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考生报考凸显考古受重视?看看考古人怎么说

时间:2020-08-06 05:28:04 来源:新浪教育_新浪网作者:陕西省兴平市

导读:本文是由陕西省兴平市网友投稿,经过鼎鱼幕燕编辑发布关于"高分考生报考凸显考古受重视?看看考古人怎么说"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高分考生报考,凸显考古受重视

  一则高考志愿火遍网络,引发广东文博专家“谈当年报考”,有人认为——

  一则高考志愿,牵动了整个考古圈的心。

  湖南耒阳高考生钟芳蓉没有想到,短短几日,山西、湖南、天津、四川等10余个省市的博物馆、考古机构、从业者联名给她送了一份考古“大礼包”。

  钟芳蓉的“偶像”,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被称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委托译林出版社送出暖心问候。

  有网友评论称她是“被全国考古宠起来的小女孩”。

  此前,钟芳蓉以676分、湖南省文科第4名的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因其留守女孩的身份,众多网友为其“惋惜”,认为其应该选择更热门的专业,择一份高薪职业改变家庭境况。

  但其实,高分考生报考背后,是“冷门专业”考古在情怀的推动下逐渐走热。是坚守还是逃离,来看看这些考古人怎么说。

  情怀考古 冷门走热

  魏峻很庆幸当初选择了考古。

  1991年,魏峻考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考古专业一读就是11年,博士毕业后他南下广东,主持过“南海I号”宋代沉船整体打捞项目,也担任了7年的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如今又走上讲台。

  “上世纪90年代,状元报考北大考古不能算是‘新闻’,比如我的同学中就有内蒙古、河北的状元,毕业后很多仍然从事这一行。”魏峻直言,高分考生报考考古专业成为热点话题,或许是时代的转变,大家的关注点有了不同,体现出考古等专业愈发受社会重视,有从冷门变热门的苗头。

  事实也是如此。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文博节目热播,文博热持续升温,很多人把在文博单位工作当成一件有情怀的事。

  但是情怀不能当饭吃。在这次钟芳蓉报考事件中,网友普遍担心的是考古专业毕业后的择业空间、薪酬待遇。

  多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文博行业的收入虽然与互联网、计算机或者金融行业没有可比性,但是与多数文化类工作相比不差,处于中等水平。

  “考古毕业生在专业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近两年文博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在扩大。”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魏峻告诉记者,就学院研究生而言,不少都留在了这个行当中,而且就业方向有了一定扩展。

  记者查阅2019年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考古专业强势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发现,这些高校的考古毕业生中,博士生就业率均为100%,硕士生达到95%以上,本科生中选择继续深造的为数不少。

  情怀背后,其实是努力。

  培养一个合格的考古专业人才并不容易。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前院长段清波曾言,考古既要有文科,又涉及理科;既需要大量理论知识,又少不了扎实的实验、实践,“文物发掘绝不是单纯的‘挖宝’,而是要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段天璟说,考古不仅要探索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情,我们更需要找回人类历史上没有被记载下来的史实,“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寻找人类逝去的记忆、启迪人类智慧贡献力量”。

  有人离开 有人爱上

  与魏峻相反,一位入职某国家一级博物馆科研岗不满一年的2019届毕业生阿林(化名)告诉记者,自己985高校硕士毕业后,因为热爱科研选择了这份工作,但不到半年就开始产生自我怀疑。

  “做科研就是‘坐冷板凳’,虽然近些年科研经费不断增加,但是科研岗待遇收入并无提升。”阿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上海每个月工资5000元左右,除掉合租房租3000元和伙食费,基本攒不下钱。据阿林了解,即使工作多年的资深科研人员,年薪也才能勉强达到10万。这意味着,在文博资源丰富的一线城市,她只能一直“漂”着。

  事实上,在多个院校的考古专业中,中途换专业、毕业改行的现象很常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前院长孙庆伟介绍,学院毕业生去向主要有三: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文物考古部门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的高级研究人才;第三,就是“改行”。

  “在改行的毕业生中,很多在各自岗位上也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而且普遍反映考古学的训练对他们日后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孙庆伟说,这与考古学特别需要团队精神、吃苦精神、善于处理复杂的遗迹遗物的能力密切相关。

  “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其实大多数专业和职业也都是如此。”魏峻说,有人爱上,自然也有人离开。

  文物考古专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岩是留下的那批人。

  “尽管从业了30多年,但我至今忘不了19岁第一次去田野考古时的兴奋感,一切都是新鲜的。”李岩告诉记者,自己干了一辈子的考古和科研,连退休后干什么都想好了,“继续做‘南海I号’的科普!”

  李岩对于考古的热爱正是起源于专业学习。上世纪80年代,李岩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当时的他认为,这个专业能特别好的满足一个青少年的好奇心,能解答自己心底里无数个关于人类、关于世界的谜题。

  “我在北大的7年中,有两个整年都在考古现场守着。”李岩对第一个实习地点念念不忘,当时他跟随北京大学考古队,在邹衡教授、李伯谦教授的带领下,在山西曲沃曲村发掘出了九代十九座晋侯墓,出土了鸟尊等大量青铜器和玉器,填补了西周断代史的空白,此项考古发现不仅证明了晋国都城在曲沃,而且被誉为“20世纪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李岩坦言,干考古确实不可避免地需要常年在外奔波、风吹日晒,这是选择这个职业需要去面对的现实问题。“但是没有这种坚守,啥都干不成。这位湖南的姑娘是能吃苦的孩子,而且以樊锦诗先生为志向,我相信她以后能坚持下来。”

  坚守不易 兴趣为伴

  有人转行离开考古专业,也有非科班出身的从业者成长为专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就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

  这位建筑学出身的考古专家曾参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南粤古驿道保护等重大项目,她牵头的古建筑维修项目两度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等重要奖项。

  1990年,读大四的曹劲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窘境,她甚至索性做好了回安徽工作的打算。

  毕业之际,因为导师推荐,曹劲误打误撞来到了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稀里糊涂”地进入了文物保护领域。

  最开始的几年里,曹劲频繁到全省各地出差。

  为了修复韶关的华林寺塔,曹劲和同事们在村民家里住了一个多月。每逢要洗澡,村民就会在一口平时炒菜的大锅上顺手刷一刷,放上柴火灶烧水,热水上还漂着一层泛着光的油星。在这种条件下,曹劲学会了给古建筑“望闻问切”的修复技巧。

  20多年前初入这一行业,曹劲用“冷僻、冷清、冷场”来形容。对比地产公司、建筑设计公司的高薪邀约有动摇过吗?曹劲说“有过”。

  但最后她选择了坚守。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无人之处有绝美的风景。”

  对于钟芳蓉的专业抉择,魏峻担心过度热炒会让她背负过多的责任与过高的期待,反而会为她之后的学习造成不必要的压力,“‘留守儿童’的身份不应该左右她对于专业的选择,年轻人有自己的梦想是很难得的事情。”

  魏峻坦言,考古本身是一件“很苦”的事情,研究也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具有传奇色彩,有兴趣是一项工作能做出成绩的重要保证。

  在钟芳蓉父亲眼中,自己的女儿恰好就是难得的有兴趣的学生,她从小就很有主见,性格安静,能沉下心思考,并且非常自律,女儿做出这样的决定似乎并不奇怪。

  正如那晚,收到樊锦诗的书信后,钟芳蓉兴奋之余,连夜回信:很庆幸自己能在樊先生的影响下确定自己的兴趣并坚定地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让我的成长有了更多的力量。

  她说:“希望能追随您的脚步,去选择北大,选择为考古献身,也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

  南方日报记者 黄堃媛

  实习生 杨湉 刘嘉猷

  策划:李培

  责任编辑:黄晓冬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ertongxinlixue/45341.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