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7 09:34:17 来源:新浪教育_新浪网作者:浙江省平湖市
原标题:“高考满分作文”
8月4日,《南方日报》刊发评论《晦涩的满分作文,向后来考生传递了什么?》。文章刊发后,不少读者来稿,纵论这篇满分作文。有人认为该文章深刻老到,值得欣赏;也有网友评论该文章晦涩难懂,“不说人话”“故弄玄虚”。应该怎样看待文章本身的风格?它的背后又反映了什么问题?请看以下读者的评析。
冷僻难懂不是错
■张媛美
就高考作文来说,“冷僻难懂”不该为错。
一方面,高考作文的阅卷人大都是专业选手,普通人认为的“冷僻”“生涩”可能不适用于他们。另一方面,高考作文要彰显学生十几年学习的成果,学生平时背诵大量“冷僻难懂”的典故名言,并且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它们,这本身就是学习能力的见证,是了不起的。
有些人担心,这会传递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错误价值观,我以为是杞人忧天。三名阅卷老师评价不同,本身就表明高考评价标准有包容性,是严谨科学的。而且,阅卷组明确表态“不希望同学们模仿”,下次如有人还打算这样干,不一定讨巧,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说到底,高考作文是为应试而生的的,验证的是学习能力、学习成果,不管是辞藻华丽还是内容深邃,不管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只要符合高考作文要求,只要符合高分标准,都应该得高分。这篇作文虽然诘屈聱牙,但各种论据都很合理,它的得分也“恰如其分”。
蔡元培提倡教育“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高考作文本就该形式多样,冷僻难懂不是错!
评价标准难信服
■张贵峰
文章晦涩,原本并不一定是缺点、坏事,关键是因何“晦涩”——如果完全是论题决定的,那晦涩不是问题,但如果是“故作艰深”,这样的晦涩理应明确反对、坚决摒弃。回到上述高考满分作文,其中的晦涩,到底属于哪一种?
我认为,这篇文章存在明显故意堆砌、炫耀卖弄的成分。比如,明明是现代白话文,却过度使用大量并非不可代替的文言词汇;明明只是应试短文,议题也并非什么高深哲学问题,却热衷于使用学院论文式、充满翻译腔的表达方式。
文无定式,怎么写都是作者的自由。但评价标准如何,却关系到千千万万考生。这篇作文在阅卷老师最初评价并不高(39分)情况下,不断为之加分,直至满分,恐怕没有多少令人信服的合理性,也未必是一种可取的高考作文导向。
这或许正像马伯庸先生指出的:“这位作者有阅读量,有知识面,也有表达能力,战术上选择也没问题。未来必有前途。只是在战略上,千万不要觉得这么写是一条好的出路。”
不要打错了靶子
■龙敏飞
这样的作文,当真一文不值?或如一些人所言,只能得39分乃至是零分?我觉得并非如此。甚至可以说,当前的一些批评与质疑过于促狭,是偏见胜过了理性。
我们反对套路,反对标准化,反对八股文,这都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不必拿这名高考生当靶子……毕竟,他们只是考生,一分之差的背后,可能是天壤之别的人生境遇。既然某些套路化的东西能得高分,他们坠入现代八股文的套路里面,也很正常。
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出题的选择,是阅卷的标准。每一年的高考作文背后,很多人都感叹,一些题材和生活严重脱节,而评价体系乐见“堆砌辞藻”,从而使得作文越来越套路化。这恐怕才是问题根源,纯粹地拿一篇高考作文出气,显然不够妥当。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有关该作文的讨论,也应如此。或许,它会成为许多人批评八股文、套路文的宣泄口,但绝对不应该是全部。还应该有人尊重这名考生的努力,还应该有人关注到出题阅卷的标准,从而让考试制度越加完善。
主持人:丁建庭
责任编辑:黄晓冬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jiangzhangbang/45432.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