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05 10:56:28 来源:新浪教育_新浪网作者:河北省双滦区
开学季即将来临。最近一部刻画“家有高考生”的电视剧《小欢喜》火了,因为剧情取材真实,紧盯“升学”和“都市”两个热门话题,一如此前《猫爸虎妈》引起“70后”“80后”家长们的热议。
剧中三户家庭初始都把“孩子考上好大学”作为家庭欢喜幸福的重要目标,直至经历一系列变故后明白,或许“一家人开心在一起”“有家长近距离的陪伴”就是“小欢喜”。电视剧已收官,而现实中家长们的“小欢喜”没那么快顿悟,“升学”焦虑没有这么快散去。穿旗袍,意味“旗开得胜”;挂披肩,希望“高中状元”……剧中很多情节,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
从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时代快速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高等教育日趋普及。40年前,高考录取率不足5%,千军万马过独木桥;20年前高校尚未大规模扩招,考试竞争异常激烈,尚未见兴师动众。如今,“一年两考”“自主招生”“三校生高考”,入学的机会大大增多,万一“名落孙山”,还有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留学等各种深造途径。
然而,家长的升学焦虑反而更甚了。
“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教条,还让这种“升学”焦虑不断前移、层层加码,由高考到中考,继而“小升初”“幼升小”“托升幼”,甚至入托,甚至“胎教”……似乎孩子能持续上好学校,就是家长和家庭的“小欢喜”。为此,不惜一掷千金,买学区房、报冲刺班,全家总动员,让孩子过早背上沉沉的“壳”负重前行。
一系列升学焦虑现象的背后,是家长在社会转型期对“竞争”“幸福”和“目标”的过度功利化解读,把“高考”“升学”视作“阶层提升”的“龙门”,将考上好学校作为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
高考、升学只是选拔人才的手段,国家希望通过评价指挥棒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地成长,为其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认为,“正是对于幸福概念的误读,导致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长之间的实利主义的竞争,今日之中国亟需确立起对幸福概念真正意涵的严肃而准确的理解”。笔者深以为然。把考“好大学”、上“好学校”作为家庭幸福的目标,将“应试”和“择校”作为子女成功的路径,把学生时代的一切“欢喜”寄托在“高考”和“升学”上,既有悖于教育的初衷,也是对幸福的误读,更是对孩子的不公。
家长对孩子“成功”“幸福”的解读,理应更为多元和理性。刚刚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来自各领域的技能人才的表现,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价值。联想到上一届世技赛获奖者杨山巍,没有考上大学,在外人看来多少有些遗憾,但对其自身而言,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断战胜挑战,收获成长和快乐,不也是种“欢喜”么?分数的提高只是学业提升一个部分,孩子的幸福是来自于学业知识的增长、品德思维的升华、心智心灵的成熟、视野能力的提升、艺体素养的拓展、兴趣爱好的挖掘等方面的综合成长,并从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小欢喜”。
当然,整个社会也需要对“小欢喜”有更多理性引导。这有赖于主流舆论对“成功”“幸福”等准确解读,而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房子”“车子”“票子”等实利主义的物质成功,对社会上某些“明星”“富豪”骄奢淫逸的新闻减少追逐,降低对未成年学生的“物欲”刺激和“幸福”误导,让家庭和孩子的“小欢喜”回归幸福的本源。
实习编辑:吴振莉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waiyu/12698.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上一篇: 大学开学“三大件”折射70年变迁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