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同战“疫”:海归医生在武汉

时间:2020-02-13 14:20:20 来源:新浪教育_新浪网作者:陕西省宝鸡市

导读:本文是由陕西省宝鸡市网友投稿,经过又见枝头吐新芽编辑发布关于"携手共同战“疫”:海归医生在武汉"的内容介绍。
携手共同战“疫”:海归医生在武汉 陈旭(左二)与同事奋战在战“疫”一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护人员不分昼夜,在战“疫”一线担负起艰巨使命。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此时此刻,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正在忘我工作,保卫人民健康。在他们之中,就有曾经在国外留学或访学的海归。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几名武汉战“疫”一线的海归医生,在距离北京1100多公里之外的江城,他们是同心并肩的战友。

  “爸爸,生日快乐!”

  2月4日,立春,万象更新。

  这天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夏文广46周岁的生日,他收到了9岁儿子亲手制作的一份特殊礼物。

  深夜11时多,夏文广才从医院回到家里,手中握着儿子神神秘秘递给自己的“密信”,信封上写着“送给爸爸的一封信”。几个字虽透着稚气,一笔一画中却透着已经能经得起风雨的男子汉神气。一瞬间,夏文广意识到儿子长大了。

  2012年,夏文广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交流学习。回国后,他在医院分管医疗、护理、院感、装备、科研等。

  “请稍等一下,这是我们业务部的电话,必须接。”记者采访过程中,夏文广办公室的电话响个不停。

  “又有新的病人今晚要送过来,几个病区之间得及时协调。”他告诉记者,医院从大年初一开设新冠肺炎隔离病区,接连几日每天加开一个病区,现在一共有7个病区。“这两天可能还需要继续开新病区。”

  “有一天晚上,我们一次性收治了30多名病人。护士凌晨两点打电话给我,因压力太大,绷不住,痛哭起来。”病人太多,工作压力远超负荷,而在当时,隔离环境还未充分做好,这意味着可想而知的感染风险。“哭完了擦干眼泪就继续回去照顾病人。我们这份职业就是这样……”

  来自家人的鼓励正是如今超大压力下高强度工作中最大的安慰。睡前,他打开了儿子自己裁纸、折叠而成的信封,上面画了几只向上飞舞的彩色气球。

  “爸爸,生日快乐!爸爸加油!武汉加油!早点回家!”“密信”里这样写道。

  邓婆婆,98岁,出院!

  武汉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易伟正在轮休,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接到了一个两周以来让他最高兴的电话——“98岁的邓婆婆正式出院了!”

  邓婆婆是医院观察室内年龄最大的病人,之前的核酸检测一直呈阴性。但实际上,根据国家卫健委日前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作为湖北省临床诊断病例标准。邓婆婆在之前的CT检查中已有了新冠肺炎症状的典型表现。

  “98岁高龄,高血压、心脏病,有很多合并症。入院时情况很不好,也无法说话。婆婆最后能够好转并出院,我们整个科室人员都开心极了,这对我们是极大鼓舞啊!”易伟说。

  他给记者发送了一张几名医护人员与邓婆婆的合影。婆婆笑容慈祥,身旁的医护人员右手握拳,眼神坚毅。

  易伟是瑞典于默奥大学医院的博士后,年前接到医院通知,各科室选派一人抽调到应急小组,他是从神经外科抽调的第一名医生。易伟原本打算回广东广州老家过年,接到指令后二话不说,就退掉了回家的机票。嘴上还瞒着父母说“争取几天后回去”,但他心里很清楚,这个年,又不能回家过了。

  “这有啥呢,大家都是这样的,都往前冲!这是救人命啊!”

  八份火线“请战书”

  “我们把医生分成3组。第一组是一线值班医生,负责收治病人、开处方;第二组是二线医生,负责病情的相关管理。我就在第二组,负责及时协助一线医生救治相关病人。”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的晏维这样对记者说。

  “排班的时候,我们先考虑党员,面对任何困难和危险时,共产党员必须站在第一线。”

  最近,他所在的科室有8名年轻的医护人员火线递交入党申请书,为的就是能够“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摆在党支部书记晏维面前的,正是这一份份“请战书”。

  同事们并肩作战,他们是对抗病魔的狙击手,但稍有不慎自己也很可能会被感染。晏维的几名同事正是在连续多日的紧张救护工作中感染新冠病毒,从他的同事变成了他的病人。

  “有位神经内科教授39岁,我40岁,我俩感情特别好,以前常在一起讨论病例,相互请教。但现在,他躺在病床上。我们还有好几位像他一样的同事。”电话那头,晏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战“疫”,无论生死,义无反顾。

  “会怕,当然会。但怕也得挺身而出。”他说。

  这两天,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同事,在康复并度过隔离期后,迅速返岗,重新投入到救治工作中。战友,陆续归队。

  想给你一个拥抱

  正月十五那天,花半个多小时脱下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后,看到了朋友微信发来的节日祝福,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陈旭才意识到今天是元宵佳节。

  “大家都抢着报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上,说到底这也是咱们学医的初心啊。”农历腊月廿七,毕业于德国马尔堡大学的陈旭与多名同事一起,报名支援主要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重症科。

  医护人员6小时轮一班。防护服穿戴复杂耗时,上岗前不喝水、少进食是大家的默契。“下班后最想做的事儿,就是坐下来喝杯温开水。”陈旭对记者说。

  之前,网络上一组医护人员脱下防护装备后脸上满是印痕的照片曾“戳中”无数网友泪点,陈旭也看到了那组照片,人虽不在其中,但脸上的印痕是一样的。“这也算是我们战斗在一线的印记,同事间看着彼此脸上的印痕相互打气,都拼命地给对方鼓劲。”

  “你要加油,再加油!一定能治得好!”重症病房里,只要病人意识还清醒,陈旭就会说鼓励的话。面对病魔,足够的信心是开给患者的一剂良药。

  病人听到了,会微笑着朝陈旭点点头。“笑容里是信任。患者将生命相托,我们其实是彼此鼓励。”

  来自患者家属的理解与支持常常让陈旭动容。重症科病人情况危急,家属无法进入探视。有时电话沟通病情时,病人家属会叮嘱陈旭和同事做好防护、记得吃饭;有的病人家属还发来短信,诚挚感谢医护人员的无私付出。

  这一切,在让陈旭感动的同时,更让他体会到自己这份工作的崇高。他已是两个女儿的父亲,大女儿刚入小学一年级,小女儿在上幼儿园。同千千万万医护人员一样,疫情发生以来,他已经很久没陪过家人了。“我爱人是护士,她之前也报名要上一线,但考虑到两个孩子,我们商量还是轮着来。现在,既要忙工作又得管孩子,里外全靠她了。”

  下班后,陈旭就回到酒店自我隔离,因为难以保证自己没有沾染病毒、担心传染家人。

  “等这场仗打赢后,我想紧紧抱住她们。”他说。

  责任编辑:润琰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xiaoyuanshenghuo/30304.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