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缺大学生的十座城市,让你选,你选哪个?网友:羡慕

时间:2020-05-11 09:19:51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江苏省江都市

导读:本文是由江苏省江都市网友投稿,经过拾人牙慧造句编辑发布关于"我国最缺大学生的十座城市,让你选,你选哪个?网友:羡慕"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我国最缺大学生的十座城市,让你选,你选哪个?网友:羡慕

大学生作为传统人才的代表,已成为城市竞争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大学生的来源有两种,一是内生,一是外来。内生的关键,就是城市的大学在校生人数,很多城市为了大学落地,跑省跑中央,争取高校总部或者分校落地,为了就是多自产人才。外来,就是抢人。最近几年更是如此,多地纷纷出台鼓励政策,送户籍送公寓。抢人大战,硝烟弥漫。

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却没有足够大学,每年都去抢人。能够抢别的城市的人,自然也是本事,证明了自身的魅力。

抢人靠什么?抢人当然首要靠经济实力,是否有足够的就业机会,是否有比较高的收入水平。最缺大学生的十大城市竟全部处于沿海相对发达区域,绝非偶然。其中,深圳、佛山、无锡、东莞的人均GDP超过10万,泉州、南通、唐山等也接近,中国最富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几乎都诞生在这些城市。就业前景广阔,财雄势厚。

但是,事实并非仅仅如此。在经济实力、收入水平等“硬实力”之外,还需要有软实力。包括社会文化领域的契合度、包容度,居住环境,甚至是改革力度。

为此,我们特推出“中国最缺大学的城市”排名。

我国最缺大学生的十座城市,让你选,你选哪个?网友:羡慕

我国最缺大学生的十座城市,让你选,你选哪个?网友:羡慕

佛山在过去的近四十年中,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制造业重镇。当下佛山的人均GDP超过上海,跻身全球高收入城市,大器初成。同时,美的、格兰仕,万和等家电巨头,驰名全国,就业吸纳能力十分强大。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早在2012年,佛山人均GDP就接近15000美元,超过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标准,并超过北京和上海。活跃于此的美的、格兰仕,万和等企业,也释放着强大的就业吸纳力。

2016年,佛山的在校大学生仅为5万人,大学生密度在中国GDP35强城市中最低,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武汉千万人口,百万大学生,每万人中大学生约1000人。

以全国平均水平计,佛山大学生规模可以扩大到20万左右,若以武汉为标杆,则佛山大学生规模可达到50万至100万,数十倍于当下。

佛山不仅经济发达,财力雄厚,就业机会多,民风亦开放。当下,佛山的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为48%,远超京沪,每年吸纳青年人口数十万。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制造业重镇之一,未来,佛山谋求成为中国创新中心城市之一,可能成为工业设计之都。佛山的大学产出,反差极大。

扩建大学,佛山所急。佛山足以容纳50所左右大学。同时,鉴于佛山是中国著名的制造业重镇,闻名全球的“世界工厂”,佛山兴建的大学,可偏向理工科,兼顾搞一些技术和职业教育类的专科和学院,不要都搞高大上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有财力,有气度,此城不来,更待何地?

深圳人口超千万,是中国第四大城市,人均GDP更达到主流发达国家的顶级城市水平。深圳经济发达,草根企业与巨头企业共存,富有活力,就业吸纳能力强大。北上广深抢人大战中,每年花近百亿资金来吸引人才的深圳,绝对是出力最猛的那一个。

疯狂从外引入的重要原因,便是内部供给不足。据去年4月数据,人口两千多万的深圳,仅拥有不足10万的在校大学生,是同等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的水平的十分之一。据“青塔”发布的2017年中国GDP排名前50名城市的高校在校生数量排行中,深圳居倒数第二,属于吊车尾水平。

深圳拥有数十家大学的分校或者研究院,国内顶级的清华北大,都在深圳开设了研究生院,不过,深圳本土大学却乏善可陈,没有一所拿得出手的大学,本土大学生产量也低,在校生不足10万,深圳人口比武汉多,经济比武汉发达,若以武汉为标杆,则深圳大学生人数扩张十倍,亦不为过。

就大学生就业而言,深圳仍是首选城市之一。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代表性城市之一,温州模式天下闻名。经济发达,民间富庶。温州人口超过917万,直奔1000万。在校大学生人数,却不到10万。若以全国平均水平论,温州在校大学生起码也要达到20万才及格。

作为城市级的“华西村”,以及中国最会赚钱的温商的家乡,温州向来就被和“有钱”两个字相挂钩。事实上,说温州有钱,不如说是温州人有钱。富裕的家庭会努力在杭州上海购置房产,将孩子送到大都市或国外读书,在他乡制造和贡献着大量GDP。

反观温州自身,高校规模较小、办学层次也较低,综合类本科院校只有温大,硕士点仅温大和温医科大具有,博士点更是仅限温医科大一家。教育实力不够强硬,自然留不住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只能不断流失高层次人才。

正如知乎网友“南海”说的那样,温州像一个初中毕业就去打工的人,当别人还在用父母的钱读书时,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收入。但当时间流逝,学历不足的缺陷便会限制其工作上升渠道。温州现在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省会杭州大学生多,但是杭州本身也是发达城市,人不好抢。温州纵有天下气度,天下人也不可能只专情温州,最佳选择,还是能够自己多培养。

东莞是中国著名的工业城市,繁华开放。各种阶层的人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生存机会。

东莞人口超过八百万,其中,户籍人口只有两百万,在校大学生仅有11万,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反差大,东莞的产业升级,需要更多人才,除了继续抢人外,扩建大学,也是东莞一直以来的心愿之一。

鉴于东莞的城市特点,东莞的高校结构,也宜以理工大学、职业技术类学院为主体,兼顾综合性大学。

20万至80万在校大学生,富庶的东莞完全可以容纳。

河北虽穷,唐山却是河北最富裕的城市。以经济实力而论,唐山排名全国25位,超过省会石家庄。人均GDP达到8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接近一线城市水平。

唐山人口接近800万,在校大学生却只有11万。河北的大学生,基本集中在石家庄。唐山的两大邻居北京和天津,更是高校林立。

唐山未来新增高校来源,一为本土兴建,另一个就是来自北京和天津的高校搬迁或者设立分校。

按全国平均水平,唐山完全可以容下20万在校大学生,可扩张一倍左右。

泉州是福建第一经济大市,民间富庶,工业发达,晋江、石狮等均为国内知名经济重镇。尤其服装,运动品牌独步国内。泉州容纳就业的能力强大。值得一提的是,泉州是千年古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历史积淀深厚。

泉州接近900万的常住人口,却只拥有不到13万的在校大学生,缺口大,起码需要20万以上在校大学生,以泉州之富庶繁华,50万以上也并非不可能。

泉州需要有世界眼光,新增高校除来自国家层面和福建省内,还可以从海外募资建校,泉州是福建著名侨乡,华侨多达600万人,商界领袖众多,这个优势需要利用。

当下福建高校资源主要集中在福州和厦门,高校资源分布与经济资源分布不一致,若开放办学,泉州高校有望井喷。

南通被誉为“北上海”,是上海陆路通往北方的必经之地。离上海太近,一方面使南通得风气之先,成为最早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繁荣,但同时,南通不少人口也被上海吸附。南通的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还少30万,成为少数几个经济繁荣却人口倒流的城市之一。

南通在校大学生不满12万,总人口却超过700万,缺口巨大。

无锡是长三角经济重镇,东南内生经济的典范,经济发达,民间富庶。三年之内,无锡有望跻身中国万亿俱乐部,而其人均GDP更是达到14.13万,超过上海。于乡镇企业,与佛山类似,风行内生式发展模式,诞生了无数本土民营企业。经济富有活力,就业吸纳能力强。

江苏的高校资源集中于南京和苏州,无锡处于下风。但是无锡实力雄厚,一旦高校开放办学,无锡大学生在校人数,完全有能力扩张到20至50万之间。

鉴于无锡的城市特点,也应以理工类、技术教育类大学为主体,综合性大学为辅。

徐州处四战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侧面也说明徐州的先天区位优势十分强大,不仅工业发达,而且交通便利,是天然的区域中心。

徐州常住人口近900万,户籍人口达1000万,在校大学生却只有15万。徐州的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若大学生密度也达到或者超过全国水平,缺口在5万至10万之间。

潍坊处于胶州半岛与山东腹地之间的连接点,地势险要。潍坊同时是山东经济强市,2016年GDP排名全国第32,超过全国一半的省会和首府。

潍坊是典型的强县弱市类型城市,其辖下的寿光、诸城、青州、高密等,均为中国强县,经济活跃。

潍坊虽是普通地级市,常住人口却达到935.7万,且还在持续流入中,未来有望成为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当下山东的高校资源主要集中在济南和青岛,而潍坊正好在两大豪门之间,若以全国平均水平计算,平衡潍坊经济发展状况,潍坊的大学生缺口,大约在5万至10万之间。

鉴于潍坊的城市特点,未来新增大学,可以理工科大学为主,综合类大学为辅。

排名解读

鉴于统计的便利性,我们首期统计了中国GDP百强城市的前35名城市的高校在校生情况,在中国最强的35大城市中,进行了相关排名,按照得分高低排出了中国最缺大学的十大城市。

这十大城市,大学生密度不仅在中国最富强的35个城市中最低,也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排名计算方法:在校大学生人数,除以当地常住人口,得出该城市每万人大学生在校生人数,也就是大学生密度。

这个排行榜其实颠覆了很多人的常识。按照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的标准,填报志愿如果考虑地域和城市因素的话,首选肯定是北上广、苏宁杭,再不济也得是武汉、西安、成都这些区域中心城市或人口较多的省会城市。但这10座城市除了深圳,基本都在二线城市以外。其实,这个排行榜说的是“最合适大学生就业的十大城市”。富庶、开放、就业机会多,本土大学生那么少,若有此高枝,何不择之?

可见,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考虑地域和城市因素时,常常存在一些误区。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一一提醒!

1.扎堆现象,热门城市拥堵

这些年来,从每年高考录取的结果来看,从各地区每年的媒体报道中都可以看出来一个共同的现象: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的高校录取分数都一致走高。

北京、上海两地更是热门中的热门。这两地一本院校不用多说,每年都会以最高的分数争取最多的优秀学生,而二本院校的分数有些往往也会超过当地的一本控制线,甚至有些专科学校似乎更有面子,分数高过二本控制线,甚至超过了一本线。对于这样的情况,其他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城市的高校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这就是地域的特殊性给考生报考时带来的集体地域倾向--这些地方的高校成了众多考生的首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每个人都知道答案。

首先是看重北京、上海等城市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优越性"。

认为在这些地方求学,不仅能够接受到高校的良好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还可以为今后的就业拔得头筹。这一点其实和很多高分考生放弃北大、清华选择去香港读书的情况一样。大家看好的就是一个与国际化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就可以接触更多高层次的人与事,这就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这样的想法的确没错,毕竟大家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也要与社会接触,与外界交流,这样一来,校外环境对人的发展来说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从众心理。

有不少考生和家长是因为看见别的孩子选择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因为"从众"心理也选择了这些城市;甚至有的家长和考生觉得在这样的城市里读书很光彩,从而选择这些城市。

2.不愿离家,选择熟悉环境

之所以只愿意留在本地读大学。因为有些家长觉得考生身心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读书不够安全。从考生的角度来看则是自己对本土风俗习惯、文化氛围比较了解,不必要像其他同学那样还要有一个"适应期",并且身边这么多的亲朋好友,办起事来会很方便。包括在自己未来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在这个城市生活了这么久所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也会或多或少的帮上些忙。出于这些考虑,就有众多的考生不愿意离开当地,这其实也是一种地域选择过于狭窄的情况。

对此,建议这类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放眼全国,通盘考虑。尤其是对于那些分数不尴不尬的考生,不妨选择先报外地高校,以距离来换分数。

填报技巧:以距离换分数

这种技巧,主要针对某些考生和家长"非省内院校不上"的认识误区所提出的。由于某些考生和家长紧盯省内名校,从而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同等分数在省内不一定能上该省最好的大学,但是如果跳出本省,填报其他省份的高校,则极有可能增加录取的几率。

3.逆反心理,离家越远越好

刘炜是四川的考生,刘炜总是感觉自己和父母家人的价值观差异很大,在家父母总是不停地唠唠叨叨,高考结束了,刘炜心中的唯一的一个愿望就是离家越远越好。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刘炜选报的专业都是东北、西北一些地区的大学,最终被黑龙江一所大学录取。

今年刚上大二的刘炜谈起自己当时的决定,非常后悔,他不仅仅不适应东北的气候,还不能习惯当地的饮食,始终无法融入当年的生活环境。决定毕业之后,继续回四川发展的他,觉得如果自己能够当时选择留在四川的话,不仅仅是不受东北的寒冷之苦,也能够在当地建立一大批的人脉便于自己未来的发展。

刘炜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由于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很多孩子想要逃出家的庇护,离家越远越好。这种心理并不奇怪,但是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尽量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考察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不能仅仅为了远而追求远,影响自己人生的发展。

为了刘炜的悲剧不再上演,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千万不要和父母故意作对,我们要充分理解父母,同时父母也要学会理解孩子的意图,做好孩子的参谋,不至于怠误人生。

4.什么情况下,城市比大学更重要?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很重要,没有多少观点可以无差别地适用于所有人。

简单来说,如果你的分数完全够得上二线城市的211或者985大学,就完全没必要去到一线城市上个二流大学。

如果你的分数的确很惭愧,无论去到哪都只能上个二三流大学,那肯定还是去一线城市比较好,至少还能长长所谓的“见识”。

也就是说,前者是学霸的选择,后者是学渣的选择。

本文由公众号《向学霸进军》整理编辑于网络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zhiyeguihua/37644.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