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有点吃惊,高考作文阅卷真的有这样的“潜规则”吗?

时间:2020-08-08 03:34:59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山西省原平市

导读:本文是由山西省原平市网友投稿,经过千疮百孔的反义词编辑发布关于"原创有点吃惊,高考作文阅卷真的有这样的“潜规则”吗?"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有点吃惊,高考作文阅卷真的有这样的“潜规则”吗?

原创有点吃惊,高考作文阅卷真的有这样的“潜规则”吗?

01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起了巨大争议。

近日,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一位曾多次参加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的语文特级老师。

这位老师的一些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当时改卷,他们(指阅卷负责人)指出‘高考作文引用三巨头’(苏轼、屈原、司马迁),明确说引用这些的,不该打高分。”

“这些意见经由阅卷老师传递到省内各个学校。到了现在,国内名人的话,很少有好学生引用,即使引用,也是引用当代一些人的名言,而不会是古人的。”

原创有点吃惊,高考作文阅卷真的有这样的“潜规则”吗?

02

真的有点吃惊。

如果这位老师的说法是真的,无疑这样的阅卷规则会产生错误的导向。

诚然,在文章中引用一些司空见惯的内容,会显得文章的附加值不够,可能会影响读者阅读的快感,我们在写作时要尽量避开。

但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引用什么内容的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是恰当,而不是新鲜。

某个例子虽然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用到文章里正好能说明问题,即使是国内的,即使是古人的,也可以用,也可以得高分。

出现大家都熟悉的人和事例就不给高分,不管是明文的规定还是大家都默认的潜规则,都是不合适的。

03

我们从《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身上,真的能看出某些痕迹。

整篇文章引用的名言,全部都是出自于外国的哲学家。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今那么多哲人,竟然无一能入作者的法眼。

作文的核心观点,也来自于外国人的小说,即《树上的男爵》。

文章中出现的唯一的中国人陈年喜的例子,还是作为反面论证出现。

我们也许没有必要上纲上线说什么崇洋媚外,但一篇中国高考的满分作文,通篇全部是对西方哲人观点的引用,怎么也让人觉得有点别扭。

我们不必厚此薄彼,也不该厚彼薄此。

从《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来看,“西”太厚了,“中”太薄了。

作为孤立的一篇文章也许没有什么,如果因为某种导向的作用让孩子都形成这样的文风,就值得警惕了。

04

另外,对于《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我也不太同意“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要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而非背诵几条名人名言就行”这样的评价。

别说是学生作文,就算是成年人写作,引用了名人名言或事例,也不见得真的对那个人以及相关的学问有多么深厚的了解。

我们哪怕是引用苏轼、屈原、司马迁,大多无非是引用那些别人提炼出来的句子或例子。

事实上,没有几个人读完过《史记》,甚至连《苏东坡传》都没有看过。

同样,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引用西方哲人的名言,也不代表真的阅读过那些人的著作,大概率是背诵过有人整理好的他们的名言。

我们扪心自问,就算我们看完四大名著这样的小说,又能记住几段其中名句呢!

那么多哲学家艰涩的哲学著作,应该不是一个高中生有精力和有能力看完的,更难以在写作时对其中的句子信心拈来!

换言之,考生引用了哲学家的名言,真的并不能代表他看过哲学家的著作。

05

我们当然乐于在文章中见到新鲜的材料和观点,但也应该乐于见到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出最漂亮的文章来。

从本质上讲,后者更见功夫,是写作的高境界。

高考作文具有导向作用,不应该有任何倾向性,否则很可能会误导学生。

非常担心,有朝一日有学生站出来认领《生活在树上》这篇文章,称自己只是背诵了一点冷门的名言,特意准备了一些生僻的词语而已。

作为一个有一定文字基础的学生而言,这样做并不难。

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文章里看不到自己国家的历史典故,老师阅卷的时候还要查字典,恐怕并非好事。

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新书《为自己读书》正在当当、京东、天猫等平台热卖中!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ertongxinlixue/45496.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