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校长郭东明建议:构建中国特色的论文评价体系

时间:2020-03-09 07:33:42 来源:新浪教育_新浪网作者:浙江省舟山市

导读:本文是由浙江省舟山市网友投稿,经过激扬清浊编辑发布关于"大连理工校长郭东明建议:构建中国特色的论文评价体系"的内容介绍。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育部、科技部2月18日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不少学者对于该意见的出台纷纷发表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了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高校良好创新环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要求。其中,所谓“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创办、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

  3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校长郭东明在该校官网发表的《让SCI论文回归学术初心,构建中国特色的论文评价体系》(以下简称《体系》)一文称,《意见》的提出可以扭转“SCI论文崇拜”的势头,使学术评价回归正确的发展方向。

  郭东明认为,“论文和学术期刊是两类活动的重要成果形式和载体,用SCI论文发表数量、引用频次、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术评价的核心指标,实质上是偏离了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本质追求,异化了学术初心。”

  在他看来,首先,“SCI至上”导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三类不同科学活动的评价同一化、同质化;其次,“引用频次”在学术评价中的简单使用,往往容易淹没或模糊真正的学术贡献,同时也容易引发对引用频次的功利性追求;第三,“影响因子”是期刊的评价指标,用来衡量论文质量和价值就相当于“雾里看花”。

  那么,究竟要如何破除“SCI至上”,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回归学术初心呢?郭东明在《体系》中从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

  其一,要用好以“Web of Science”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学术数据库,让这些学术大数据为我国科技发展赋能助力。

  其二,立足需求、回归初心,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践行者。

  《体系》称,“论文发表不应将一流成果在第一时间投给国际期刊英文发表,而将二流或不入流的成果投向国内期刊发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论文,如果同时将其核心内容以合理的方式用中文发布,让很多人在第一时间看到,也许会极大地促进相关研究的进程,减缓疫情蔓延的程度。”

  其三,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论文评价方法、指标和工具体系。

  郭东明指出,需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论文评价方法、指标和工具体系:

  第一,要按照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从知识、时间和价值三个维度构建学术评价体系。

  从知识维度看,评价体系应体现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等不同类型科研活动及不同层次科技知识的差异性,体现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成果的差异性;从时间维度看,评价体系应体现知识的生产、传播、转化运用等不同过程中,随着时间变化其作用及影响的差异性;从价值维度看,应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从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市场价值等不同价值角度,构建学术论文评价体系。

  第二,促进学术期刊评价与学术论文评价协同转向,构建既有利于中国学术繁荣,又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打破一味效仿SCI期刊评价体系的局面,合理吸收国际期刊办刊的先进做法,构建一套符合中国价值取向的期刊评价方法、指标及工具。应加强顶层规划、合理布局,办好中文、英文两种语言的学术期刊,吸引国际优秀学术成果在我国主办的中英文期刊上发表,不仅让更多的中国人以最方便快捷的方式知晓最新的学术进展,而且让“中文期刊”和“中国声音”在国际学术舞台占据重要一席之地。

  第三,积极应对已经到来的学术评价范式的转变。

  我们正处全球科研模式从传统封闭或半开放的研究和交流范式向数据驱动的更开放的知识生产与传播范式转变的时代,开放获取这一新的传播交流模式已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响应和推崇,以区块链技术等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科研社区已经崭露头角,科研评价民主化或许成为未来论文评价的重要方式。对此,我们应该尽早研究、及时布局并加以实现,这不仅能够促进我们的科研成果居于国际前列,而且能帮助我们在科研成果交流、传播的平台上牢牢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责任编辑:杨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xiaoyuan/32491.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