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3 05:15:18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江苏省丹阳市
作者:清欢
来源:辣妈故事会(ID:langdudahui)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出一段视频:
深圳某中学开展校运会,孩子们穿着校服,拉着横幅,高声喊着口号: “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都快乐。”引来观众大笑。
乍一看挺幽默搞笑,但是玩笑里,有很多真实的反映,仔细思考一下,会发现这个玩笑背后的含义有些沉重。
人民日报对此发表评说: “学习使妈妈快乐,说明孩子学习不快乐。学习是为了让父母高兴,说明孩子的主动学习意愿不强,这样的学习动机难以让孩子走得更远。”
深以为然。这些孩子根本没有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觉得学习只是为了应付。
这让我想起发生在身边朋友的事情。
我朋友有个女儿,正在读初二,不仅学习成绩好,还弹得一手漂亮的钢琴,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还通过了十级证书的考试。
可有一天她却对我哭诉,说她女儿拿回十级证书的那天,一回到家,就把证书放到她的面前,并对她说:
“你要我考的证书,我考回来了。你的梦想我替你实现了,我的任务完成了。我这一辈子,再也不碰钢琴了。”
投了那么多钱,那么多精力,辛辛苦苦练琴,最后却成了替妈妈完成任务。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从投入和产出比上,我的这位朋友都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直到现在,都还在为这事儿和女儿冷战。
我哑然失笑。
其实,我朋友的女儿替妈妈练琴,和开篇讲到的,孩子们替妈妈学习。这背后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
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犯下了很多错。
过于焦虑,过于功利,过于武断甚至是专横。
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结果一开始自己先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障碍。
喊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因为中华尚未崛起;而喊出“学习使妈妈快乐”,说明妈妈常常因为我的学习而不快乐。
“陪写作业引发心梗”“一个暑假就破产”……这些新闻背后,大部分是“妈妈的不快乐”,妈妈太焦虑了!
《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中显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当代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为67点,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
前不久,一则「儿子考98分妈妈抑郁」的话题被顶上了热搜。
这位妈妈是杭州一所重点小学的老师,她5岁儿子今年刚上小学。
对于孩子的成绩,她只有一个标准:永远考100分。
所以,当孩子把98分的试卷拿回家时,她奔溃了。
“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为什么考不到?”
对于孩子的“不争气”,她认为自己教育很失败,抑郁了。
担心孩子学习不好,将来没有竞争力,这焦虑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家长太过于在意分数和输赢,除了给自己和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之外,毫无用处。
不仅如此,过于焦虑还是一个自我强化的毁灭过程。
你焦虑,否定孩子,孩子紧张,表现差,你更焦虑,否定升级,孩子更紧张,表现更差。
如果长时间都处于一个表现很差的情况,孩子会失去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也会变得越来越厌学。
电影《后会无期》里有句经典台词:听了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放在家长身上也同样适用。多少心理专家说过,家长要放平心态,让孩子自由成长。大道理谁都懂,可是做不到啊!
现在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就叩响发令枪。把孩子送到这种培训机构,恨不得小学就学完初中的知识,只有成绩把同班同学甩了十条八条街,才敢安心。
这一届的父母实在是太着急了,一着急,就容易乱投医。
前几天就看到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
北京某教育机构组织学生开展“量子波动速读”比赛。视频上多名中学生在桌子前埋头快速翻书,据说只要不断地快速翻动书本,就可以1-5分钟内看完一本十万字左右书籍,而且还能做到过目不忘。
还说“书翻得越快,离宇宙的距离就越近。”
一看就知道这是培训机构的骗局。抓住了家长焦虑的心理,把高大上的原理进行包装,为了骗取昂贵的培训费。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培训费高达3-4万,依旧大批家长趋之若鹜。
孩子们在培训班学着这些毫无意义的东西,回到家后还要接受妈妈的唠叨:
“花了那么多钱让你去学习,你怎么不出一点成绩;”
“你看你班上谁谁谁,人家那么优秀你咋不学一学。”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环境里, 孩子对于学习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兴趣了,厌学的学生为何那么多,多半是焦虑的妈妈逼出来的。
之所以家长会感到焦虑,常常因为我们只看见眼前笔直而狭隘的那一条所谓“成功”,所谓“人生”的标准道路。
从童年开始,孩子就被送上一条人为的“成功”传输带,一个劲身不由己往前赶。
家长用“要听话”,来扼杀自由;用“别整天琢磨那没用的东西”,来扼杀想象力;用“看闲书能考上大学吗?”来扼杀爱好。
还记得热播剧《小欢喜》里的英子吗?
她是一枚学霸,然而过得不开心,妈妈对她的期望太高了,只希望她考上清华北大。
作为一个航天迷,英子一心想高考报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是妈妈却觉得留在北京读金融,将来有出息,一意孤行。
说实话,英子妈妈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但完全不顾孩子本人的想法。这种畸形的爱密不透风,将孩子管得严严实实喘不过气。导致了孩子患上严重抑郁症,差点跳海。
孔子曾说: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意思就是,不懂得如何教化孩子,而一昧禁绝,是为虐待者。不花时间和心思与孩子沟通,而只求成绩,是为暴徒。
在中国,百分之六七十的孩子受到这样的“虐待”,他们不需要爱好,不需要个性,不需要思维能力,只要求成绩,拿到高分,与人竞争,进入更好的学校,找到更好的工作。
老师跟你说“考上大学就解放了”,父母跟你说“在坚持一会儿,上了大学我就不管你了。”导致很多学子误以为等考进名校就万事大吉,从而把进入名校当成“人生巅峰”。
可是,巅峰之后60年该怎么过呢?
大学又不是人生的终点,反而是重要的起点。
如果父母的教育只负责到踏入大学,只负责刻板的知识灌输,而不是培养孩子独立的思想,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这个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正如前不久河北某高校因旷课被学校退学的40名大学生一样。
他们大学之前的人生都是被推着走的,大学前父母全面逼迫和严管,到了大学又完全放手,无人管教。
大学自由松散的环境让他们一下子从高压高强度的环境走出来,突然迷茫了,找不到自主学习的动力,就开始放纵自己。
记得在一档综艺里,有一位嘉宾是来自清华的高材生。
本科法律学,硕士学金融,博士转战新闻学,名副其实的学霸。
可他在上台之后,首先向导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我准备毕业了,你们觉得我毕业后该做什么?
不停学学学,学了二十几年,到头来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滑稽!这是你的人生啊,“毕业后该做什么”不是该要问自己吗?
可想而知,他之前的人生也一样是被推着走的。
父母要学术成就,那就努力刷题,听说金融毕业发展好,那就转方向读金融硕士。问他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没想过。那就再读一个新闻学博士。
教育的目的无非是发挥人的潜能与品格,并为此进行相关能力和知识的储备。
一昧的死读书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在哪个领域发力,在哪条赛道上奔跑。这样才能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前进的动力。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怎么学习的人,学得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学得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发现兴趣所在,才是一生学习的开始。
我们学习和接受教育是为了实现幸福的生活。
而人生的幸福感来源于哪里呢?
哈佛大学格兰研究得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Happiness is love.Full stop(幸福,就是爱。仅此而已)。”
答案简单又深刻。
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做一件他热爱的事情时,他才感觉到自己活着,才能击败人生的逆境。
人,是为热爱而活着的。
记得之前有一部纪录片《00后》,跟踪记录了几位孩子十二年的成长轨迹。池亦洋是其中一位主人公。
他学习成绩很烂,上了小学后,成绩更是全班垫底。
天天挨老师批评,在持续的挫败后,他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自卑,压抑,否定自己,屡次骂自己“太没用了”。
上中学,他接触到自己很感兴趣的橄榄球,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机。
然而,就算顶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池亦洋父母也没有阻止他学橄榄球,他们觉得孩子找到感兴趣的东西不容易,要多给他机会。
事实证明,池亦洋的父母做对了。
池亦洋热爱橄榄球,自发的刻苦训练。之前的阴郁一扫不见,现在的他自信、笃定、坚韧,一点点从男孩蜕变成男人,最后入选国家队,走上世界青年橄榄球赛的舞台。
也正是因为池亦洋父母的支持,让他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橄榄球,热爱能带来持续学习的热情,能让他学得快乐也走得更远。
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考高分,上名校,买别墅,赚大钱,而是引领孩子找到内心的热爱,看他在热爱的事情上,做个极致沉醉者。
每个孩子都应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愿他们找到内心渴望,知道自己为何而战,在时代大潮不被裹挟着载浮载沉。
文章来源:辣妈故事会(ID:langdudahui)作者:清欢,家有两宝的职场辣妈,清欢读书会联合创始人,前知名教育上市公司高管,家庭教育、情感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jiangzhangbang/27108.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