,总想用600的分数上所谓605分的学校或者专业,如果上了598的学校,就觉得自己吃亏了。这不是菜市场,是人生的路径选择,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它是不是我想要的,是不是我人生发展方向上的,否则再高明的算计都是吃亏,南辕北辙了。
与孩子发生冲突时,尊重孩子的选择
第二,父母需要积极引导、参与,但当和孩子发生严重冲突时,即便孩子是错的,务必尊重孩子的意见,避免社会归因现象出现。未来一旦孩子学习发展不顺,很容易出现归因的现象,即怪罪别人,动辄抱怨“都是因为你当初非要让我读XX专业,都怪你当初非让我读XX大学”,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内心是放弃的,这对于家长与孩子都是一场难以挽回的噩梦。对于孩子错误的选择,我们不必惊慌,一方面,成长就是一个跟头接着一个跟头,这就是他成长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当他意识到问题时,他会积极主动地找解决办法,而不是抱怨你。
不宜只是简单把规划委托给别人
第三,术业有专攻,我们可以请教专业人士,但最后务必让孩子深度参与,搞清楚问题的基础上,最后结合自己的情况与需要,做出适合的选择,不宜简单出一笔钱,委托别人做出一个方案,这实际是不负责任的。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怎么可以简单把他交给别人去批处理?
不宜过度放大孩子兴趣的决定性
在志愿填报时,我们经常喜欢强调孩子的兴趣爱好,我想特别提醒,我们需要重视,但不宜过度放大孩子兴趣。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10年前孩子喜欢什么,5年前喜欢什么?3年前又喜欢什么?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兴趣是在不断变化的,多数孩子不变的一个兴趣就是玩游戏。把一个重大人生决策建立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基础之上,显然是存在问题的。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孩子兴趣爱好,但不宜过度强调甚至依赖孩子的兴趣。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waiyu/44420.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