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4 04:57:41 来源:新浪教育_新浪网作者:黑龙江省肇东市
原标题:海外教育中为何提倡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关键点,一流高校和社会都提出了对人才的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要求,其实这些都属于跨学科的要求。
现在,很多教育学家提倡一个教育理念是跨学科学习。那么什么是跨学科学习呢?通俗来说,跨学科教育定义为一种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由教师团队对两门及以上的学科知识、资料、技术、工具、观点、概念或理论进行辨识、评价与整合,以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处理问题、创造性地使用多学科的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前的学校,学科划分界限非常清晰,比如数学就是数学,艺术就是艺术,跟数学完全不沾边。而现在跨学科教育的重点就是要把这些界限打破,让这些学科知识相互交织在一起。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知识和科技应用都越来越丰富,然而课程容量是有限的,因而整合概念体系是必要的。科技的成果应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这些科技的应用不是单独某一个学科成果,它一定是多个学科成果的融会贯通。可见,“跨学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比如要设计一款新的出行方式,可能会需要到包括但不限于物理、数学、设计等等在内的学科知识。
跨学科学习是与单学科学习完全不一样的教育方式,现在推行的STEAM教育其实是属于跨学科学习的一种,包含了科技、艺术、数学等几个比较大的领域。STEM教育作为跨学科综合教育的有效形态,在全球范围内其重要性已被广泛认知,并作为国家发展及人才战略已经实施开展了多年。
在高中选择STEAM类型的课程,并不代表把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这几门课都得学了,就能懂得如何去探索各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集。现在高中开放了很多比较新型的课程,其本身就是跨学科的,比如安大略省高中的跨学科学习课。有一些学校会开放成心理学的课,有些学校会开放成出版类型的课。前者会涉及到心理学以及另外一个领域的学科,后者会涉及到写作设计出版等类型的学科知识。
现在很多大学尤其是知名大学开放了很多跨学科类型的专业。这是因为大学希望除了强调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之外,他们也希望这些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主动去选择一些其他学科领域的课程。比如说生物、化学、环境等等领域,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多个学科领域的选修,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多种渠道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
还有一些专业如fashion management专业也是跨学科学习,它针对那些非常喜欢时尚的学生,不希望自己仅仅只是设计衣服,他们更希望去做时尚管理。这就要求他们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不仅了解时尚,还要学习如何管理。
除此之外,将生物以及科技联系在一起的专业也是比较热门的跨学科专业。学生不仅会学习生物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还会学到一些科技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就学到如何将生物知识以及科技的知识进行结合,比如technology方面,这时候就会涉及到一些人工智能,计算机的知识,然后将其运用在生物这门学科当中。
可以说,跨学科学习变得如此热门,是因为现代社会知识之间的隔离越来越小,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们会发现有更多的领域可以去探索,有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被找到。在未来的就业方面,通过跨学科学习的学生往往会更能适应改变,他们能选择的职业范围也比较广,包括自己创业。
比如学生在学习设计的时候,也学习了管理和运营。那么他之后就业既可以从事平面设计工作,也可以知道如何销售自己的作品。如果学生在学习设计的同时学习一些科技知识,那么当他设计产品的时候,创意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元。
跨学科一定会培养出优秀的具备多样才能的人才,而多样性人才在这个社会的立足点是非常广的。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该如何选择?其实现在有很多学科竞赛,如果学生对某些方面感兴趣,便可以在高中学习之余自由选择一些大学学科竞赛相关的入门基础课程来摸索和学习。当他们以后进入高校的时候,便会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的方向在哪里,可以实现跨学科的学习和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衔接。在进入大学之后,还可以考虑选择一些跨学科课程,训练自己将各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能力。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加申汇”,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润琰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jiangzhangbang/28155.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上一篇: 天津:义务教育民办校公办校同步招生
下一篇: 转变教育观方能走进年轻一代内心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