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22 03:58:38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安徽省六安市
很多人在怀念民国时期大师辈出的环境,然而这很可能仅仅是带有幸存者偏差的错觉。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做的工作更多是初步地运用西方知识体系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且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效率并不高,吸纳的知识体系也并不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那样完整。与此同时,民国时期的大众教育极为落后,文盲率非常高,大约有70%左右。与少数知识分子在历史留下光辉印记相对应的,是完全羸弱的大众受教育水平。
到了新中国时期则发生了变化,从1949年到1976年,新中国通过国家组织的重建、大量社会运动的开展,基本完成了大众教育,识字率提高到了60%以上。这种识字率基础帮助了中国的改革开放顺利启动,大量的受过教育的青壮年劳动力得以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中国的经济竞争力。这一进程一直持续到现在,在9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高校扩招后,中国的受教育水平又进一步提升,现在高中毛入学率已有89%,高校毛入学率已超过45%。
扫盲运动
不过对于精英教育而言则没有明显的改善,而且事实上受过本科以上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约只有4%-5%,年轻一代有更高的录取率也是近20年来的事情,之前高等教育的水平仍然通过这一比例反应出来。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教育基本上都更倾向于强调公平性,高考则是这种公平性最为核心的机制设计,这点并不会随意舍弃。
也应该看到,中国目前相当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这点还需要时间改善。大部分中国人稍微富裕也是改革开放后的事情,对于需要从小巨量投入并且还需要很好引导的精英教育而言基本上是无缘之木。很多人在说中国人长期没有拿到诺贝尔奖,这其实低估了诺贝尔奖所代表的人类顶尖人才在成长和产出期间所消耗的巨量资源,不用说医学、物理学、化学背后所需要的庞大实验设备和大量的基础理论,以及文科的文学奖背后所需要的大量阅读和极高的天赋,这些基本上不是发展中国家能够承受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能够长期垄断这些奖项,哪怕获奖者并非来自发达国家,但绝大部分获奖者也是在发达国家接受的教育。
屠呦呦的背后确实也有国家大力支持的因素
脑力创新背后所需要的资源是巨大的,而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所积累的财富则可以逐步支持这种巨量的资源消耗。我们的产业、技术也可以在大部分技术学科中实现配套,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颇为不错的物质基础。相对于基础学科,技术型学科比较容易追赶,也比较容易获得产出。长期以来,技术类专业被视为“好找工作”而录取分数一直较高,这也是十分合理的社会结果,理工科的工程学、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文科的法学、外语、经济学等,都是长期的高分专业。
不过对于基础学科,应该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不论是数学、理论物理、哲学、文学、历史学,这类学科需要的不完全是实验室,而是让天赋较好者可以从小就实现锻炼和积累,这种要求更为考验一种精英教育机制,而且为了这些基础学科所练习的童子功也是极为昂贵,绝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基础学科面临的,是一种需要长期积累的知识以及更为开放的环境,对于中国教育而言还是个难题。
中国高等数学并没有很多人认为的那么强
如果应用型学科长期得到大量资源支持,而基础学科一直难以得到重视,那么实现追赶较为容易,但会缺乏知识原创性能力,从而缺乏真正超越和领跑的动力。换言之,你可能追得很近,但始终无法超越发达国家,而且还需要面对发达国家首先发起的技术/社会革命后重新被甩开的窘境。当然,光有基础学科没有应用型学科也不行,这样会有大量的理论家无法检验理论,空想盛行的同时也不利于民众生活改善乃至更多的社会问题。两者需要同时协调,相向而行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发展和超越的动力。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更为不容易追赶,持续吸收先进知识,并且摸索出适合自己基础学科发展的模式才能真正以自己为基本立场的思考,并能够提出建设性、原创性的知识,才能说好自己的故事和人类的故事。这道隐形的屏障十分重要,因此也需要更多的重视。
发展不易,持续发展更难,要实现赶超,我们还有路要走。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waiyu/21241.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