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27 13:44:57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湖南省冷水江市
看点:中国古代,风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风俗为什么如此重要?关乎国家兴亡的风俗,由谁来树立,谁来实现,谁来维护?今天的中国应该有怎样的风俗,我们每个人能为此做些什么?3月26日,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著名礼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教授在“人文清华云讲坛”讲授“国家元气全在风俗”,他指出读书学礼、学问与德行兼优的官员及基层社会的《乡约》建设,均深刻影响风俗,进而影响国家元气。
说起风俗,一般人想到的不过是过年过节的小吃、庙会上的杂耍之类,但彭林教授指出这是风俗最浅表的表现。
其实在传统文化里,“风俗”是极大的事,是某一地区的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沉淀、累积而成的风气和习俗的总称。古人更关注风俗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东西,风俗的核心是当地文教正邪与盛衰,风俗扎根于社会底层,基础深厚,惯性强大,往往可以左右社会的走向。宋人楼钥说:“国家元气,全在风俗;风俗之本,实系纪纲。”因而风俗问题历来受到重视。
彭林教授指出一地风俗既易受周边风气影响,也和统治者有关。统治者的腐败易败坏风俗。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今河北地区的赵、中山一带,地薄人众,因当年纣王长期在沙丘淫乱,导致风俗败坏,当地男人喜欢“相聚游戏”,以掘冢盗墓为业,女子则以“游媚富贵”为荣。
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认为评价一个君王治理的好坏,看其民风好不好就能知道。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辽阔的国家,要想长治久安,需要实现“道一风同”,把各地优劣有别的风俗统一起来,推行相同的道德标准,比如要讲仁义。
古人认为要做到道一风同,首先需要读书学礼,道理要通过学习才能明白,连孔子都说自己是通过“学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
汉初受秦代败俗影响,杀戮父兄、盗取宗庙祭器等现象层出不穷。为扭转暴秦以来的败俗,汉武帝独尊儒术,提出通过“广教化”的方式,最终达到“美风俗”的治国理念。“广教化”就是把“仁”和“义”作为作人的根本、立国的根本,政府要有是非观,褒奖德行高尚的人,录用贤能之士。
要把好的教化推广开,需要到各村各县深耕。汉宣帝派遣风俗使巡访四方,“览观风俗,察吏治得失”,成为汉代政治的一大创举。受命担任风俗使的,都是学识广博、品德端正的儒者。
彭林教授指出,学问与德行兼优的官员对风俗建设非常重要,这些人有人格魅力,才能把移风易俗的工作做好。
汉代韩延寿治颖是千古流传的佳话。颍川是出名的难治之地。赵广汉做太守时,鼓励民众互相检举揭发,一时之间,局面似乎得以安定。但是,民众彼此结怨,埋下更大隐患。赵广汉的失败在于完全靠刑法治国,这其实有很大问题,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是这种治国方法给不了的。后来韩延寿任颍川太守后,决定“教以礼让”,他从郡中长老中选择口碑很好的二十多位,设下酒宴,诚意款待,询问当地谣俗与民间疾苦,亲自为他们讲解消除怨恨、彼此和睦亲爱的方法,得到了长老们的认同。韩延寿按照古礼的基本精神进行治理,数年之后,颍川大治,风气好到连坏人都不敢进去。
古代中国民间基层的乡约也对风俗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宋陕西蓝田县吕大俊等人,为敦化民俗,订立《吕氏乡约》,规定“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吕氏乡约》是中国民间自发移风易俗的首创,标志着乡村自治在此时正式开始,其后响应者此起彼伏。
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并强调用自己的行为模范来移风易俗。他为官时,认为教育对纠正民风很有帮助,制定了《南赣乡约》,在江西南安、赣州一带推行。他还在衙门口放置了“求通民情”和“愿闻己过”的两个箱子收集民情反馈,并请老百姓监督自己。
彭林教授强调,当代也需要移风易俗。
对普通民众而言,每个人最低限度,是不给社会添乱,最高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君子人。像钟南山、李兰娟这样为了抗疫夜以继日地奋斗,不说假话的人就是高尚的君子人。
对官员而言,要加强素质建设,如果每个官员在道德上都足以成为大家的楷模,那就一定会成功。
社会是在不断地移风易俗中进步的。今天仍有许多地方需要移风易俗。比如年轻人追星,追的是明星背后浮华的生活,“此风不可长”,这会影响年轻一代的成长和社会发展。
最后,彭林教授呼吁,这次疫情中,我们还幸运活着的人,要对得起白衣天使们的奋斗牺牲,象他们那样赋予生命以高尚的价值。他建议大家在家隔离时,不要消极虚度,而是要用前方抗疫人员殊死奋战换来的安定环境,多多读书,深入思考如何建设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风美俗。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liuxueshenghuo/34066.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