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05 10:30:17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陕西省渭南市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邓汉清】
2018年的夏天,笔者一行11人在中部一所农村中学——长江中学进行了为期10天的调查。在调查的日子里,有一类故事引起了我的注意。
在每年中考之前,这个中学的老师会去镇上的初中进行招生宣传,在宣传中,这些故事会被反复提及。
故事的基本形式是这样的:一位在镇上初中学习成绩叱咤风云的学子,到城里的重点中学上学,但其后的高考成绩却不甚理想;与之对比的是,本来初中成绩不如他(她)的同学,在长江中学就读后反而取得了比他(她)好的成绩。
这些故事中的主角每年都会变化,但故事情节总是如此。虽然其中会有学校的主观成分,但据我们的深入调查,情况基本属实。这样的故事年复一年地发生,很难使人相信这是单纯的随机事件。
这些故事阐明了一个经验事实,即农村学生是难以进入城市教育体系的,也就是说城市教育体系对农村学生有着一定的排斥。那么城市教育体系是怎么样排斥农村学生的?其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机制与逻辑呢?这实际上反映了农村学校与农村生源之间内在的亲和性,而这种亲和性又是生源的社会属性的重要具体表现。
农村中学(资料图/视觉中国)
农村学校和农村家庭的亲和性
在调研之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描述:“长江中学是一所校风很好的学校,而它在历史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正是源于它的优良校风”。一位城郊农村的学生告诉我们,她本可以去城里的重点中学读书,但因为台子(即一自然村)上有一位长江中学的老校友告诉她家里人,长江中学的校风很好,加之这位校友个人成功经历(在某知名211大学任教)的示范,她才到了这所农村中学读书。
类似的案例我们接触到许多,在周围的几个乡镇,民众对长江中学的校风评价普遍较高。具体的评价话语各有不同,但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要点:老师认真负责,学生勤奋刻苦,学校严格封闭化管理。
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校风被视为一个潜变量。在一个经过严格信效度检验的校风量表中,校风被视为包含3个二阶因子和若干个一阶因子的变量,其中的3个二阶因子便分别是关于老师、学生和学校整体氛围的。按照这样的逻辑,校风的好与坏是一个量的问题,或者更为严谨科学的说是一个等级的问题。
长江中学在3个维度上都拥有很高的得分,因而它是一所校风很好的学校,因此它取得了不错的高考成绩。这样的逻辑在长江中学这样一个单独的个案的经验中,是完全说得通的。但是将这种解释扩展到该市的其他学校,却显得缺乏解释力。
该市的两所“省重点”高中,在人们的描述中,既没有像长江中学那样认真负责的老师,也没有采用封闭式的管理,身在闹市区校园却近乎开放。那么这两所省重点在上面那个量表的两个维度得分都是很低的,它的校风不能说是好的,可它们却能够教出上清北的高分学生,也能够培养出两院的院士。说这两所学校的校风很差,怕是真的很冤枉。
实际上,校风不仅是量或者等级的问题,更为重要的,它还是个“类型”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的家庭往往希望学校有长江中学这样的校风,强调老师的尽责、学生的刻苦、学校的严格封闭式管理。用8个字来概括,就是“严格管教,勤能补拙”。这实际上与农村的家庭教育模式是息息相关的。
在中西部农村,教育往往并不是家庭的责任,加之务工潮所带来的普遍的隔代教育,教育的责任便全落在了学校身上。在许多中西部农村,如果孩子的学习出现了问题,大家会觉得是老师没有教好,而不是自己没有教好。家庭在教育中的缺位,使得老师一定程度上担当了家长的角色,这必然要求老师要尽心、要负责,不仅要关心学习,还要关心生活。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孩子普遍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十分缺乏,厌学情绪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学校、老师就必须要严格的管理。
另外,教育作为农民重要的向上流动的渠道,许多农民都认为只有上好大学才能出人头地,因此十分强调通过勤奋的学习考出高分。
在城市,情况当然就有了一些变化。城市的家庭教育不像农村一样是缺位的,相反,它有着相当强的“在场”的感觉。
城市的家庭教育使得老师能够专注于“教学”,因而被看重的往往不是老师的“负责”,而更多是老师的教学能力。城市的孩子由于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学校并不需要时时严格管教学生,督促其学习,学校更需要的是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平台。
虽然城市的孩子也需要考出好成绩而获得进入好大学的机会,但因为充足的教育资源和受教育机会,与农村学生相比,这种追求少了些许“唯分数论”的色彩。故而在城市学校中,大家竞争的不仅仅是靠勤奋得来的分数,而是一种“综合素养”,勤奋的因素在其中相对被淡化了。
长江中学的校风在农村家庭看来,或许是十分有吸引力的,但是在城市家庭眼中却不尽然。同样地,城市的家庭或许觉得那两所省重点学校的校风很好,相比之长江中学的校风则不那么好。
校风不应被简单地看作一个变量,它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校风实际上是一种学校教育模式,它与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相互适应。简单来说,校风与家风相互适应,互为补充。因此校风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模式,是一套教育体系。
这种校风与家风的亲和性,实际上就是生源与学校之间亲和性的一个极大的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xiaoxue/12705.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上一篇: 教育机构“跑路”,家长买单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