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我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德国妈妈的教育经验

时间:2019-12-12 09:07:02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广东省河源市

导读:本文是由广东省河源市网友投稿,经过绘声绘色的近义词编辑发布关于"原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我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德国妈妈的教育经验"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我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德国妈妈的教育经验

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家长开始格外关注孩子的学前教育;也不知何时,一种叫做“起跑线”的奇怪理论开始在中国家庭当中发酵,并且被绝大部分中国家长奉为圭臬,于是各种学前兴趣班几乎成为每一位中国孩子学前教育的专属,原本轻松愉快的周末完全被各种才艺培训充斥着,即便孩子们有百般不愿,也只能忍气吞声的接受现实,因为他们背后都有一双甚至好几双看不见的“手”在推着他们。在中国家长眼中“输不起”的孩子必须想方设法赶超他人,这样才能在起跑之前占得先机。

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向德国,一所幼儿园里,孩子们都在登高攀爬,当然这些设施都足以保证孩子们的安全,而老师们就像看客一般,任由孩子们爬上爬下,四处奔跑,他们难道就不怕孩子们摔倒?这样的老师在中国人的眼中完全是不合格的。

原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我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德国妈妈的教育经验

上述两个场景是中德两国学前教育的典型表现,而当我们翻看两国的近现代教育史,当我们梳理两国诺奖获得者的数量,当我们了解了足够多的成长样本和案例,我们会得出一个和表象完全相反的结果:中国孩子少有成才者,大多碌碌无为;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孩子,即便不会在长大之后取得成就,他也会以轻松愉悦的达观态度看待人生。

德国为何会拒绝给孩子划“起跑线”的做法,而选择看似不近人情的残酷教育?

教育法定 无权更

在一般人眼中,家庭教育方式是由父母来决定的,似乎和国家没有那么紧密的关系,可是德国恰恰相反,这个国家把教育方式纳入了宪法,这在中国人眼中是不可想象的。德国宪法禁止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的规定,在有些人看来也是小题大作的。其实不然,德国之所以会以宪法形式禁止学前教育,是基于权威研究结果的,在一项本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联合展开的,对学龄前儿童的调查研究当中,他们通过观察作为样本的儿童从学龄前到高中阶段的变化发现,那些在小时候过度接受与年龄不匹配的知识,过度使用大脑的孩子,往往成绩平平,并且学习的无力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而那些在小时候没有过多接触书本知识的孩子,在高中阶段反而会自我挖掘出更多的学习潜力,成绩也会相对优秀和稳定。

原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我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德国妈妈的教育经验

所以德国宪法规定孩子在学龄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轻松的成长,而家长们的教育内容也应该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即便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智商比其他孩子高,抑或是拥有一些超常的智力表现,德国也不允许孩子接受更多的书本知识,老师也会建议家长要让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那这是否意味着德国孩子在学龄前会无所事事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孩子们不会被教授过多的书本知识,但是家长们会被要求教授孩子们未来生存必备的素质,比如最重要的实践能力,德国父母在这个阶段会教孩子做一些简单的物品,刚开始父母可能会从旁协助,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会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即使制作失败,也会将失败的作品摆在桌上让孩子观察,以吸取教训;除了动手能力,德国家长还会在孩子学龄前阶段教授他们如何简单管理情绪,为日后的领导力培养奠定基础。

残酷教育:让“起跑线”走开

德国教育的严谨闻名世界,日耳曼民族的坚韧和顽强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成就,从自然科学(高斯)到哲学(黑格尔),从军事工业(克虏伯兵工厂)到民生产业(大众集团),都是这个民族值得骄傲的所在。经历了世界大战的灾难,这个民族在不断反思内部的消极因子,并且始终在努力消除它们,但同时内部的正能量也被保留了下来,所以坚韧的民族个性也被贯彻到孩子的学前教育当中,进而演变成德国孩子学龄前的“残酷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也逐渐被德国家庭接受,成为德国学龄前孩子的主流教育方式。

原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我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德国妈妈的教育经验

和“起跑线教育”相比,“残酷教育”虽然也有铁血的成分,但是它更注重给予孩子足够自由的成长空间,德国人认为“残酷教育”就是让孩子从小经历各种挫折,在摔打中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如果说“起跑线教育”是为了将孩子培养成一株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那么“残酷教育”则倾向于把孩子培养成一棵棵历经“疾风”考验的“劲草”。“残酷教育”往往都是在保证孩子安全基础上进行,目的就是让孩子既充分认识到真实的社会环境,又让他们怀揣一颗积极的成长心态去适应各种环境。

从字面上来看,“残酷”儿子颇为冰冷,但是其内涵是温暖的,因为它禁止父母强迫孩子去做某一件事,因为那样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束缚孩子的思维。同时为了保证不具备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孩子思维“跑偏”,家长或者老师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进行纠正性的暗示或者鼓励。

德国的教育学家把本国的孩子比喻成蒲公英的种子,因为孩子们最应该得到蒲公英种子那般自由自在的成长环境,但是孩子毕竟不是植物,自由并不代表可以任性的成长,好在德国社会早已为孩子们制定了一个完美的成长方案。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xiaoxue/23705.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