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15 04:05:14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吉林省蛟河市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最近,一部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看得米粒妈热血沸腾。
这部纪录片的制片人兼总导演陈一佳,是路透社北美地区唯一的华人财经女主播,也是央视钦点的海外连线节目特约财经评论员。
陈一佳常年在美国工作和生活。当了妈妈之后,她对教育有了更直接的感触和体会。
她给孩子北北报名了纽约的天才妈妈辅导中心,刚刚4岁的孩子要在老师的带领下不停地刷题、做各种训练和测试。
明年,北北要上学前班,而这种咱们中国家长和孩子再熟悉不过的刷题战术,是孩子进入好学校的敲门砖。
想进纽约小学天才班的孩子,都上过类似的课外辅导班,哪有什么神童呢,所有考进去的孩子都刷题,这样才能一举致胜。
之前,米粒妈在《有的人养1个娃鸡飞狗跳,有的人养5个娃岁月静好》里写过,美国学校里的普通班教学进度非常慢,亚洲,特别是中国家长都受不了。
米粒爸在美国定居的同学说,让孩子考天才班的大多是中国、日韩、印度家长,欧美孩子考这个基本就是分母。
其实这种天才班本身是为了筛选聪明有天赋的孩子,录取率只有1%左右。当地白人家长送孩子去裸考,是真的是要看看孩子是不是天才,但中国家长普遍都觉得那个考试并不难,完全有套路可循~
陈一佳说,以前觉得美国孩子的童年特别轻松,现在才发现,在美国,想让孩子上好学校的爸爸妈妈和中国家长一样多,也是一样从小操心。
在职场上叱咤风云、雷厉风行的职业精英,一旦转换成家长这个角色,就自然而然变得异常谨慎、小心。
预约学校的公开参观活动,名额是要抢的,因为陈一佳听说前一年有家长晚了十分钟,就没有名额了。真的是比自己高考还紧张
耶鲁大学教授,也是著名的《爱、金钱和孩子》的作者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说,其实全世界的父母在育儿方式上都有所转变,而且跟中国父母育儿方式的相似度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他们都在向中国家长靠近。
所以,不只有中国家长,全世界的父母都在拼命鸡娃。
但到底要给到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未来的科技社会,什么才是孩子应该具备的能力?
为此,陈一佳走访了美国、以色列、肯尼亚、英国、中国5个国家,参观了各种各样传统的、新式的教育;体验了科技无处不在的学校和课堂;也深入贫民窟感受了最质朴的基础教育。
米粒妈觉得,这部纪录片,值得每个家长看一看,它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鸡娃?在现在这个时代,到底怎样鸡娃?
我们不能“以昨日之法,教育今天的孩子,使他们失去明天。”所以,鸡娃不能停,但也许我们的方式、方法、方向,是该与时俱进了。
美国:择校,不比中国轻松
陈一佳来到了康州的一所私立高中——美国私立博特纳寄宿学校。
校长告诉她,这所学校这几年的大学升学率一直是100%,而他们的目标是,孩子们都被常青藤等名校录取
其实,这所学校之所以这么牛,是因为这里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体育特长生。他们的篮球队甚至拿过全美总冠军。
比如哈佛大学,高学分体育生录取率高达83%,普通学生只有16%。而且体育特长生通常都能拿到全额奖学金。
博特纳寄宿学校的董事长直言不讳地说:美国大学升学,有个约定俗成的加权法,加权最高的是体育特色。
美国的教育主要分公立和私立,公立学校很简单,就是培养这个国家的工作人员,说白了,就是从事基础工作的人;而私立学校培养的是未来领导这个国家的精英。
所以在入学的时候,学校就会考虑,你会给学校,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
美国总统的孩子,有社会资源;亿万富翁的孩子,可以给学校捐款;剩下的就是体育特长生和自身能力特别突出的孩子,比如数理化竞赛冠军等等。
在美国,排名前19位的大学,全部是私立学校,而全美只有26%的学生能进入私立学校。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真的很难。
美国有15万体育大学生,但放在2000万学生中,连1%都不到。就算这样,依然有20%的美国家庭,在孩子的体育支出上每年花费8.4万以上。
如果没有家庭资本,就只能拼孩子啊,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是一样的道理。
跟美国一对比,咱们的高考真的是最公平的。起码靠自己的努力完成阶层的跨越和逆袭,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作为家长,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帮助孩子,抓住这样的机遇呢?
以色列:鸡娃,从幼儿园开始
说起以色列,米粒妈第一反应是,流亡千年之后,全世界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创新和创业能力之强大,简直超乎我们想象。
米粒妈曾经写过《这个盛产16岁CEO的国度,有哪些教育秘诀?》,这样一个把创新和科技放在第一位的国家,很多人都以为,他们应该不需要鸡娃吧?
陈一佳来到以色列,采访了诺奖得主,参观了各种幼儿园、学校。结果发现,以色列不仅全民重视教育,而且鸡娃之路从2岁多就开始了
幼儿园的孩子,2岁半就开始上各种数学课、物理课、英语课,校园户外场地、硬件这些可以不高大上,但给孩子上课的老师一定是非常资深的专家以及科学家。
让人服气的是,以色列从国家到学校到普通家长,都在教育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采访家长的时候,他们都说,孩子本就应该从小多学习这些知识。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有4个孩子,12个孙子孙女,他所有的女儿都是高学历的心理学家,儿子是物理学家。
他说他在教育上的投入非常大,他告诉孙子孙女们:你们的学业从幼儿园开始,从获得博士学位才算结束,没什么可商量的
天啊!米粒妈想说,不愧是诺奖得主,这也太硬核了吧。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以色列一直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这个国家需要工程师、需要科学家,只有他们才能带来真正的高科技,创造未来的经济。
所以,以色列“创新教父”说:我们每个人从6岁开始就知道,我们需要为诺贝尔奖开始努力了。
肯尼亚:在贫民窟里“富养”孩子
米粒妈曾经在《贫富家庭真正的差距:你花8万过暑假,我在拿命上学》里写过,肯尼亚的孩子,很多都是在刀尖上生活,拿命在上学。
即使在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也还是有60%的人生活在占地仅6%的贫民窟里。这里,很多人一天的收入还不到7块钱人民币。
但即便是贫民窟附近的小学,也一样在倾其所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陈一佳探访的学校,只有极少数学生来自“中产家庭”,其他绝大部分孩子都生活在贫民窟里,上学虽然免费,但还有很多家庭支付不起书本费。
让人惊讶的是,在肯尼亚还没有一例新冠病毒确诊病例的时候,一所贫民窟小学的课堂里,老师已经在和孩子们讨论新冠病毒了。
而且,老师还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回去查找资料,做一份关于新冠病毒的研究报告,下次课上做演讲讨论。
班级里只有6个同学家里有电脑,其他孩子可以放学多留一个小时,到学校的机房完成作业。
尽管孩子们还只是停留在浏览基础信息的层面,但至少,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更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在学习中变得更加自信(虽然放学后他们可能还要为吃不上饭而发愁)。
班级里6个有电脑的同学之一米歇尔,陈一佳特地来到她家,看看这是怎样一个中产家庭。
她的爸爸在政府部门工作,妈妈做生意,但家里的陈设看起来,跟我们理解的中产家庭还有一定的差距。
电脑和电视或许是米歇尔家里最大的开销了。陈一佳问米歇尔的妈妈:买电脑对你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投资吗?
妈妈毫不犹豫地说:非常大!
但她还是买了。
纪录片中,米粒妈看到了这个家庭,每个人对科技生活的向往,以及寄托在教育上的希望。
无论是富有的美国家庭,超前教育的以色列家庭,还是贫困的肯尼亚家庭,其实都在尽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说到鸡娃,他们真的一点不输中国家长。
英国:高科技教育,不是说说而已
对于中国家长来说,电子产品一直是很让人纠结的存在,一方面自己的生活离不开它,另一方面,不希望孩子过早介入电子产品。
但在英国,5-16岁的孩子中,使用网络的比例高达94%;8-11岁的孩子中,65%拥有自己的手机。
很多英国的孩子甚至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电子产品了。
上了学的孩子们,几乎人手一台ipad,因为学校上课和作业都需要用到。
其实中国的孩子,很多也是这种状况,比如上网课,一些课后练习、作业等等,都要在ipad上进行。
但是英国的学校,真正把科技发挥到了极致。
比如,历史课上,用3D打印技术,让孩子实际操作打印还原二战时使用的防空洞;
读写课上,孩子们自拍视频,发表对“该不该每天上体育课”的看法,然后发布到平台,孩子们还会相互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会做网络安全的指导,比如你怎样在网络上去评价别人,避免网络暴力等等;
生活课上,孩子们可以通过视频,跟农场的农夫们对话,提出自己的各种疑问;
天文课上,孩子们可以用最前沿的高科技设备学习天体知识,获得更直观的感受;
人体健康课,让孩子“看到”心脏的跳动,看到吃下去的食物,如何在肠胃里“行走”,米粒妈想说,这也太酷了吧!
甚至体育课,也可以通过把设备带在身上,来记录运动成果。
书本上的知识,很多也很大,但孩子感受不直观,参与感也没那么强。
英国孩子的课堂,真是让米粒妈大开眼界,希望我们的孩子未来也能把这种高科技融入学习,融入日常生活。
全世界的父母,都在靠拢中国家长
在外国人眼中,中国妈妈=虎妈,米粒妈写过《她骂女儿垃圾,她罚孩子不许吃饭:但她比大多数人会做妈妈》,说实话,我不觉得虎妈有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孩子也总是被贴上书呆子、死记硬背、被动学习的标签。
其实不光是外国人这么看,很多中国人也这么觉得。
事实上,现在优秀的中国孩子已经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十足了。
英国有一档家喻户晓的儿童智力竞技节目《天才儿童》,里面有一个华裔少年何家进,年仅11岁就在节目中表现抢眼。
但英国媒体的报道却一边倒地聚焦到何家进的妈妈身上,说她要求苛刻,逼得孩子压力太大。
何家进在英国伯明翰,就读的是当地最好的公立学校,要进入这所学校,本身就要经过非常残酷的竞争、极其激烈的考试。
他的老师说,何家进发展得很全面,橄榄球打得好,音乐也不错,会小提琴和钢琴,成绩很突出,跟同学之间相处也非常好。
真的是“别人家的孩子”
对于英国媒体的评价,何家进学校的校长说,以他对何家进妈妈的了解,她没有任何问题。
何家进的妈妈说,他们学校是全英国排名前十的,而且也是全国招生的,所以要想进入这所学校,本身就需要通过应试的考试。
妈妈会单独给孩子制定课表,因为她觉得学校里教的内容跟咱们国内孩子学的课程比,太简单了。从小到大,妈妈都不会按照学校的课表给孩子安排,因为进度太慢
说实话,何家进的妈妈真的很不容易,给孩子单独制定学习内容,其实需要额外花费很多心力,而且她还要跟孩子一起学习。
但孩子聪明又好学,现在正是学知识培养能力最黄金的年纪,如果不多学习,米粒妈觉得,这是对孩子精力、能力的一种消耗和浪费。
其实中国父母鸡娃,完全没有问题,全世界都在鸡娃,我们没理由反过来质疑自己。
只是,作为中国家长,在鸡娃方式和方向上,需要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为孩子未来负责,孩子以后在社会上立足,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和知识储备,这才是最重要的。
何家进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因为从小,父母对他的培养和灌输就是当医生如何如何好,当医生可以做什么,毕竟医生在英国是一个非常受尊重的职业。
为此,妈妈还特地带着何家进去伯明翰大学,跟着教授做生物科学实验,就是为了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职业理想。
北京有一家创新实验室,何家进和妈妈特地来进行体验。
在那里,孩子们可以接触各领域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帮助孩子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比如,对生物学或医学感兴趣,可以直接跟着教授在动物身体上进行DNA测序,还可以接触到遗传学等相关知识。
比如,物理方面,可以利用海报胡须这样仿生学的理念,试试能不能应用到航空发动机上。
在单独面试环节,何家进表达了自己对编程的兴趣,他甚至还学习过一些编程语言;但他的这些想法,却从来没跟妈妈说过。
但最后,他还是放弃了自己的兴趣,而选择了妈妈希望他体验的生物学项目。
何家进做了一项学习潜能测试,成绩出乎意料的好,工作记忆和空间感知甚至达到了顶级,数学认知能力和想象力也是优秀,在能力上,他没有短板。
但他的压力和紧张感也同样达到了顶级。
何家进从小就有咬指甲的习惯,其实就是他紧张状态的一种表现,妈妈觉得是家进对自己要求高,什么都想做到最好,但这何尝不是妈妈的期待呢。
中国家长对教育的参与度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高的了,但也应该反思,在鸡娃的方向上,是不是需要做一些调整。
何家进的父母从小给他制定了非常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但对于孩子来讲,其实他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弹性的,拓展空间也是非常大的,目标定得过早、过于明确,其实反倒把孩子的路人为变窄了。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给他足够多的平台去尝试和体验,早期更多的是熏陶和适当的引导。
等他有了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自然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愿意去奋斗的职业理想。
这才是真真实实的内驱力。
全世界都在鸡娃。国情不同,鸡娃的方式不同;阶层不同,鸡娃的方向不同。
对于中国家长来讲,鸡娃没商量,这条路,向前走就对了。但还有几点,米粒妈觉得,是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去思考和转变的: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jiangzhangbang/43298.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