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10 16:50:20 来源:新浪教育_新浪网作者:辽宁省凤城市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打好基础,让他们初步掌握科研方法,而大量的发明创造应该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毕竟,人的精力和创造力高峰是有年龄段的,具备了科研能力后,工作越早,经验积累越多,越能出成绩。
但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建议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缩短学制年限。
目前,在正常情况下,硕士/博士的学制为3年。但有人统计过,这些年由于毕业门槛过高,只有35%的博士生能按期毕业,大部分博士生毕业需延期至4~6年。
而国外早就把硕士学制缩短到了1~2年。或许,我们也可以把硕士学制缩短到2年以内,博士学制缩短到2~3年以内。
对研究生的毕业年限不设硬性规定,杰出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国外大学早就如此。例如,本科毕业后,奥本海默(原子弹之父)用了1年拿到博士学位,时年23岁;劳伦斯(诺奖得主,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奠基人)用了2年拿到博士学位,时年24岁;普朗克(诺奖得主)用了2年拿到博士学位,时年21岁。不同的学生,水平不同,为什么必须要一起毕业呢?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牛人。如果少年班选拔的方式更注重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不是考试成绩,成功率可能会更高。
博士延期的原因,主要是过高的论文要求。应把博士毕业门槛降低到合理的高度,让绝大部分博士生能按时毕业。最近,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规定,不再要求博士毕业必须发表论文,这无论对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是有利的。
高校之所以要求博士必须发表论文,而且不断加码,主要是为了大学排名。欧美等国外的大学就不要求必须发表论文,也不去刻意追求排名,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对于学生发表论文,可以采取措施鼓励,但不一定必须。研究成果可以公开的,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对学生是有好处的。要求发表论文的,也不要把门槛设得太高,1篇国内核心就可以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应用或创新方法就够了。
毕业门槛太高,使很多学生不能按时毕业,甚至拿不到学位,对人才培养反而不利。学制已经太长,再延期几年,都成“老博士”了,锐气都磨没了。况且,学生发表不了论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能力问题。其实,发不了论文的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未必不如发了多篇论文的。但如果拿不到学位,就会被认为是个“废人”,很难找到好工作。
在国外,学生只是把上大学作为提升自己某方面能力的手段,能否拿到学位对其影响不大,所以才有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辍学创业,苹果创始人沃兹涅克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辍学创业。我国则不同,学历和学位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前途。因此,在制定毕业标准时,我国需综合考虑对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的间接影响和成本。
研究生的学制要缩短,小学到大学的学制也应缩短。笔者认为,合理地缩短学制,不仅利于成才,还可节省国家和家庭投入。
其实在大学里,只有4类关键课程:思政类课程、组织管理训练类课程、科研能力训练类课程、身心健康训练类课程。只要狠抓这4类课程,学生毕业后就有可能展翅高飞,而这些课不需要大量学时,因此可以压缩本科至2~3年。教育者应时刻牢记,教育的目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二是取消课程学分制。
当前,高校把课程学习当作研究生毕业的重要部分,学生必须达到一定学分才能毕业。而实行学分制有如下弊端。
第一,有些课规定是学位课,必须学,不管学生在科研中是否用到。而知识学了不用就会忘记,浪费时间。
第二,占据学生做科研时间。学生的论文研究工作,主要来自导师的课题。很多情况下,课题下来了,急需学生参加,但学生在上课,脱不开身;而等学生上完课了,主要研究工作也基本结束了,这就使学生失去了参与的机会。
研究生主要是作研究,至于学多少课,学哪些课,应由学生和导师根据需要选择。课程成绩可以记录在档案中,但不列为获得学位的条件。能否获得学位,只看学位论文是否达到要求,不管课程学习成绩如何,不管是否及格。
可能高校管理部门会感到没有学习成绩,不好对学生综合评价,不好评奖学金。其实,应改变学生考评机制。现在的考评,过于重视课程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学位论文成绩。
其实,研究生的奖学金评选放在答辩后,应该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总结、毕业时的奖励,这样的评选更全面、更客观。
三是重视培养管理能力。
研究生不应只会研究,还应会组织领导,会管理一个团队。管理能力对一个人的日后成功至关重要,甚至比研究能力还重要。因此,在学校里应强化这方面的训练。
学校的目的是培养有用的人才。显然,不只科研能力强的人才是有用的,组织管理能力强的也是有用的,而且是更有用的人才。现实是,一些人科研能力很强,但组织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如果管理能力强,但因科研能力弱而让一个人拿不到学位,找不到好工作,这也是人才的浪费。因此,学校和社会不能一味地追求过高的“学术水平”,而忽视了管理能力。学术型人才不是学校的唯一目标。
那么,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又该怎样培养?这是两个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一旦确定了最终目标,各个阶段的教育就应该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尽管不同阶段的教育都有各自的阶段性目标,但有些东西的培养(如能力培养)是贯穿全程的,是从小就要开始的。
研究生培养目标应主要由教育的终端用户(生产单位、科教单位、政府部门等用人单位)确定,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人能把工作做好,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发展得更好。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行政领导等应根据各自的经验进行讨论,并参与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而不是全部由学校自己制定。
(原标题:《研究生教育如何改革》 作者:金振奎)
责任编辑:杨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xiaoxue/5410.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