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01 08:36:48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福建省永安市
01
2020年WISE全球教育调查
青年如何看待他们的教育和未来
九成青年认为他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改善世界,但并没有为此做好足够的准备。
2020年1月24日国际教育日,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发布了一项关于青年对教育看法的全球调查结果。调查由益普索d公司(Ipsos)在全球20个国家展开,以了解青年如何认识他们接受的教育,以及他们是否对未来充满信心并做好准备。
调查发现, 87%的青年认为他们这一代人有责任使地球变得更美好,但是国家的教育体系能否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景?情况似乎并非如此,只有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已经为此做好准备,同时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表示他们准备去了解重大的社会问题(48%)并采取行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仅43%)。
在接受调查的青年中,有85%对地球的现状表示担忧。因此,越来越有必要为青年提供适合的工具和思维模式,帮助他们应对社会挑战减轻他们的忧虑。WISE 调查显示,青年担忧的问题主要是“贫困和社会不平等”,其次是“气候变化与环境”和“就业机会”。然而,只有少数青年在积极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分别为17%,19%和20%)。
青年认为到学校接受教育的三个最重要的原因为:第一、扩展知识并为未来做好准备(89%的 人认为这两项是同等重要的);第二、找到工作并获得收入(87%)。此外,“了解周围的世界”和”能够对社区产生积极的影响”分别位于第六和第九。
现今青年并不期望学校能让他们成为积极参与、全面发展的公民,而是认为学校在帮学生每个人做好应对未来的准备。调查的结果充分证明了后一点,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了足够准备:照顾自己(64%)、根据优先缓急管理事项(58%)、照顾他人(58%)、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54%)。但是在“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这个问题上,韩国和加拿大数据仅分别为37%和43%,尽管这两个国家在PISA测评成绩中领先。
WISE的首席执行官史彦恺说到,“青年认识到我们的世界正在面临着许多挑战,并意识到他们作为成年人,有责任去应对这些挑战。与此同时,他们又非常务实,不仅表现在自己对于应对挑战的准备程度——他们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还表现在他们认为自己需要更积极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现在要由政策制定者为青年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发展得更好,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我们的世界不断进步。”
该调查还显示,青年非常重视自己所受的教育。 将近90%的人认同即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求职, 教育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其中84%的人认为校外学习与在校的学习同样重要。
有趣的是,该调查发现80%的青年表示对自己接受的教育感到满意或者还算满意,虽然只有27%的人表示非常满意。但进一步分析发现,青年仍希望改进教育的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他们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方法。60%以上的青年表示他们希望老师可以为他们在职业方向上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建议,并且基于他们的需求来指导学习方法。其次, 青年需要更多能培养21世纪技能的空间。一半的青年表示他们的学校在教授新科技(人工智能、编程等)、培养创造力和 好奇心(44%)以及学习沟通和组织技巧方面(41%)投入不足。
来源: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网站:wise-qatar.org .
02
窦桂梅:把学校管理
当一门复杂的学问来研究
我发现,校长在遇到某些棘手或突发事件时,有时会陷进去跳不出来,有时候会发脾气,会抱怨甚至倦怠。就如同我们做班主任时,经常会跟孩子们“一般见识”,跟孩子较劲,忘记自己是大人的“教师身份”。
所以许多人最初当校长时都有点当班主任时“用力过猛”的样子……每当这个时候,我的“研究意识”就会提醒自己、强迫自己、暗示自己:要研究研究, 要跳出眼前的这个现实,并把它当成一个现象分析分析。这时,我就会平和很多。我就会接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这一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类似的现象怎么去破解呢?于是,几种策略就跳到我面前……
我也发现,校长探索管理规律就如同学科教师解读教材。我经常对语文教师说:“要走进文本中,把文中的每一个角色当作自己来体验一番,你才是真正与文本对话。”我还强调:“一定要搞清楚每一个文本在哪个单元,它学科属性的落脚点是什么?在该年级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这些备课的经验“惯性”, 就会不自觉迁移到对管理的内在规律、内在层次的研究上来,进而实现从研究“内容”到研究人的转变。
从未离开课堂的我,也会不自觉地把“学科备课”的经验迁移到学校管理的更多方面。比如:我发现《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的六个维度——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与“学科备课”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规划学校发展,就像做一个学科计划一样;营造育人文化,其实就是课堂文化的向前向后放大;领导课程教学,就像备课中在研究教学内容……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不能只有“钻”进去的力量与激情的“现实把握”,还要有“飞”出来的从容与理性的“现象反思”和系统解决。
研究管理,仅仅停留在把现实当现象来研究也还不够,因为这样就只是一个从事管理的研究者所做之事,不是校长所做之事。校长的一切研究都要把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要把研究的“思考和方法”变成“思想和做法”。我意识到,校长工作不仅仅是一项职业,更是具有非常高的专业化程度的学问。
校长专业化的前提是,无论社会怎样千变万化, 都离不开对“教育”这两个字的深耕与拓展。而教育也必须在“课堂”和“活动”这两块育人的基石中发生。即校长必须带着团队一起研究如何更好地实现“学科育人”和“活动育人”。
还是以课堂为例。这么多年来,我有两个坚持,一个坚持是站在课堂里,一个坚持是站在教师身后。无论怎么累怎么忙,我都坚持“随堂听课”“蹲班听课”,尤其坚持在一线课堂上研究课或示范课。校长只有站在课堂中,才能够紧贴地面行走,才能倾听教师和儿童的声音,对学校进行科学诊断,才能更好地研究如何“让儿童站立课堂正中央”。
当我站在校长的视角去旁观这些细微的教学事件时,我觉察到这些深入课堂教学的“触角”为我的管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打开我的视野,渐渐成就了我的校长专业。而校长的专业也让我的课堂教学及对此的管理有着更清晰的方向认知,我努力让一个个貌似孤立的课堂教学获得某种教育学意义上的整体性。
当然,一切管理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一切人的问题都是管理的问题。学校围墙已经打破,涉及社会甚至家长等“人群”的研究,也都是校长要研究的内容。当我们把一切“管理”当学问研究并深入下去的时候,伴随着苦恼和快乐、挑战和压力,我们要让自己清醒——管理本身真是一门学问,校长自身也不是一个完人,都需要好好研究,甚至是更坚韧、更持续性的研究。
来源:中小学管理
窦桂梅:把学校管理当一门复杂的学问来研究 。
03
程介明:疫情之下,把“教”减到最少,把学生的“学”放到最大
在家学习是难得契机。
一、自学。在家学习最关键的特色,是学生需要自学。应该说,是学生必须自学的最好机会。教师设计的时候,把“教”减到最少,把学生的“学”放到最大。这是全球教育改革梦寐以求的事,现在是改变教与学关系的最好契机。
二、模式。现在的网上课程,是假设学生在家就像在校一样,几个小时坐着,按时上课、下课。这就假设在家学习的课程,尽量与在校看齐。这给学生时间与地点的自由,是好是坏?
三、留白。是否可以有很多的“留白”空间,让学生发展自己喜爱的学习。这就需要放弃一点教师认为是“必须”的内容,研究哪些内容其实不学也无所谓;四两拨千斤。这不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最好机会吗?
四、教材。尽量利用书上、网上的现成信息和数据,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的学习。有些专业团体,正在制作教师可以自由采用的简便课程。有没有机构、书商可以定期推荐书单(网上、纸版)?
五、批改。学生每做的每一项,都要教师批改,其实是不必要的。教师的批改、分数,其实并非学生学习最关键的因素。这点,需要有理念上的突破,也需要有措施上的创新。
六、伦理。有教师自制教材,探讨一些疫情中的情理问题,如抢购、关爱、专业、…等。也有引领学生回顾SARS期间的人间暖情。
七、集体。大规模的密集面对面集会不适宜,可否分为小组(比如是5-6人)轮换回校“上课”?
八、交谈。有校长建议教师与每位学生每星期有不太短的电话交谈,是绝佳的教育活动;不一定有非常正规的话题。也可以用视屏平台小组交谈。
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程介明:疫情之下,把“教”减到最少,把学生的“学”放到最大 。
04
2020疫情下的网课
暴露了中国基层教育的5大弊病
1.县城及以下家庭对网课的认知与认可度过低
一般情况下,这些家庭都知道,学生玩手机一定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老师也经常在家长会上这样说,事实亦是如此。
所以很多家长直接就不给孩子接触手机的机会,但是很赞同学生在家看纸质教材。至于对于平板、笔记本等先进的电子产品,更不用多说,除非考上令家长满意的大学,才会给他们配备“三大件”,在高考结束前,别说电脑、平板,连网线都不会安装。
另一种情况更危险,那就是家长为了偷懒,把孩子“丢给”手机。这届家长普遍都是80后,他们比起50、60、70后来说,更加关注自身的感受。家长也想玩,也想有自己的娱乐生活。
作为家庭的“主宰者”,家长们其实打心眼里就不认可网上教学。他们要么平时就不给学生玩电脑和手机的机会,即使有一部分家庭配备了这些电子产品,也是用来打发闹腾的孩子,而不是用来学习的。
对于常年在学校的学生而言,第一天听网课,可以用电脑用手机,当然很有兴趣。可是收听收看网课就如看电影,孩子基础不太好,根本跟不上节奏。新鲜感一过,就不想看了。要么打瞌睡,要么偷偷玩电脑玩手机。
2.县城及以下家庭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度过低
这些家长都太忙了,他们为了生存糊口,不得不四处奔波,整日忙碌。没有时间管孩子,甚至连走近孩子、了解孩子的时间都没有。
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有些孩子,他们的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比他们的亲生父母更了解他们,也更懂他们。所以他们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老师说。
试问,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老师,这样的教育,效果能好到哪里去?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孩子能好好在家里上网课?一个家庭,只有两三个孩子,你都教育不好,老师一个班要教几十个孩子,老师就能全都教育好?老师是人不是神,也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
3.县城及以下家庭对网课老师的配合度过低
有一天,我的一名学生,连续3次没有完成网上作业。我电话通知他的家长,让学生作出说明。可是我等了一天,家长也没有联系我。我终于发现,是我对家长的期望太高了,家长根本就没有把我说的话放在心上。一直到最后,家长也没有联系我。
我为此纠结了很久。我想大声疾呼,又不知往何处发问:孩子不是亲生的吗?孩子身上的问题家长看不见吗?他们不想孩子得到好的教育吗?
教育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可能结出丰美的教育果实。只靠老师一个人,除了累死老师,能解决什么问题?答案不言自明。
4.县城及以下家庭对于支撑网课缺乏资金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条件不同,优质资源往往呈现分布不均的态势。这就会使得不具备相应条件、无法获取优质资源的个人、家庭以及学校加剧焦虑和不平心理。
对于缺少相应条件的家长,他们只能是望网兴叹,而尤其是毕业班的孩子,焦虑更是无限加重。而对于经济不宽裕,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这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
有家长说:学校的网课是按课程表推进的,从早学到晚,可是咱们根本就没空守着孩子啊,除非我不干活、不做饭,可总归是要生活的啊!
还有家长说:我们家住在乡下,根本没安宽带,也没那么多钱买流量,咱不是大户人家呐。
还有位家长说,他有4个孩子,分别在不同的年级,需要4台手机,原来家里只有两台手机,为了听网课,他不得不借了几千块钱新买了两台手机。
5.网课的教师操作技术和业务水平过低
对于那些处于信息时代边缘的中老年教师,赶鸭子上架式的网络直播课使得他们感到“压力山大”。
并且,大部分教师对于网课的运行规则并不熟知,对于如何在直播中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小技巧没有过多了解。和那些专业网课大咖或网红教师相比,讲课过于枯燥,没办法长时间吸引学生。
一位高中英语老师告诉我,他们开网课了,而且排出了课表和作息时间表,每天上午6点到下午6点,每位老师每一次课讲2个小时。
我问他,到底是个怎样的流程?他说先录制,然后一边播放,一边在线解答问题。录制一次课程,包括备课、录课大约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可是辛辛苦苦准备妥当了,一到上课播放时,学生在线人数不到三分之一,而且在线解答还要借助其他软件。事实上,师生互动环节几乎瘫痪。
我问他效果如何。他说:领导预测效果很好,教师了解效果很差,家长反映基本无效,学生反馈前三分钟有效。
一边是教师忙死忙活,一边是学生堕怠,家长不管,就算老师做的再多,那也都是无用功。
来源:校长会
2020疫情下的网课,暴露了中国基层教育的5大弊病 。
05
未来学校的8个特征
2020年1月14日,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发布了“教育4.0行动”的首份成果——《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Schools of the Future: Defining New Models of Education for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白皮书,旨在通过动员相关利益攸关方围绕新模式、新标准和改变教育未来的新行动动力建立广泛和创新的联盟,从而促进制度变革。
基于广泛的咨询,该白皮书提出了教育4.0的全球框架:学习内容和经验的8个关键转变,以重新定义新经济下的优质学习。这8个关键转变或特征具体如下:
世界经济论坛教育4.0框架
1.全球公民技能——包括着重于建立对更广泛的世界、可持续性和在全球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认识的内容。
2.创新和创造力技能——包括培养创新所需技能的内容,即解决复杂问题、分析思考、创造力和系统分析等。
3.技术技能——包括基于发展数字技能的内容,即编程、数字责任和技术的使用等。
4.人际交往能力——包括关注人际情商的内容,即同情心、合作、谈判、领导力和社会意识等。
5.个性化和自定进度学习——从一个标准化学习系统转向一个基于每个学习者不同个人需求,并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使每个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己的进度进步的系统。
6.无障碍和包容性学习——从一个学习仅限于有机会进入校舍的人的体制,转向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学习并因此具有包容性的系统。
7.基于问题和协作的学习——从基于过程的内容分发到基于项目和问题的内容分发,这需要同行协作,并更紧密地反映工作的未来。
8.终身学习和学生驱动型学习——从学习和技能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逐渐减少的体系,转向每个人都在现有技能上不断提高,并根据个人需要获得新技能的体系。
来源: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
未来学校的8个特征与16个案例 。
06
郑太年:如何学习最有价值
在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先后被认真而隆重地讨论过。但是,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中,我们会发现,知识本身的自明的价值问题是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的。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方面,是对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社会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考验,另一方面,对于我们每个个体来说也是多方面的考验,比如:
(2)信息技术素养,这段时间,大多数人可能都比任何时候都在更大程度上淹没于各种不同信息的潮流中,我们是否有能力选择和判断?我们是否能够在综合利用信息的技术上对于自己的行为选择做出更好的安排?作为教师、学生,我们是否能够在在线教学的过程中很快地学会适应新的技术平台并对自己的教学、学习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
(3)关于社会的知识,我们对于社会及其如何运作的理解是什么样子的?有偏差吗?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如何面对社会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能够如何为社会的更好运作做出贡献?
(4)社会情感能力,在这样一个不寻常的时期,我们自我管理得如何,是否能够在家里待得住,是否和家人相处得好,是否能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
关于“如何学习最有价值”的问题,学习科学的研究强调几个重要的方面,比如:
(1)自主性和建构性的学习,让学生成为active agent,这个词我们暂且不是很准确地翻译为“积极的能动者”,学习环境要engage and empower learners(不是很准确地翻译为“让学习者参与,赋能学习者”);
(2)注重文化和情境脉络对于学习的影响,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已有知识经验、学习发生之时的具体情境都要纳入学习环境设计的考量之中;
(3)情境性和真实性的学习,通过真实性的甚至专业性的实践来学习,取代我们现行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头脑内”的“信息加工”式的学习或者“刷题式”的学习;
(4)以概念为基础的学习,而非聚焦于表层知识和程式化的技能;
(5)注重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具体方式上,设计的学习活动多以问题解决、项目、研究研讨、合作、对话等为主要方式。研究者去设计融入了这些理念的学习环境和活动方案、进行学习者分析和学习进阶分析、实施自主的学习活动和进行嵌入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提供适应性支持等,以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认真地考虑了前面提到的个人在此次疫情中所面临的挑战,并以一种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的方式学习过相关知识、操练过相应技能、综合研究过相关的问题,是不是应对这种局面更为有效呢?这种学习是不是更有价值?
来源:学习科学研究与实践
郑太年: 如何学习最有价值 。
07
一周政策
- 01 -
教育部:错时错峰开学,做好教学衔接,高三年级省域同步、初三年级市域同步
1.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全国大中小学、幼儿园等开学时间原则上继续推迟。
2.要进一步做好在线教育教学,既要明确当前线上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又要不断探索开学后课堂教学与线上教育的有机结合。
3.要精心谋划中小学开学工作,扎实做好高校开学准备。原则上疫情没有得到基本控制前不开学,学校基本防控条件不具备不开学,师生和校园公共卫生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不开学。中小学开学工作要强化属地责任,错时错峰开学,做好教学衔接,原则上高三年级实行省域同步、初三年级同一市域同步。
4.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必胜信念,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年度教育重点工作,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 02 -
疫情当前,学校有哪些责任?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依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1.各地根据疫情发展情况确定开学时间,严禁学生提前返校。院校开学前做好预案和监测设备准备、隔离空间预备、环境卫生改善等工作。
2.开学后学校医务室加强监测,对来自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和确诊病人有过接触以及有相应症状的学生,采取单独隔离措施。开展“晨午晚检”,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加强因病缺勤管理,对因病缺勤学生和教职员工及时追访和上报。校园实行封闭管理,禁止校外人员进入,不组织大型集体活动。
3.学生和教职员工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可疑症状,应当及时隔离并安排就近就医,发现病例的院校,要及时向辖区疾控机构或医疗机构上报,积极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确定防控管理场所,排查甄别密接人员,严格采取消毒隔离等针对性防控措施。
- 03 -
中小学校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25项举措
中小学校开学前
1.学校每日掌握教职员工及学生健康情况,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2.学校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防控制度、个人防护与消毒等知识和技能培训。
3.开学前对学校进行彻底清洁,对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处理,教室开窗通风。
4.所有外出或外地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返回居住地后应当居家隔离14天后方可返校。
5.做好洗手液、手消毒剂、口罩、手套、消毒剂等防控物资的储备。
6.设立(临时)隔离室,位置相对独立,以备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
7.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制度明确,责任到人,并进行培训、演练,校长是本单位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
中小学校开学后
8.每日掌握教职员工及学生健康情况,加强对学生及教职员工的晨、午检工作,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9.妥善保管消毒剂,标识明确,避免误食或灼伤。实施消毒处理时,操作人员应当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10.各类生活、学习、工作场所(如教室、宿舍、图书馆、学生实验室、体育活动场所、餐厅、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等)加强通风换气。每日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课间尽量开窗通风,也可采用机械排风。如使用空调,应当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所有排风直接排到室外。
11.加强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应当保持教室、宿舍、图书馆、餐厅等场所环境整洁卫生,每天定期消毒并记录。对门把手、水龙头、楼梯扶手、宿舍床围栏、室内健身器材等高频接触表面,可用有效氯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也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擦拭。
12.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餐(饮)具应当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建议学生自带餐具。餐(饮)具去残渣、清洗后,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或采用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消毒后应当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13.卫生洁具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冲洗干净。
14.确保学校洗手设施运行正常,中小学校每40~45人设一个洗手盆或0.6m长盥洗槽,并备有洗手液、肥皂等,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有条件时可配备感应式手消毒设施。
15.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及时收集清运,并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16.建议教师授课时佩戴医用口罩。
17.严格落实教职员工及学生手卫生措施。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后、外出归来、使用体育器材、学校电脑等公用物品后、接触动物后、触摸眼睛等“易感”部位之前,接触污染物品之后,均要洗手。洗手时应当采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按照正确洗手法彻底洗净双手,也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18.加强因病缺勤管理。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对因病缺勤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及时追访和上报。
19.不应组织大型集体活动。
20.对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开展个人防护与消毒等防控知识宣传和指导。示范学生正确的洗手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衣袖遮挡口鼻。
出现疑似感染症状应急处置
21.教职员工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当立即上报学校负责人,并及时按规定去定点医院就医。尽量避免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路上和医院内应当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口罩)。
22.学生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当及时向学校反馈并采取相应措施。
23.教职员工或学生中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应当立即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24.对共同生活、学习的一般接触者进行风险告知,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疑似症状时及时就医。
25.专人负责与接受隔离的教职员工或学生的家长联系,掌握其健康状况。
来源:微言教育、中国教育新闻网
▼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xiaoyuan/31712.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