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23 05:26:09 来源:新浪教育_新浪网作者:江西省赣州市
“从刚刚回时抱着走,到现在‘飞叉叉’地跑;从不会说话,到现在咿呀学语叫‘爸爸’……”疫情之下,四川的赵先生宅在家里第一次学着带娃。35天过后,他在感叹妻子辛苦之余,也第一次感受到作为一名父亲的责任。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因为防控需要,在超长的春节“假期”内,数以亿计的家庭宅在家里,许多在现实中缺位的爸爸也“回家”了——浙江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一团队调研发现,约80%父亲在疫情期间“回归”家庭教育,平均陪伴孩子的时间,从疫情前的半小时内增至两个小时左右。初步研究结果还显示,随着陪伴时间增加,父亲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也在提升,孩子对父亲更有依赖感。
“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这可能是疫情下一个意外的收获,无论是对“回家”带娃的爸爸来说,还是对我们重新认识家庭教育而言……
↑疫情期间,赵先生陪伴儿子
爸爸“回家”:
女儿怎么还有这些“坏”习惯?
儿子才1岁多,但因为工作,赵先生和妻儿分居两地,一个在达州,一个在成都。由于每月只能回家两三次,他犹如一位“隐形爸爸”,每次儿子见他回家,都是一副熟悉又陌生的表情。
这次过年回家,他主动提出带孩子。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宅家带娃35天,开始学着换尿不湿,每天跟着跌跌撞撞学走路的儿子…… “从儿子早上醒来起整个人都不轻松,日子被分割成每一分每一秒。”35天过去,重新返岗上班时,他发现儿子更黏他,更依赖他了。在感受到陪伴儿子成长的幸福同时,他也更理解妻子的付出。最近,他在网上看到一篇作文《我的爸爸》,小朋友写到爸爸很忙没时间陪自己,“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看到这句话,他也开始重新审视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沉思了许久。
与孩子还小、第一次带娃的赵先生相比,那些孩子稍大一些的爸爸们,“回家”后感受到的却不止是幸福……
“比上班都累,每次要崩溃时就想‘亲生的,亲生的’。”这周才回单位上班的周先生,回想起过去近两个月宅家陪伴女儿的日子直言道。
女儿刚学会走路不久,周先生便前往重庆永川区上班,将女儿交给妻子和岳父母,如今女儿已5岁多。过去三年,他只是每周末回到位于重庆主城的家时,才陪一陪女儿。
“以前每周末回去,我都会陪女儿去游乐场或郊游,由于相处日子短,又在外面玩,也就没注意到她的习惯。”然而,这次疫情期间宅在家里,家人将女儿“丢”给他,朝夕陪伴,他很快发觉女儿的一些“不对劲”。
一大家人长时间挤在同一个屋檐下,女儿身上的“坏”习惯显现出来。“她吃饭本来就慢,还边吃边玩,外公有时还逗她,边吃边唱歌,甚至一起做动作。”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女儿5岁了,吃饭还要大人喂……
不仅如此,以前周末还能跳跳舞、画画的女儿也“不见”了。他发现,女儿早上起床晚,午饭过后就看电视。“看起就不停,如果没人说她,她能一直看到吃晚饭,有时还端着碗边吃边看,毫无节制。”
↑以前周末,周先生陪女儿玩耍时
“虎爸”纠偏:
吼了吓唬了但不见效,还和妻子大吵一架
在周先生看来,女儿的这些“坏”习惯是老人带孩子惯出来的。“岳父母帮我们带娃也辛苦,但他们对孩子太溺爱了。”
他试图纠正女儿的坏习惯,但起初并不容易。每次女儿吃饭靠喂、看电视停不下来,当他张口纠正女儿时,老人就说“孩子还小”、“在家不看电视做什么”,一家人多次因此僵持不下。“每次女儿吃饭靠喂,我就要说几句,岳母就不喂了,但下一顿饭或者隔一天又开始喂饭。”
不能责怪岳父母,他只能对女儿“说教”。一天下午,女儿看电视不停,他强行关了电视,女儿为此又跳又闹,还动手在他身上打来打去。情急之下,“发火”的他吼了女儿几句,还举起手来吓唬女儿,但女儿哭闹得更凶了。
这时,岳父母站出来护孩子,理由仍是“出不去,在家不看电视耍什么”。“吼了第一次,随后一周多,每次都忍不住,又吼了女儿好几次。”然而,每次女儿都又哭又闹,还说“爸爸讨厌”“不要爸爸了,要妈妈”。
“她每次耍横,我就不管她,但外公外婆总要去哄她。”一天,他又对女儿发火后,女儿去找外公外婆,他又吼了一句。这时,岳父母不高兴了,妻子也因此和他大吵一架。对此,其妻刘女士表示,她不是不同意丈夫管孩子,而是觉得他管教孩子时态度不好,“伤”及了老人。
发生改变:
陪伴中定规矩,女儿表现渐渐好起来
有人说:“最好的父爱是陪伴。”
“吼了几次都不见好转,女儿最多一时被吓住,过一会儿又变回原样。”周先生开始反思自己,意识到“光吼也没有用”,“孩子还是要多陪伴,在陪她玩耍、学习时和她定规矩,让她养成习惯。”
于是,他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之后每次吃饭时,他都坐在女儿旁边,和妻子一起给女儿定下规矩:“不能喂,半小时必须吃完饭,吃不完就不吃了。”“岳母也不喂了,女儿从最初边吃边玩,到看到我们快吃完时加快刨饭,吃饭慢慢规矩一些了。”最终,在他和妻子的监督下,女儿吃饭靠喂的习惯基本改正了。
除了吃饭,宅在家里,他从早到晚都陪在女儿身边。“她看电视,我就坐在她旁边,看了一阵,我就给她说‘要休息一会,不然以后会像爸爸一样戴眼镜,不好’。”借着说戴眼镜,他耐心地和女儿商量后,定下“看20分钟电视,休息10分钟”的规矩,女儿也同意了。
另外,在休息时,他还尝试着教女儿写简单的数字、汉字和拼音。“第一天,她觉得新奇,半篇字很快就写好了。第二天开始,她就喊累了,10分钟可以写好的,要拖一两个小时。”
“光练习写字也不行。”他还在女儿看电视休息间隙想了各种“招数”。除了陪女儿跳舞,还陪女儿在家踢球、打羽毛球、画格子下棋、传篮球……
“真的是累得够呛,比上班累多了。”虽然辛苦,但在这种耐心的陪伴中,周先生慢慢发现,原本和女儿约定的10分钟休息时间变得越来越长,有时甚至一两个小时。后来,女儿看电视时还养成看时间的习惯,发现自己看电视20分钟就主动找他玩,也越来越开心。
女儿表现渐渐好了起来,周先生十分高兴。3月16日,他回到单位正常上班,但女儿已经发生改变。“今天中午连视频,她在家学写字,表现还不错。”3月17日,谈及女儿,周先生甚是欣慰。
自己恢复正常上班,又不能每天陪在女儿身边了,但他已决定:以后每天通过视频和女儿聊聊天,每周末两天回家也好好陪陪女儿。
另一个爸爸:
“用戒尺打了孩子又后悔,怎么办?”
家有儿女,都有本“难念的经”。周先生发现,疫情期间“回家”陪伴孩子一度不适应的爸爸,不止他一个。
3月17日晚,他在同学群里聊天时得知,大学同学王先生也正在为用戒尺打了女儿后悔。“打了又后悔,我怎么办?”王先生在群里问道。
王先生的7岁女儿正读小学一年级,尽管一家人住在一起,但因自己加班多和读在职研究生,陪女儿的时间比较少,女儿的生活和学习主要是妻子和岳母在管。“我只能尽量挤时间,陪她逛逛博物馆之类。”
疫情期间,王先生宅在家里一月有余,几乎都在陪孩子。“陪她玩,陪她在家里锻炼、照看学习。”
但在陪伴中,王先生发现女儿注意力不集中,“比如她写作业时,我和她妈说一句话,她马上就凑过来问东问西,专注力不强。”另外,字也写得歪歪扭扭。为此,他一再提醒女儿做作业时认真点,好好写字多练字。
“一说,她就犟。说着说着,我就忍不住吼起来。”短短1个多月,他记得吼了女儿五六次,甚至还用戒尺打了女儿两次。虽然打得并不重,但女儿还是哭了。“反复说,她不听,就动了手。”对此,王先生也很无奈。
“打了就后悔。”他事后反思,女儿刚上一年级,这很难说是女儿的错,更多是自己对女儿的要求太高,又比较急躁。“老婆也多次说我性子太急,对女儿脾气不好,让我改改。”如今,王先生已恢复正常上班,女儿主要是岳母在带。“以后再忙也还是要多陪陪女儿,我也得改掉自己的急躁。”作为父亲,他已决定改变从自己做起。
■调研
亲子关系提升
八成爸爸疫情期间“回归”家庭教育
如今,各行各业相继复工复产,父亲们回到工作岗位,再次“离开”孩子。那么,在疫情期间,“回家”的爸爸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月初,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洁团队对此发起“爸爸回来啦——疫情下‘缺位’父亲回归家庭参与教养的实证研究”调研项目。“家里有小孩,身边也有不少爸爸疫情期间参与带娃的,听到妈妈们的反馈各有不同,有的夸赞老公是‘神助攻’,有的吐槽老公是‘猪队友’,因此我们就针对3-12岁的家庭,做了这个生活化的调查,想要了解一下疫情期间,爸爸们有空了,会不会参与带娃,带娃带得好不好?”该团队攻读儿童发展与教育方向的博士生倪萍萍表示。
调研以问卷加访谈的形式进行,着重关注疫情期间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变化、陪伴形式、亲子关系影响,以及母亲对父亲陪伴孩子的满意度变化等。“目前,主要还在问卷调查阶段,访谈的较少。初步结果看,变化都是比较正向的。”倪萍萍介绍,10多天来,团队已在浙江杭州收集样本约600户。
从初步结果看,约80%父亲在疫情期间“回归”家庭教育,陪伴孩子时间增加明显,平均陪伴时间从疫情前的半小时内增至两个小时左右,增长约4倍。“吃喝拉撒主要还是母亲在负责,父亲主要是陪孩子玩耍、锻炼和学习。”团队的另一研究生刘瑞婷说,从初步结果看,随着陪伴时间增加,父亲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也在提升,孩子对父亲更有依赖感。“相处一段时间后,有孩子遇事时会第一时间想到爸爸,主动说起‘想爸爸’,向爸爸吐露更多情感。”
“近一半母亲报告了对父亲带娃满意度的增加,以10分制计算,平均上升2分左右,最多的上升6分。”倪萍萍说。
■观点
长期缺位父亲“回归”
要先观察先倾听再干预孩子
大量学术研究表明,父亲在孩子的性别角色确定、积极个性品质形成、交往能力提高、认知发展等诸多方面有重要影响。
“父亲在孩子成长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洁介绍,有一种理论认为,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是“守门员”,也就是最后兜底的。但光有兜底的,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会缺失很多。而父亲是一个完整的角色,更多像一个“大孩子”陪着孩子玩,有其独特的作用。“父母同样讲绘本,母亲会用孩子听得懂的,很慢的语言。而爸爸都是正念,过程中输入很多复杂词汇,对孩子在词汇爆发后的语言积累很有作用。”
何洁认为,疫情将父亲“带回家”,对3岁至12岁的儿童来说是个利好,多了一个“玩伴”,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是正向的。而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有一些案例发现,常年“缺失”的父亲突然“回归”后,发现很难融入母子之间。“父亲可能想去和孩子沟通,但会发现可能自己并不了解孩子。”
“‘回归’过后,一些父亲并不了解孩子,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管。”何洁建议,对于长期“缺位”的父亲,“回归”后不应先干预孩子,而是应该先观察、先倾听,观察母亲和孩子的交流、孩子的表现,倾听孩子的声音和想法,然后再试着干预孩子。否则,按照自己的想法强行干预,很可能适得其反。“如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更叛逆,可以从孩子母亲介入,因为母亲最了解孩子。”
疫情过后,不少父亲又回到工作岗位,“离孩子而去”。“疫情只是一个特殊情况,经过一段时间陪伴,不少父亲也意识到‘除了工作,自己还是一个父亲’。”何洁认为,疫情过后,工作“忙”了起来,但这不是理由,父亲还是要更多参与到家庭教育中。
“时间虽然更少,但父亲回到家中,可以提高陪伴质量。”何洁说,很多父亲下班回家虽晚,但很多人都在玩手机。这些父亲大可放下手机,哪怕挤出半小时、一小时,全身心陪伴孩子做一件事情。“陪伴质量上去了,并不一定需要多少时间,哪怕平时回不来,周末两天陪一陪孩子。或者人回不来,通过一定的形式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gaokao/33608.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下一篇: 疫情期间的城市儿童生活和学习情况调查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