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8 16:37:05 来源:作者:小学语文
哈喽,又到了小编为大家解惑时间,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语文教育的“根”是什么?教科书是“书”吗?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这里整理了一些资料和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努力学习汉语,但我们的工作一直不尽人意,存在很多问题。学生读、写、学都不会,语文综合能力每况愈下,人文素质真的堪忧。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任何事物都有“根”,这是事物的决定因素。重要的是从根本上采取治疗措施,而不是舍过去求末,在枝叶上喷洒营养液,在脸上涂抹胭脂。
语文教育的“根”是什么?
其实这不是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在他们的教育经典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应该生活在书的世界里”。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说得更明白、更直接:“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核心和根本的途径是读书”。目前语文教育乃至语文教育中的各种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阅读“根”的缺失中找到。
读书之于语文教育,犹如根之于枝叶,喷泉之于河流,地基之于建筑,血液之于身体,灵魂之于生命。如果语文教育的“根”失去了,语文教育必然会患无数的病,长期得不到治愈。
初中三年,有600多个课时。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被6本教科书和100多本课文包围着,从早到晚,从冬天到春天。教归教,语文就像风干的黄瓜一样教,干的难看,没味道。更严重的是,我们把土地规划成监狱,让亿万学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智力、体力都局限在极其有限的应试知识上。
追根溯源,主要原因是读书是教育的“根本”。
「教科书」是「书」吗?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学生整天拿着书看。怎么能说他们失去了“根”?教材不是“书”吗?"教科书是书吗?你能在两者之间画一个等号吗?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教科书”?用叶圣陶的话来说,“语文课本无非是例子”,也就是说课本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指导阅读和写作的模板和“范本”。古往今来被人们称颂的“书”,是指那些能“打开道路,获得新知识,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提高灵魂”(林语堂语)的书。这些“书”和“教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课本不是语文的全部课程,语文不等于语文课本。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不断加强课程建设,重要的途径是阅读。相比语文教育,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一滴水,更远的地方是浩瀚的海洋。
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读全书”,把世界当教科书,而不是教科书当世界。
培养阅读兴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先说说我们对“文学经典”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关于“文学”。向学生推荐读物时,以文学为主,兼顾其他书籍。
在传统文化精髓方面,论语、庄子、古诗百首、对联百首等。相继被推荐,并在早读时间阅读和背诵。在历史方面,他先后推荐了《大秦帝国》、《左》等。哲学上推荐老庄,王阳明,周。经济方面,推荐《现代化的陷阱》《猎中国龙》等。社会学方面,我推荐《梁庄中的中国》《走出梁庄吉》等。军事方面,推荐长征和解放战争。心理学方面,推荐毕淑敏、卡内基等人的作品...我们让学生学习,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而是着眼于增加文化积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进而实现全面均衡发展。所以推荐给学生的读物范围更广,不仅限于文学作品。
其次,关于“经典”。以“经典”为主,因为“经典”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结晶。但也必须兼顾其他优秀作品,因为阅读活动能否开展,培养兴趣是第一位的;在培养兴趣方面,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非常重要。
古今中外堪称经典的作品数不胜数,有些作品深邃艰深。更别说孩子了,成年人是相当难以接受和理解的。如果你上来就给孩子推荐这种工作,孩子一下子就被水呛到了,会产生畏难情绪和排斥情绪,进而拒绝学习。有时候学生在接近经典的时候,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定一个台阶。比如,为了让孩子接近老子,让孩子读蔡志忠的漫画《老子》;为了让孩子更接近《列传》,先向他们推荐“明太祖王阳明”...兴趣浓厚后,孩子们会一步一步地接近名著。
推荐完一本书,我们的做法是让孩子直接进去,完全独立、自由、轻松地阅读。这样坚持下去,兴趣自然就产生了。兴趣一旦形成,孩子的阅读能力就会产生,理解能力、领悟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会得到难以置信的提高。
我们认为贪婪太重,功利的渴望是读书的大敌。阅读是一项缓慢的工作,需要时间来培养习惯和兴趣。但是只要你持之以恒的去读,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就会发生。所谓熟透的瓜,才会结出果实。
阅读带动写作,写作深化阅读。
读写结合是我们一贯的做法。每周一次的读书笔记,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篇幅不限,内容不限,文笔不限,只让真情从心底流出来。然后,老师从学生的读书笔记中找到亮点,选出范文,真诚表扬,热情鼓励,顺便给一些阅读和写作指导。
最后说说老师因素。
老师是阅读名著的关键,语文老师决定语文教育。因此,要引导学生阅读,教师首先要阅读,不仅仅是专业阅读,还要阅读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内容,丰富智库,补充精神。
除了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还会遇到其他的困难和障碍,首先是来自家长的阻力。2010年,我连续8年在人大附中任教,然后空降到第一天指导孩子读名著。没想到几个月后,家长的投诉信潮水般涌到校长手里,家长们都同意了:既然中考只考了几千字,十几首诗,二十多篇古文,为什么老师还要带领孩子读名著?如果孩子因为读书的影响没能进入重点高中,谁来承担责任?声音质疑,咄咄逼人。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召开了家长会。会上,刘彭芝校长给家长讲了很多关于读书的事情,翟萧宁校长也看了我写给家长的关于读书的信。最终风波平息,名著阅读活动得以坚持。可见,没有关键时刻领导的支持,名著阅读活动将难以开展。特别是在中考现有方向的“指挥”下,面对升学的严峻现实,师生、学校、家长都有很多无奈。
朱永信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过程中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离开校园,就会永远丢弃书本,教育必然失败;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很一般,但是他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他必须比一个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的“根”是什么?教科书是“书”吗?小编已经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如果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大家互相探讨。
猜你喜欢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xiaoxueyw/47848.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