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每一个孩子

时间:2019-05-03 15:08:46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辽宁省瓦房店市

导读:本文是由辽宁省瓦房店市网友投稿,经过小学语文赵州桥试讲教案编辑发布关于"尊重每一个孩子 "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尊重每一个孩子

“‘怹’这个字大家认识吗?你在我心上是为‘您’,对他人表达尊重就用‘怹’。除此以外,老北京特别讲究称呼,在说话前一定称呼大爷、大妈、大叔、大婶……在麻烦别人时会说‘劳驾’、’借光儿(借过)’这些表达礼貌和尊敬的老北京话。”在4月28日举行的《以尊重为价值导向 培养未成年人与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养的研究与实践》中期研讨会上,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副校长张芝昆从老北京、老物件、老礼儿说起,讲述了学校从“十一五”开始,参与尊重课题研究的案例。

“以前对保洁师傅刚刚擦过的地面熟视无睹,而现在是踮起脚从一边通过。孩子们这些行为无不体现他们心中有他人。与此同时,回馈给孩子的也是称赞和尊重,这也让孩子们体会出友善人格素养的重要性。”张芝昆说。

尊重友善,在课堂渗透

提到尊重,最近,北京市东城区文汇小学二年级班主任马悦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孩子们在午餐领桔子时,每个人都想选择大桔子,最后拿到小桔子的同学,会很不情愿,还会产生争执。

二年级的孩子正处在道德发展的前习俗水平,他们经常从行为的结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如何以分桔子为切入点,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谦让和分享,在孩子心中埋下“友善”的种子?马悦把这个想法和“尊重”课题联系起来,将“领桔子”的班会课,带上了《以尊重为价值导向 培养未成年人与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养的研究与实践》中期研讨会的会场。

在《小桔子 大道理》的主题班会课上,马悦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领桔子的办法。在各种建议中,马悦带领学生们逐一分析效率和公平,最后大家投票选出了随便抓的方法,并进行了实践。

“如何领桔子,以小见大,这是个小问题,又是一个真问题,是孩子们关心和在意的问题。把生活中生成的资源变成班会课,让学生们体会到领桔子体现公平、拿桔子学会谦让、品桔子分享快乐,这是很好的探索。”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班主任杂志社社长赵福江点评说。

和分司厅小学、文汇小学一样,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主的全国有66所课题学校从日常生活做起,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尊重”“友善”理念。这得益于《以尊重为价值导向 提升未成年人与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养的研究与实践》的全国性重点课题(以下简称“尊重课题”)。“尊重课题”已经持续研究了25年。

1994年,北京市东城区将“尊重”理念引入教育领域,从“九五”的《“尊重•基础道德”研究与实践》,“十五”的《“着眼人格素质,实施尊重教育”》,“十一五”的《“培养未成年人体现尊重意识的行为习惯的研究”》,“十二五”的《“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以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理念为基础的校园文化的研究”》,到“十三五”的《以尊重为价值导向 提升未成年人与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养的研究与实践》,25年来课题组依然传承尊重课题的研究方式——从实际的问题中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对问题的不断挖掘和反思,对已有的教育桎梏进行剖析。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中重新审视“友善人格素养”的内涵,思考“友善”的时代意义。

“‘尊重’是‘友善’的基础。‘尊重’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它的外延更大,延展到人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的基本原则。友善是在尊重基础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善的人际关系。在教育中我们把它分解为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人际交往中的原则。” 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郭鸿说,在研究过程中,深入学生,尊重学生意见,给学生表达的权力,通过班会、访谈等多种形式真实地了解学生对不友善事件的感受,师生一起探讨友善行为的感悟,通过从小事去体现“友善”,并将“友善”分解为具体的行为表现,以此促进学生友善人格素养的提升。问题意识促进了研究的深入,研究的深入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的氛围里,师生共同促进“友善人格”的发展。

2018年12月25日,北京市文汇中学星光话剧团登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戏剧演出。这部探讨人性的话剧是文汇中学星光戏剧团的原创话剧《手机》。通过戏剧教育,师生通心同情演绎“尊重”。《手机》以当下热议的“校园暴力”为题材,探讨人性与语言暴力。通过同学中间一部高价手机的遗失,来引发学生们的讨论。让戏剧社的21孩子全部上台演出,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感受,并赋予角色;学生不仅收获了话剧表演经历,更了解到人与人之间,应本着宽容与理解的态度去面对彼此,拒绝校园暴力,永怀仁爱之心。

“这样的‘尊重’自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北京市文汇中学校长王文兰说,在北京市文汇中学,通过营造尊重文化、打造尊重课堂、共同寻找适合师生发展的最美“尊重教育”,让尊重教育之花在文汇的校园绽放。文汇中学立足课堂,培养尊重合作的心态并形成能力,为学生发展奠基。将尊重教育融入学科,在国家课程、特色校本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等学科本源中寻找善的种子。围绕尊重教育主题,开展系列德育教育的活动。“实践证明,‘尊重教育’开展以来,构建了良性循环的师生关系,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学校进步发展的同时,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作了实质意义上的奠基,打造了更加和谐的校园。”王文兰说。

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幼儿园坐落在南锣鼓巷,幼儿园借助地域优势,将资源引入幼儿园,和孩子共同创建了具有京味的游戏区,并将友善品质的培养渗透到区域中。以班级的“南锣工艺坊”为例,老师给孩子们制定了“邀请小班弟妹到南锣游戏”的计划,并通过孩子实践,带孩子们讨论语言背后的含义,把“为别人着想,不把自己想法强加给别人”的友善品质,扎根在幼儿的心中。东棉花胡同幼儿园主任于庆军说:“生活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教师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游戏价值的珍视。不断加深了幼儿对友善的理解,不断推动尊重研究向纵深发展。”

“我们更关注在教育活动体验中,着眼于触及、扎根人的心灵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真实的情感参与,防止用统一的、既定的规范约束学生,即强调活动设计要走进学生心灵,才能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教育体验,形成真实的教育效果。” 郭鸿说,“尊重”教育强调要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教育不能灌输,品德的形成更是如此。这种尊重、友善的素养更是需要学生在自我体验的教育过程中、自我提升,潜移默化的形成。

“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在学校里面,课堂是现代学校的重要场所,课堂学习是一个基本的形式。通过具有尊重内涵的学科课程、主题班会以及尊重教育活动,我们一起体验了尊重教育走进实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的教育过程,尊重教育的种子也悄悄地走进了我们的心中,‘润物细无声’地涵养和感染了我们的心灵。”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主任周玉玲说。

尊重学生,从微笑开始

“面带笑容,大方问好”是史家小学在尊重课题引领下一贯保持的优良传统。从校长开始,每天早晨学校都有一位老师在学校门口面带笑容地向师生们大声问好。

作为新入队的青年班主任,以往为了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严,不苟言笑是史家小学班主任高江丽班级管理的一项“法宝”,而今要传承好前辈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向学生面带笑容,大方问好,对高江丽来说,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刚参加尊重课题的时候,高江丽心里一直犯嘀咕:“笑容多了,威严没了,班级还好管理吗?”于是,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用心感受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快乐的问候。高江丽发现,当她把学生们当成亲密友好的伙伴,真诚回应的时候,学生们们更喜欢自己了,对自己的话也更信服了。“这种彼此信任、接纳、友善的师生关系,使我变得越来越快乐,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高江丽说。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五条幼儿园教师欧京红参加“尊重课题”有20多年时间了,20年前第一次来参加尊重课题会的时候,欧京红发现课题组老师们有的来自于中学,有的是小学,只有自己一家幼儿园参加。当时欧京红心里就纳闷:园长是不是带我进错课题组了?幼儿园这么小的孩子,能理解什么是尊重吗?

加入课题组后不久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欧京红20多年后还记忆犹新。当时,欧京红班上的孩子们早饭后陆陆续续去活动区玩去了。她开始收拾碗筷,这时有个小男孩走到她身旁兴高采烈地说:“欧老师,你知道吗?前两天我没来幼儿园,是我和爸爸妈妈出去玩儿了。我们坐火车经过南京的时候,我看到了好多特别旧的城墙……”孩子滔滔不绝的讲述自己的经历,欧京红因为着急去送餐具,就对这个孩子说:“我先去送碗筷,回来再听你讲吧。”说完欧京红就走了。

就在转身的一瞬间,欧京红看到了孩子脸上流露出一丝失落。等欧京红送完餐具回来,找到小男孩想要继续听他说的时候,他摇摇头走开了。

当时欧京红觉得自己没做错呀,说了离开的理由了,很尊重孩子呀。

“现在的我就不会这样做了。我就会用商量的口气告诉孩子:我很想听你讲去南京的故事,但是我现在必须先去送碗筷,要不然食堂的叔叔阿姨就没法继续给大家准备午饭了,一会儿回来听你继续给我讲好吗?经过孩子同意后,我再去送碗筷。”欧京红说,“现在,我经常反思、改进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和孩子们相处的方式。从‘听对方把话说完’这样的小事开始,让我班的孩子们也学会倾听别人的感受,理解对方的行为。”

“教育要真正走入学生心灵并不容易,对学生的尊重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行为举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学生价值的认可——‘眼中有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事教育活动。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强调老师通过换位思考,课题校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形成感悟。而这种‘感同身受’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郭鸿说。

“‘尊重教育’走过了25年的研究实践历程,凝聚了两代人的智慧,沉淀了无数届师生的心血。2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尊重为价值导向,将尊重的理念体现在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之中,将哲学层面的价值导向同具体的行为培养结合起来,同形成相关的保障措施结合起来,从而将抽象的‘尊重’落到育人为本的实处,促进了学生尊重习惯的养成,提升了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了以尊重每一个孩子为理念基础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周玉玲说。

尊重教师,从示范做起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九小德育主任张娜参加“尊重教育”课题组也有十余年的时间了。十余年的尊重之路,让张娜感受最深的是“要尊重成长规律”。

刚开学不久,班主任小刘老师就急急忙忙跑到德育处跟张娜说:“班里有两名同学上课总是违反纪律,教育他们多次也不听,我管不了了。”她的话音刚落,张娜马上问:“对于这两名学生你采取了哪些教育方法?他们在其他课上的表现怎么样?你跟家长沟通过吗?”听了张娜的“三连问”,小刘老师一脸“懵”的表情,一句话也没说出来。看到小刘的样子,张娜马上意识到,对新老师的尊重,正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做,小刘老师才到德育处寻求帮助的。于是,张娜赶紧请小刘老师坐下来,一起分析学生问题、一起走进班级、一起与家长交流。张娜的共情、接纳、理解,让新老师感受到了尊重、友善的力量,班级管理问题也迎刃而解。

“我们都曾经是学生,曾经是年轻教师,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只有将尊重人的成长规律放在首位,才能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化快速成长,走好教育人生的每一步。”张娜说。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感受“尊重教育”,不少学校也专门对老师进行了相关培训。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祖雪媛介绍说,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将友善融入学校育人目标,特别写进学校年度计划中,集团所属的七个校区全面推进。将友善沟通的言行具体化首先落实在教师的行为转变上,提出教师友善的标准:“眼中有光、脸上有笑、口里有赞、赞后有导”。将友善落细、落小。让学生感受友善、学习友善。

为了促进老师主动发现,主动改进,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采取老师组内自主研讨的方式,自行确定办公室友善公约,用以提示彼此的言行。同时学校通过两个方面提供策略方法,帮助老师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一是建立悄悄话信箱,让沟通从心开始。二是培训教师沟通策略,让沟通有法可依。

信箱的建立让老师通过文字听到学生的真话,定期打开并作出回应。有一个孩子给老师写了这样的悄悄话:“老师,最近我的爸爸、妈妈总是吵架,合都合不好,您有什么建议吗?”老师接到悄悄话之后,也悄悄地展开了调研,在家长中展开了一场《今天我们怎样做家长》的讨论,分享优秀的案例,家长在老师搭建的平台上实现着同伴互助,自我完善。

在培训教师沟通策略上,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采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品德评价、陶冶教育、修养指导”八种育德方法来指导老师如何进行友善沟通。先后邀请各级专家走进学校对老师们进行系统的培训。使老师们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北京市第五中学德育主任陈颖从事“尊重教育”研究22年,在她看来:“‘尊重’要从教师自身的示范引领做起,让学生从小在尊重的氛围里成长。我们在‘尊重’课题组的影响下,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少走了许多弯路,但是,‘尊重’不是技巧招数,而是内化在我们意识中的,影响我们行为处事的原则、理念,是一种习惯。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尊重’影响更多的人。”

“‘尊重’是会相互影响的,师生间、同事间的友善相处让我们的工作收获了别样的幸福与快乐!”陈颖说。

尊重教育,让家长参与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让家长这位教育者参与到我们的‘尊重教育’中来,是我们课题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2017年,四川省眉山市眉山映天学校参与了“十三五”尊重教育子课题的研究,校长李雅蕾说,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座谈,了解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开展专题讲座,引导家长形成尊重孩子、尊重老师、尊重规律、尊重成长的家庭教育观。对于特别需要帮扶的家庭,老师们分小组分区域家访,进行指导。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亲子活动、家校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了解学校、支持孩子、认可老师。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越来越多家长认识到“尊重教育”的价值,亲子关系、家校关系亲密和谐,为学生的健康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在北京市宏志中学,课题开展两年来,学校把着力点放在了以“非暴力沟通”为主题的班会课上。青春期的孩子容易逆反,特别是在语言上有时很情绪化,甚至出现直接跟父母正面抵触的现象,让家长很心寒;同时,家长有时面对自己的孩子也存在语言暴力倾向,让孩子心生怨恨。对此,班主任利用“非暴力沟通”这一技术,设计不同环节,让家长和孩子分别体验说话的技巧和感受,从而巧妙地融化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冰墙。

宏志中学初中杨慧老师的《敞开心扉,共同成长——亲子沟通主题班会》,邀请十多位家长代表参与了此次班会。班会结束后,家长们迟迟不肯离开,围住杨慧,希望能够继续交流。于是,家长和专家一起临时开了个现场会,会上家长们畅所欲言,针对家长的个性化问题,专家也给出了指导和建议。讨论持续了近一个小时。这是以往班会课后没有发生过的情况。

“一节小小的班会温暖了家长和孩子的心,让彼此达成了尊重、理解和信任,这一切都得益于‘非暴力沟通’子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及尊重教育所搭建的教育平台。” 北京宏志中学德育副校长赵勇说,教育的关键是沟通,有效的沟通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今,我们的师生不仅心中有“尊重”,言行更体现“尊重”。

坚持尊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尊重教育’课题研究做到了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所行,体现了教育对学生、对家长、对老师的大爱,也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加强理论探索,提升理论价值,在研究的厚度、广度、深度上带领实验学校大胆创新,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用讲故事的方法,讲好东城、北京、全国的尊重教育故事。”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书国说。

“在教育不同程度受到功利化冲击的今天,强调‘尊重’理念,特别是尊重学生,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人永远是目的,这是全部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任何情况下,始终要把人的发展作为目的而非手段。把人作为目的,这是人类尊严的基础。学生永远是教育活动的目的,也是领导教育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学生当成获取政绩和名利的手段。”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陶西平在课题组中期研讨会时发来贺信说。

陶西平建议,深化尊重课题研究应当着重探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的有机统一。坚持尊重理念,必须融入思想里、落到行动上,并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统一起来。内化于心就是要在思想深处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把落实教育方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作为奋斗目标。外化于行就是要把尊重理念贯彻到具体工作实践中、落实在各项教育环节里,做到实实在在地践行。固化于制就是要将尊重理念上升到制度层面,使理念和零散实践相对固化,以进一步发挥推动和保障作用。(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春铭)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xiaoxue/1768.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