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疫情后在线教育何去何从?陈丽、余胜泉、尚俊杰等教育专家这么说

时间:2020-03-17 03:14:40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湖南省永州市

导读:本文是由湖南省永州市网友投稿,经过美人迟暮是什么意思编辑发布关于"原创疫情后在线教育何去何从?陈丽、余胜泉、尚俊杰等教育专家这么说"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疫情后在线教育何去何从?陈丽、 余胜泉、尚俊杰等教育专家这么说

看点:受疫情影响,在家学习的刚需给了在线教育巨大的想象空间。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大流量、多用户、全产品的需求爆发当中,在线教育全行业接受了一次巨大的考验,也尽管暴露出诸多问题。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在积极开展在线教学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疑问:

“如何设计在线教学,才能取得与课堂教学同等的教学效果”

“如何才能让远程的学生愿意学、真正学”

“恢复正常线下教学后,在线教学何去何从”

……

3月14日-1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的“未来在线教育云端论坛”以网络直播互动的形式举办。众多与会嘉宾分析盘点了当前全国在线教育发展的新态势,研讨如何基于互联网开展更加高效、有价值的在线教育教学活动。想要知道各位重磅嘉宾都说了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原创疫情后在线教育何去何从?陈丽、余胜泉、尚俊杰等教育专家这么说

陈丽:一线教师要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提升在线教学能力,积极应对这场考验

为应对因疫情导致的延期开学,在线教育成为全国中小学“抗疫”的最佳武器。“一个国家2.65亿学生、1600万老师共同开展在线教学,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要教育事件。”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部教授陈丽在致辞中表示。

原创疫情后在线教育何去何从?陈丽、余胜泉、尚俊杰等教育专家这么说

挑战是:教师的能力、学生的心理能力没有准备好。在线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环境、方法,特别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的备课重点,对学生的学习理念、中小学生家长理念都需要变化、需要学习需要探索、需要文化适应。

机遇是:第一,在线教育在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方面有很多研究成果,可以为一线在线教学提供经验借鉴;第二,在线教育的教和学改变了教育供给方式,很可能成为未来破解原有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第三,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通道,更是全新的空间,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空间加入到教育实践中之后,未来教育实践将由物理空间、社会关系空间、网络空间,三个空间共同支撑人类教育实践。

“互联网将是未来改革重要支撑平台,提供开放的理念、新的组织流程、新的供给模式、创新的思维来改变改变整个教育组织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疫情事件,客观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而中国在线教育的先发优势也将成为世界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排头兵,甚至可能会成为一个亮点。”她呼吁一线教师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提升在线教学能力,积极应对这场考验。

余胜泉:人机结合的智能空间将是未来学校的基础,教育大数据驱动教育评价体系重构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教育学部教授余胜泉指出,抗疫期间,教学服务空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实体空间转移到虚拟空间;提供教育服务的主体从中小学一线教师,转为大规模的社会群体;教育服务的来源从学校或区域内部,转为面向所有教师和学生开放的海量的校外学习资源和教育服务。教育系统的关键业务呈现出一种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形态,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打破,学校的双向开放是大势所趋,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双向融合的新生态正在形成。

原创疫情后在线教育何去何从?陈丽、余胜泉、尚俊杰等教育专家这么说

未来的学校是无边界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生活空间,呈现六个特点:

第一,未来学校的办学空间将是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三元空间融合的世界,人机结合的智能空间将是未来学校的基础。

第二,未来学校的教师将是跨区域、跨组织流转的,虚实融合的,开放的,分工精细化的社会化教师。

第三,未来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呈现为:虚实融合的课程形态,整合型课程结构,新型课程实施方式,富有挑战性、培养学习智慧的深度学习模式。

第四,教育大数据驱动将未来学校教育评价体系重构,教育评价正在从“教师经验”走向“数据驱动”,从“宏观群体”评价走向“微观个体”评价,从“单一评价”走向“综合评价”。

第五,未来学校的教育管理会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数据将成为教学管理的核心要素,教育管理将走向人机结合群体决策、教育治理的转型。

第六,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体现多人协同和人机协同,具有社会性、泛在性、个性化、虚实融合的特征,基于智能技术,建立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尚俊杰:关于在线教学的八个建议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尚俊杰以“如何让在线教育更科学”为题,分享了在线教育的学习科学原理。

原创疫情后在线教育何去何从?陈丽、余胜泉、尚俊杰等教育专家这么说

尚教授首先介绍了学习科学的概念、发展历程、我国学习科学的发展现状、学习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了“教育或许可以从一门主要依靠经验的学科转变为主要依靠数据的学科”。

接着用生动的案例分析了在线教学成效研究、在线学习行为分析、在线学习因素研究、在线学习技术研究。

最后,尚教授分享了一线教师怎么应用学习科学,提出了在线教学八个建议,包括:科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分块呈现教学内容、恰当呈现教师形象、注重促进教学互动、促进深度学习、创新应用学习技术、激发学习者积极情绪、善用游戏化思维。

冯晓英:此次疫情为在线教育提供了两大契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冯晓英分享了在线教育设计的“54321”理论。她谈到,在线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线教学已经形成新的教学法。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教师依循在线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提供“有指导的在线自主学习”的设计和支持,在线教学能够取得与传统课堂教学同样好的效果。正确认识在线教学设计的要明确“在线学习的5个阶段,4个发展历程、3个关键要素、3个关键环节、2个转变、1个灵魂、1个本质”。在线教学设计的本质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再设计,在线教学要把握两个契机:深化核心素养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习深度学习的教学改革的契机;由在线教学向混合式教学转变和过渡的契机。

原创疫情后在线教育何去何从?陈丽、余胜泉、尚俊杰等教育专家这么说

她表示,此次疫情为在线教育提供了两大契机:第一,深化核心素养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改革的契机;第二,由在线教学向混合式教学转变和过渡的契机。“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学的‘新常态’,在线教育的广泛应用为以后向混合式教学过渡打下了基础。”

王自强:线上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室搬家,要更加强化“以学生为中心”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教授王自强分享了“疫情下的在线教学实施与启示”。王教授认为,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能够降低对正常教学计划的影响,舒缓学生的焦虑、孤独和心理压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促进教学要素的优化。在线学习要求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和在线教育资源,保证教学质量实质等效、教学环节完备。

原创疫情后在线教育何去何从?陈丽、余胜泉、尚俊杰等教育专家这么说

王教授介绍了南京大学采用的线上教学平台,并提出:线上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室搬家,需要教师具备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学空间要数据驱动、强化互动、自主学习、团队学习,要更加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等。

钱志亮:在线教育应甘当配角不喧宾夺主,在线教育替代不了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钱志亮指出,故事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抗疫故事都很有教育价值。教育故事的遴选要遵循“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注重核心素养和考虑居家学习的特点。

原创疫情后在线教育何去何从?陈丽、余胜泉、尚俊杰等教育专家这么说

他认为要厘清在线教育的定位:在线教育需要兼顾与学校教育的分工合作、甘当配角不喧宾夺主、必要补充要雪中送炭、在线教育替代不了学校,学校消亡不了!教育故事图文、视频、网络直播等进行广泛传播。透过抗击疫情,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通过孩子相对熟悉的故事,向孩子点明隐藏其后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劳动观、情感、态度、方法、策略,引领孩子树立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居安思危意识,掌握一定的应对危机方法和策略。

吴娟:提倡通过共同初读、个性化细度、群体研读、反思回读等环节助力孩子深入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吴娟的分享了“基于三余阅读的经典共度”,提出了互联网+大阅读的视角。阅读是非常有力量的一件事,可以使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丰盈富足;阅读的机制其实非常复杂,经过了视网膜图像加工、文字恒定的识别、发音的识别、词汇的识别、心理词典中冲突的解决等一系列过程。

原创疫情后在线教育何去何从?陈丽、余胜泉、尚俊杰等教育专家这么说

吴教授分析了亲子阅读的常见问题,给出了宝贵建议:幼儿时激发兴趣,中小学阶段养成习惯,未来走向终身阅读。要家校合力,线上线下结合,助力孩子阅读经典。最后,吴教授介绍了高精尖中心研发的助力孩子阅读的“三余阅读”工具,提倡通过共同初读、个性化细度、群体研读、反思回读等环节助力孩子深入阅读。

原创疫情后在线教育何去何从?陈丽、余胜泉、尚俊杰等教育专家这么说

在“主题研讨”阶段,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深度学习研究中心主任胡航,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校长杨立雄,北京市鼎石学校IT总监艾东,广州云碟科技有限公司CEO田雪松等5位嘉宾,分别代表科研机构、学校及企业,围绕“未来在线教育发展方向”“停课不停学实践对教育发展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必须面对的问题”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余胜泉认为,全民普及在线教育常识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此次防疫期间最大的收获。下一阶段的发力方向,应聚焦在将在线教学工具运用到学校教学过程中,把在线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以及加强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的多方联动等方面。

杨立雄认为,未来在线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微型课程、个性课程、实践性课程。而它的生产更草根,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学校以外更广阔的地方、在教学以外更多的时间,设计课程,直播课程。同时,他也分享了如何运用在线教育手段,帮扶支教民族地区及薄弱地区教育的经验。“我把(直播课)链接发给楚雄帮扶校的校长。让这个学校初三学生和我们学校的学生共同上课,一直到现在。事实上,从收到直播链接到点开听课,就10秒钟的时间,就实现了对他的帮扶。”杨立雄指出,通过在线课程的形式,教育帮扶的效益无数倍的放大,但帮扶的成本却无限度的降低。

胡航表示,线上线下融合学习是一个无法阻挡的趋势,未来教育信息化产品应该着重于在技术操作层面、实现个性化学习、师生交互和情感体验、人的自适应性等四方面有所突破。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ertongxinlixue/33151.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