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0多名学生到2名学生办了76年的乡村学校上完最后一课

时间:2020-07-22 03:12:28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辽宁省海城市

导读:本文是由辽宁省海城市网友投稿,经过更唱叠和编辑发布关于"从300多名学生到2名学生办了76年的乡村学校上完最后一课"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从300多名学生到2名学生 办了76年的乡村学校上完最后一课

7月15日,在位于浙江省缙云县大洋镇木栗村的教学点中,教师周曰忠与两名学生上完了最后一课,这所3个人的教学点也将正式撤并。据了解,这所位于缙云县最远山村里的教学点已有76年历史,学生数量最多时曾达到过300余人。但随着外出务工的村民增多,学生被带往乡镇、县城读书,村教学点内的人越来越少。据曾经就读于此的村民介绍,木栗村此前为乡镇,这个教学点也是曾经的乡镇学校,有的家里祖孙三代都在这里读过书。

从300多名学生到2名学生办了76年的乡村学校上完最后一课

周曰忠与两名学生在教学点前合影。受访者供图

教学点撤并前的最后一课

根据约定,周曰忠在7月15日下午两点准时到达了木栗教学点。由于原路线上正在修路,从缙云县县城到木栗村的班车暂停运营。对于不会开车的周曰忠来说只能骑电动车往返,单程近一百公里,耗时两个多小时。

在教学点等待他的是两名学生,王蕾蕾和王旭康。正读二年级的他们是木栗教学点过去一个学期里仅有的两名学生,同时,也将成为这里的最后一批学生。从下个学期开始,这所大山之中的乡村教学点将正式撤并,两名学生将转移到乡镇学校就读。

临别前的教学点略显空旷,教学楼里少了读书声,操场上少了奔跑的身影,秋千也需要借助偶尔吹起的风才能摆动起伏。

从300多名学生到2名学生办了76年的乡村学校上完最后一课

空旷的校园。受访者供图

虽说是上课,但周曰忠觉得当天更像是师生之间的道别。3个人坐在教室里,不聊古诗,也不练字,不讲加减乘除,更多的是日常寒暄。周曰忠嘱咐两个孩子要多看书,外出玩耍时注意安全。

“到了新环境,学习会更紧张,周围的同学也更多,希望他们可以继续好好学习,同时和小伙伴们好好相处,多多交流。毕竟之前的两年里,教学点人比较少,很难有集体的感觉。”周曰忠表示。

从300多名学生到2名学生

木栗村是丽水市缙云县大洋镇辖区内的行政村。从地理位置上看,木栗村处于缙云县东南部,位于丽水、温州、台州三市交界,是缙云县内最为偏远的一个山村。

在2008年之前,木栗村还是木栗乡,如今的教学点当时还叫木栗乡学校。在被并入大洋镇后,学校成为了大洋学校的乡村教学点,由该学校投资运营。

大洋学校校长王加尧告诉记者,木栗教学点早在1944年便已建成,今年已经是第76年。1989年9月,王加尧就是从这里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并在5年后被调入大洋学校任教。

“毕业后就直接被分配到这里,教过语文、数学、科学,当时任教的几年里这边差不多有20位老师,学生数量也保持在300名左右。”王加尧表示。

乡村教学点学生的减少是逐年持续的。王加尧记得,学生数量从300多名减少到100名,大约用了5年时间,“2000年的时候,木栗乡学校进行整体翻新,当时学生数量就已经不足100人,主要是村子里进城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孩子也就被带到县里、城里上学。”

2009年,王加尧开始担任大洋学校校长,当时木栗乡学校已经成为大洋学校的教学点,学生人数约为60人。而等到2018年周曰忠来到木栗教学点任教时,学校里只剩18名学生、5名教师。虽然教学楼内1至3层均有教室分布,但多数时间里,很多房间都是空的。

从300多名学生到2名学生办了76年的乡村学校上完最后一课

两年前这所教学点还有18名学生。受访者供图

到了2020年5月,教学点正式复课。在撤并前的最后一个学期里,木栗教学点只有2名学生、1名教师。除了中午送营养餐的食堂阿姨和值班保安,教学点的人员都在位于一楼拐角处的教室里。

两套桌椅、一张讲台,两名学生、一位教师,每天上午8点上课,下午4点准时下课,就这样日复一日。

学生回忆曾自带饭菜吃一周

“我是在网上看到学校撤并的消息,最后剩下3个人,感觉很可惜,也很不舍得。”曾在木栗乡学校就读的王东锡告诉新京报记者。

王东锡的老家位于如今的大洋镇西峰村。1991年至1992年,他在距家7公里外的木栗乡学校度过了初一、初二两年时间。他记得,在当时,各村都设有乡村小学,开设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课程。但想要继续读中学,木栗乡学校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虽然从村里到学校只有7公里距离,但在尚未修建乡村公路的上个世纪90年代,短短的7公里走起来却并不容易。周日下午返校,周五放学回家,中间的这5天时间,学生都要在学校里度过。

用王东锡的话说,回家和上学都需要“翻山越岭”。王东锡告诉记者,如果是自己走路回家,整个路程大概要一个半小时。如果是跟同学结伴回去,路上打闹、说笑,走起来就慢一些,到家至少要两个小时。虽然当时有班车,但每天只有一班,时间根本赶不上。

“当时没有公路,都是老一辈人手拿凿子凿出来的石子泥土路面,有时一辆车开过去,后面扬起来的都是沙尘、石子。”王东锡说。

除了书本和笔,王东锡记得,当时上学时每个学生都会拿着一个带锁的木箱,里面装的是自己从家带来的生米和炒菜,一吃就是一周。

王东锡记得,由于村子距离温州更近,自己的父母去了温州务工,每周都是奶奶给自己准备米和菜。上课时,每到饭点,学校里负责蒸饭的阿姨都会提前发给学生一个铝制饭盒,放进生米蒸熟,再配上学生自带的炒菜。

“梅干菜、鱼干、豆子还有腊肉,基本都是这些风干的食物,能够放得住,因为我们这边正好在大洋山上,海拔有1200多米,等到开学后天气比较凉快,很少会出现菜放馊的情况,如果真有,那也不舍得扔,还是吃了。”

在初三那年,王东锡并没有继续在木栗乡学校就读,而是选择到镇上一所中学插班。虽然王东锡的成绩名列前茅,但由于教学依然有局限性,在就读乡镇中学时,他不得不选择留级,重读初二。

“虽然老师们当时都很负责,但是在教学效果上还是有一些局限,当时很多同学都是读完初三后,因为考试成绩不能继续读高中,就到温州、台州的一些工厂务工了。”王东锡表示。

两年前已有撤并的想法

作为木栗教学点的上级负责单位,大洋学校于今年年初向缙云县教育局提出撤并申请并获批准。在2020年上半年学期结束后,教学点将不再继续运营小学课程,未来将作为大洋镇幼儿园在村内的分园。

“两年前就有撤并的想法。”王加尧说,“当时和家长沟通过,但有些家长没有同意,说是孩子实在带不出去,孩子留在家里能帮着老人干些农活,所以希望保留这个教学点。我们也尊重家长的意见,就继续把教学点尽力办好。”

在每年持续的投入里,教学点的“硬件”在不断更新。校舍、厕所几经翻修,学校也专门建立了录播教室,学生可以远程与外校进行同步课堂。但教师不足的问题,依然难住了他们。

据王加尧介绍,木栗教学点的负责人均由大洋学校派遣,3年一个周期,之后根据负责教师的意愿进行工作安排。除了派遣教师外,大洋学校也会公开招聘代课教师。但即便是提高了工资标准,很多人依然不愿意前往木栗教学点工作。

从300多名学生到2名学生办了76年的乡村学校上完最后一课

木栗教学点将成为历史。受访者供图

“主要反映的都是路途太远、学生数量太少,教学点周边的生活相对枯燥些,所以即便是我们在招聘时把每月工资提高了600到800元,好像对教师来说并不具备吸引力,因为最后一个学期只有两名学生,我们也没能分配更多的老师来教学,基本都是周老师一人代课。”王加尧表示。

孩子也想去人多的学校

木栗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小村。村民耕地面积不算大,过去以种水稻为主。近几年,当地村民发展茭白种植,每到7月茭白成熟季,不少来自县城的批发商都会到村进行采购。

对于王旭康的父亲王勇荣来说,最近正好也是忙季。一边在田里采收茭白等待批发商上门,一边还要照顾放暑假在家的孩子。在得知7公里外的教学点即将正式撤并时,他也早已做好了准备。

“等确定开学时间后,提前到镇上租个房子,一家人一起过去。”王勇荣说,“之前也想过送他到镇里上学,但因为收入有限,而且小女儿刚刚两岁半,得有人照顾,就想着先让他在村里读书,等小女儿该上学时一起到镇上。”

在木栗教学点的两年中,王勇荣每天都会骑电动摩托车送王旭康上下学,单程15分钟。一年下来并无太多的花销,除了靠茭白种植获得的每年10000多元的收入,王勇荣偶尔还会到镇上打打零工,一个人养活一家四口。

今年40岁的王勇荣告诉记者,自己的初中两年也是在木栗乡学校度过的。他还记得,当时的教室是木板房,两层结构。二楼的学生一跑,一楼的人就得“吃灰”。到了下雨天,操场就成了泥地。虽然在20年后,教学点已经变化很大,但为了孩子的成长,王勇荣还是愿意送他们到镇上学习。

“他也跟我提过想去外边的学校,他觉得小朋友太少,当时只能跟他说先好好读书,听周老师的话,别的不要想,但从孩子成长上看,肯定还是希望他能去一个人多的学校,虽然到了镇上可能花销更大,但多打打工,应该也没问题。”王勇荣表示。

教学点已经完成了使命

在最后一课接近尾声时,周曰忠在黑板上写下了对学生的告别语: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刚刚8岁的王蕾蕾和王旭康来说,这两句诗似乎并不在已背古诗的清单中。而对于其中表达的情绪,两人似乎也很难理解。只是和往常一样,下课后拉着老师到操场继续玩耍。

陪伴这所教学点走到最后的周曰忠将在下学期回到大洋学校任教。还未确定具体工作的他还不知道能否继续担任王旭康和王蕾蕾的老师。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拥有1200多名学生的大洋学校中,3个人还能经常见到。而从教师的角度,周曰忠也希望两个孩子好好融入集体,好好读书。

作为大洋学校的负责人,同样也曾在木栗乡学校任教的王加尧告诉记者,离开木栗村后,自己常常回去看看学校,也常常能想起刚毕业后在这里教书时的青涩。对于教学点的撤并,他既不舍又无奈。

据了解,在撤并前,木栗教学点是大洋镇上唯一一个乡村教学点。此前,大洋学校下设的教学点共有两个,另一个则在2014年撤并。

“老人留在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乡村教学点慢慢减少也是大势所趋。木栗教学点开办了76年,很多都是父子两辈都在这里读过书,有的甚至是三代人都在这里上过,撤并虽然可惜,但对这个教学点来说,也已经算是完成了使命。”

新京报记者 张羽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jiaotingjy/43928.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