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21 09:26:55 来源:新浪教育_新浪网作者:陕西省兴平市
当我们被困在狭小的空间内,急于找到一个新的出口时,开始有机会重新审视10米以内的生活,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与自己、家人、恋人的关系。
教了三个月心理咨询课 我看到曾经的自己
李婷
当我们被困在狭小的空间内,急于找到一个新的出口时,我们开始有机会重新审视10米以内的生活。
---------------
“老师,我在家里快要待不下去了,和爸妈三两句话就能吵起来……”
“我每天熬夜打游戏,停下来就顿感索然无味,知道这样不好,但控制不了自己……”
……
3个月前的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在家里开设远程心理咨询课,现在却成了我的暑假常态,并乐在其中。
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开启了魔幻的2020年,也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关于疫情的各种信息不断拨弄着敏感的神经,整个人沉浸在焦虑的情绪中,感到失控和疲倦;假期被迫延长,在家里从寒假待到暑假,和父母整日相看两相厌,上演家庭版《囧妈》;事先拟好的实习计划被打乱,长时间宅家生活,甚至出现了“社恐”倾向……
这时,我偶然得到一个在大专院校兼职心理健康课老师的机会,我正在读心理专业研究生,之前有过在中学心理咨询中心当助理的经历,还没做过高校的心理咨询和授课,于是爽快地应下了。
咨询师在来访者面前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以最好的面貌上课,我终于打起精神捯饬自己,不再是蓬头垢面、一身睡衣走天下的居家模样。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开始将注意力专注在眼前的事情上,焦虑情绪也慢慢缓解。
疫情就像个导火索,引爆了大量被压抑的心理需求,不少同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经官能症,失眠、焦虑、抑郁等,甚至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学习状态和家庭生活。每天熬夜刷手机或打游戏,网瘾加重;长时间宅家不运动,不仅发胖,还常常眼望天花板失眠到天明;与父母朝夕相处,却矛盾丛生,家里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
“不要因为自己的任何一种情绪而心怀愧疚。任何人都可能出现负面情绪,因为事不顺而产生低落抑郁的情绪更是正常的。”
“不妨接纳自己这样的状态,允许负面情绪存在,它本身不是错的,不要为了情绪出现本身而给自己更大的压力。”
……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充满了不现实的期待,期待着可以从中获取万能灵药。其实,心理咨询讲究“自助者,人助之”。咨询师运用倾听和共情的办法,鼓励来访者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共同去探讨自我调适的方向。
往往很多被认为是“正确的废话”,确实行之有效。比如,尝试接受一些自己不可控的东西,如果想走出某个情绪,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能做的事情而不是情绪本身;又比如,缓解释放情绪最有效的方式是与人建立连接,多与家人或朋友沟通交流,可以有效舒缓不良情绪。
常常有朋友会问我:咨询师不会吸收很多负能量吗?其实,心理咨询是一个互相给予的过程。每次咨询到最后,有时很开心有时很怅惘,听完一个故事总会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深邃似海的情绪中去,但我感谢这些来访者给予的信任,让我有机会陪伴他们一起走过这段路。
有一个小姑娘是为减肥而苦恼,曾努力瘦过,但近期因脚受伤无法运动,很快又反弹了10斤,在家里因为节食的问题与家长多次争吵,一度沉溺在抑郁的情绪中。
在她的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也为自己忽胖忽瘦的身材而陷入自厌的泥淖。但后来我明白了,在健康的前提下适度追求美是没错的,但没必要为社会的审美和他人的目光去苛求自己。
还有许多来访者给我的感觉也一样,做咨询就像是在照镜子,或多或少都能折射出一些自己的经历或个性。那些带着各种各样力量的故事与生命,也带给我很多感动,引领着我,督促着我。
过去,我们探索星辰大海,汲汲于与外界的联系,但对身边的人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却漠然处之。直到疫情时,我们被困在狭小的空间内,急于找到一个新的出口,开始有机会去重新审视10米以内的生活,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与自己、家人、恋人的关系。
感谢这3个月的心理咨询课,专治他人心病的同时,也是在进行自助,让我发掘出自己身上的力量。
一边读文献一边筛信息 找回时间掌控感
加利
解决焦虑的最好方法,或许不是找到最合适的方向后再去实践,而是立刻去做那件事,再摸索着往前走。
---------------
2020年6月初,在忙着期末和课题论文的学期末尾,我曾细致地计划了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暑假:疫情趋于平稳,学校管控放松,不如早点返校准备毕业论文,同时找个线下实习,为即将到来的秋招各类考试面试做准备。
即将转为毕业年级的我此前被无数前辈告知,虽然秋招是“金九银十”,但暑假才是毕业季的求职关键期。作为一个“拖延症晚期患者”,我深知这个暑假待在家里很可能只剩一个结果:无限期地无效率拖延。毕竟,学校图书馆的学习氛围远比家里的书桌更催人上进。
然而计划的脚步永远赶不上变化,6月疫情反弹,一切规划瞬间成空——所有学生停止返京返校,需要老老实实待着直到秋季开学。
如此一来,计划需要重新准备,焦虑紧随其后。6月末,我的大脑开始为着各类选择与决定天人交战:论文实验进行不了可如何是好?是换个城市还是继续远程实习?一边实习一边搞论文,时间精力能否兼顾……问题一多,作决定的难度便呈指数级增长,让人“头秃”。
从小到大,我似乎一直很喜欢计划被打破,更不擅长在大事上作决定。初中时,我在书桌前贴上一张时间计划表,把每天放学后的固定流程按照时间顺序布置好,时间精确到分。高中的我则专门准备了一本掌心大小的笔记本,把当天要写的作业设置完成时间,做完后逐一划去。这种对于时间的掌控感让我感到安全,一旦更改计划,我就会陷入焦虑,难以静心,效率低下。
到如今,我又下意识想逃避。明明毕业论文的备选方案尚未定好,线下实习也无着落,我还是翻出了曾看过的电视剧和电影,和读过101遍的书籍,主动承包了家里的拖地任务,让自己“忙”起来。似乎只要空白的时间被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填满,就可以忘记时间在流逝,假装这个暑假和过去每年的暑假一样,没什么特别的,也不存在毕业和求职的压力。
但每当我无所事事地度过了一天,晚上躺在床上刷微信,看着朋友圈的大家分享实习经历和学术成果,自我安慰行为所建构的外壳被一寸寸击破,无力感慢慢渗入内里,脑海中一直有个声音在询问:你为什么不努力,你为什么要拖延,看吧,你已经在毕业和求职的道路上落后了一大截。
彼时的我依旧没有想清楚,自己究竟是因为同辈压力而焦虑,还是因为对未来尚且没有确定的方向而迷茫。身旁的父母时不时催促:“事业单位稳定,地位高,最适合女生。”“快点准备公务员考试,再不复习就晚了。”疫情影响下动荡的就业市场,稳定性变得格外稀缺,我第一次动摇了求职方向,疑惑自身定位是否正确,要不要遵循那句古老的名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在纠结、拖延和自我怀疑之间,暑假的时间逐渐流逝。7月中旬,许久不见的闺蜜从国外留学归来,我们绕着城市广场数着脚步聊天,惊觉目前困扰着彼此的,都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和忧心。
我们找了一家咖啡店,问店员要了两张便签纸,把彼此所面临的困惑一一列出,再把各个选择的优劣性对照着参考讨论,还是难以找到可以顺利通向未来的最优解。在写下问题和梳理方向的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即使原本的计划被打破、即将面临对未来方向的艰难选择,但最优解本身或许就不存在,如果根本就不去付出尝试和实践,如何知道那个决定是否合适?解决焦虑的最好方法,或许不是找到最合适的方向后再去实践,而是立刻去做那件事,再摸索着往前走。
暑假过半,待在家的我逐渐找回了对于时间和生活的掌控感,开始一边阅读文献,尝试为论文无法做实验做准备;一边筛选合适的求职信息,不断明确自己的未来方向。焦虑依旧存在,但我似乎适应了它的常态化,毕竟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与其躺着,不如行动起来吧。
在书中我走了很远的路
丁尘
也许因为想要出门的心思被彻底切断,我更容易心无旁骛地沉浸在书籍构建的世界里。
---------------
我猜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想尽快从今年这场“大梦”中醒来。国内的一切都在慢慢恢复,经过此“疫”,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升了,口罩戴上了,距离拉开了。对了,也不去旅行了,比如我。
作为一名资深“驴友”,旅行几乎是我假期清单上的固定项目。去年暑假我与大学室友一同去了四川,在成都的街头上我们几个许下豪言,今年暑假要一起自驾游去西藏。如今豪言尚在耳边,疫情却在外边,我们理智地认为,不能去了。
没有旅行的暑假仿佛更加漫长,就此浪费时间实在可惜。“诗与远方不可辜负”,远方去不了,不是还有诗吗?一个“驴友”往往也是一个文艺青年——我一般在买书的时候立刻化身文艺青年,因此积下了大量的买而未读的书。于是,我来到书架前,嘴角45度上扬。
阅读的过程是安静的,其间没有风沙吹过荒漠时的声音,没有繁华都市人来车往的喧嚣,没有浪潮拍击海崖的轰响,也没有清晨时分空幽山谷间的啼鸣。然而,当我读着那些文字的时候,却又分明听到了它们。在《山居笔记》中我从宁古塔走到岳麓书院,看中华千年文明如洪流奔腾而过;在《神秘岛》中,我重回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与被困于太平洋荒岛上的一行人一同自救、经历奇遇;在《白鹿原》中,我置身陕西关中,脚下是雨后湿漉漉的泥地,面前田里的麦苗正泛着嫩绿;在《本源》中,我又登上了圣家族大教堂的塔顶,俯瞰巴塞罗那夜空下的万家灯火。于是我一点点意识到,文字是可以带着人行万里路的。也许是因为想要出门的心思被彻底切断,我更容易心无旁骛地沉浸在书籍构建的世界里,并在其间远眺、仰望、凝视,感受书中人的悲喜与命运的跌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更有漫漫长路,而阅读就像是一场足不出户的旅行,视线在纸页上来来回回,恍然间,便已走出了很远。
没有固定的阅读速度,有时两三天就可以读完一本书,有时一周才能读完一本。从这个暑假开始直到写这篇文章的此时,我已经读完了不多不少的7本书。我已经记不起这7本书是什么时候买的,在哪里买的,但它们实实在在地送给了我7段各异而精彩的旅程。在旅途中,人们往往会为了难得的人、风景和经历驻足停留,慢慢感受,不必心急。我想,阅读也应如此。
除了阅读本身,我还关注了一些读书类的自媒体,或是文章,或是视频,内容大多是值得一读的书籍分享以及书评。后来,我开始在网络读书论坛上发表或长或短的读后感,并与和我读过同一本书的读者们交流甚至辩论。我享受这个过程,享受用阅读去社交,以书作为谈资。
我和小庞便是在论坛上认识的。因为他发在我书评下一条长长的回复,而决定找他私聊。他在云南,我在北京,“书”逢知己,从此多了个朋友。他说他很宅,除了看书听音乐没什么其他爱好。他还说,就算没有疫情,他也不想外出旅行,景点总是人山人海,太拥挤。我回他说,等疫情彻底结束,我还是会继续去旅行,书当然随时读。
那句话说得很对:“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而此时的我也已发现,书籍不仅使我内心丰盛,更让我渐渐地将阅读变成了一种习惯,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这个暑假已经过去了大半,明明哪里都没有去,但我潜意识里却总觉得自己仿佛已经到过了很多地方。而那些或真实存在,或虚无缥缈的目的地就藏在书里,藏在字里行间,而且不拥挤,没有人山人海。
异地恋前夕 我和女友漫游漓江
文昌鱼
我曾以为8天的旅程会很长,但是实际上却过得出乎意料的快。相比没有疫情时在北京的朝夕相处,这8天更显弥足珍贵。
---------------
7月初,已经异地7个月的我和女友进行了一次重要对话:
“我想你了。”
“我也想你了,我想去旅行,一起去?甘肃?丽江?”
“不如来桂林吧?我还可以带你体验《向往的生活》。”
“嗯,思考思考。”
由于疫情的阻隔,我们俩自今年1月分别以来就再未见过。我获得了自上本科以来最长的宅家时间,经历了毕业论文写作的痛苦、答辩的紧张、回校毕业计划反复修改的大喜大悲、爸妈态度“跳楼式”的转变,以及博士阶段即将与女友分隔两地的“突发”消息。
好在一切波澜不惊,毕业虽在“云端”,但也还是真切地到来了。当这个稍显特殊的暑假过半,为了舒缓自己的心情,也为下一阶段或许更加艰险的路途做准备,我决定规划一场毕业旅行。
旅行地点的选择花了一些心思,我们希望找一个两人都未去过、景色优美但旅行花费也能够控制的目的地相聚。我从未到过桂林,女友虽身为桂林人,但也没有仔细领略过家乡的美丽,而她的当地人身份和“交流密码”般的本土口音能够保护我们不至于被“割韭菜”。反复讨论之下,我跨越大半个中国前往桂林。
当飞机进入桂林上空,从空中俯瞰,满眼都是绿色,各种不同色号的绿杂糅在一起,构成一种虽然颜色单一但又不乏味的美感,蓬勃的绿蕴含着无限希望。然而,地表温度热到让人变形。抵达的日子是我和女友相遇相识两周年纪念日,原本想着见到女友时给她一个惊喜,甚至在手机里设置了提醒,但最后还是“热”忘了。
景点游客寥寥无几,住宿相比往年要便宜不少,这给喜爱清静的旅行者难得的“慢游”机会。一阵山雨一阵晴,一路泥泞爬着山。当和女友坐在龙脊观景房间内的落地窗前,朦胧烟雨中连绵不绝的梯田,禾苗随着风儿波动,就像在演奏动人的韶乐。在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祥和。沉默着,两个人相顾无言,一切又恰似尽在不言中,如果要问我所向往的生活,大概就是如此吧。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景盖桂林”,但我们也没想到,有朝一日会在漓江找不到拼竹筏的游客。下午,两人骑着一辆可爱的全粉Hello Kitty电动车加入城市的“电动车大军”,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没有确定的目的地,走走停停,一起欣赏山水之美,吃着路边买的香甜大芒果,习习凉风吹在身上,吹走灼热,说不出的轻松惬意。
回到市区,晚饭后两人在漓江边散步,不禁聊起了未来。尽管关于异地恋在网上已讨论过很多次,终究不如当面沟通直接有效。去年年末在校园里轧马路,还想着两个人未来3年还在北京,闲暇时我可以骑着电动车带她去探索美食,周末爬香山、去动物园,甜蜜地畅想毕业后两个人的共同生活。没想到5月事情发生转折,就好像没有预想过新冠肺炎疫情会暴发并持续那么长时间,大概人生就是那么不可捉摸又出其不意。一切的机缘巧合,一切的犹豫与抉择,一切的不舍与迷茫,最终尘埃落定的结果,是我即将与女友展开长达4年的异地恋。
我不支持她的决定,但也没有立即反对。异地恋是有风险的,从沟通上来说,信息传播会存在更多干扰噪音,误解、吵架的几率有可能上升;从感性上来说无法感知对方细微情绪,无法及时陪伴在身旁,难过时的落寞会加倍上升。这些负面情绪增多,无疑消磨两人之间的感情,甚至导致分道扬镳。就像一个矿泉水瓶里余下半瓶水,可以看作资源枯竭的预警,也可以看作希望的存在,未来的不确定,是抉择时往前一步的不可知性,也是往后一步的不可预测,人生在路上,走一步算一步。
走走停停,两人逛过榕湖逛杉湖,看过日月双塔再到步行街上寻找宵夜。我曾以为8天的旅程会很长,但是实际上却过得出乎意料的快。相比没有疫情时在北京的朝夕相处,这8天更显弥足珍贵。短暂相聚之后,我们也将要开始各自博士阶段的学习生活,在面对面坦诚交流过后,也更能理解对方的感受。我们曾在北京三环边畅想未来,如今漓江边两人也展望未来,希望爱做梦的孩子都可以梦想成真,每一次的分离,都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上午享受独居 下午为妈妈做饭
徐亦捷
半独居生活的本质也许就是如此:在准备的过程中收获一个人实践的快乐,而共享成果则实现了两个人的满足。
---------------
作为一名即将升入大二的学生,我在杭州家中上网课度过了第二学期,然后,又接着过暑假。
暑假是考验人的时刻。卡耐基说懒惰是万恶之源,我靠着母亲大人的纵容,已经懒了整整19年。
虽然我懒,但这阻止不了我“一心向善”。我决定妥善地安排我的“半独居生活”。家里是母亲和我两个人生活,所谓半独居,就是白天母亲大人上班,我享受独居,晚上她回来,我得准备晚餐,和她共享。
因此,我特地拟定了一天的计划表:看展,阅读,看电影,板绘,学韩语,准备英语专四考试。
然而,在戒断症的影响下,手机显得愈发亲切。从睡眼惺忪的清晨摩擦到睡眼朦胧的半夜,精神快感从蓝光中不断迸发出来。只是那滚动的6.1英寸屏幕,终究还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疲软了,而所谓的计划也从未开始。
这不禁让人捶胸顿足:只有目标没有具体执行步骤的计划都是鬼扯,因此我决定为暑假重新制定一份精确到分钟的计划。
早上8点到9点背12页的英语单词;之后的1小时看TED演讲,英文、双语字幕各一遍,对着演讲稿做好笔记,又是两遍;10点半开始,对着韩国语教材为我追星10年积累的韩语添砖加瓦;11点半,就着偶像的歌词实操听说读写,顺便愉悦身心。为了集中注意力,我把手机扔在了房间另一头;为了清醒,我拿出了很久没写过字的笔记本;为了生活规律,我放弃了熬夜……
在假期坚持做这些事并不容易,诱惑环绕,环境浮躁。我们在之前12年的教育中学会了学习的时候学习,玩的时候玩,自律也并非自由的标配。人们总说高考后就解放了,但成年的我们不再拥有被安排的特权,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时刻交织在一起,考驾照、实习、做饭、养花……在自由时间内作出自律的安排是我们的权利,更是自由的高配。
下午虽然依然有阅读、板绘、作曲等活动,但是我对准备晚餐的兴趣从4点开始明显高涨。毕竟没有人能忽略母亲大人打来的慰问电话,以及她对晚餐的暗示,于是烹饪便成了黄昏的重要课题。
我不敢点火柴,主要依靠电磁炉。对于做饭这件事,我自认天赋异禀,如何搭配、怎么切、放什么调料全凭一时高兴。
对于在日式餐厅吃到的乌冬凉面念念不忘,于是我用干海带包、香菇和干贝复刻了汤底;日式酱油、老抽和绍兴料酒炒制的洋葱牛肉当作浇头;为了体现其凉面的本质,除了冰块,我还刨了大半根有机黄瓜丝作辅料。
这碗乌冬面完美地复刻了几年前的感动:鲜甜,嫩滑,弹牙。
但是仔细一咂嘴,我还是尝到了些许无措:和预想的细碎轻薄不同,海带涨大后从锅底摞到了汤表面,我不得不捞出了一多半;190克的牛肉比预估的多了一倍,直接盖住了所有面条;因为过于想当然,刚一出锅就把冰块都放进去了,“凉面”依然滚烫了好久……
把这些讲给母亲大人听的时候,她露出了微笑,毕竟我的母亲大人也不是天生的料理王。把直觉变成经验往往需要多次的实践,但是一想到家人满足的笑容,过程也就变得有趣而充实了。半独居生活的本质也许就是如此:在准备的过程中收获一个人实践的快乐,而共享成果则实现了两个人的满足。
经过一段时间的评测,这份计划在自我充实方面有明显的积极效用,而烹饪也为我和母亲大人的互动带来了良性循环。在自救的道路上,尽管我依旧时常懒惰,但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因此,为了避免成为万恶之源,耳机里正好传来一句防弹少年团的歌词:“比起苦恼,大家还是走起吧!”
2020年08月21日 06 版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liuxue/46655.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上一篇: 作文教学到底有没有套路?
下一篇: 教育时评:研学游更要“研学优”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