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已沦为“985废物”?

时间:2020-08-18 10:11:53 来源:新浪教育_新浪网作者:浙江省兰溪市

导读:本文是由浙江省兰溪市网友投稿,经过倦鸟知还的意思编辑发布关于"“小镇做题家”已沦为“985废物”?"的内容介绍。
“小镇做题家”已沦为“985废物”?

  图片来源:IC photo

  最近,“985废物”和“小镇做题家”这两个说法很火。

  这都起源于豆瓣上一个叫做“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小组。该小组的主要功能是给985、211的“失败学子”来“分享失败故事,讨论如何脱贫”,以达到“自救”的目的。小组至成立三个月以来,目前加入人数已经近10万。

  “小镇做题家”指的是,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他们靠着拼命刷题挤进了一流高校,以为人生从此平步青云,怎料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不仅泯然众人,与来自大都市的精英同学相比,更是有着悬殊的差距,毕业找工作时完全没有优势,心酸地沦为“985废物”。

  无论是“小镇做题家”还是“985废物”,主要代表的是小镇青年的一种自嘲。这样的自嘲是妄自菲薄,还是事出有因?“小镇做题家”又能做些什么?

  1

  “小镇做题家”的现实无奈

  高三学子都听过这样无数老师们反复念叨的一个说法:高三再苦再累也坚持住,只要挺住了,到了大学就自由了。

  “小镇做题家”后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如果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到了“985”也不意味着未来都是坦途了,有的人依然走在狭窄小路上。这是因为上了“985”,比拼的不仅是成绩(每个人成绩都挺好),比拼的更是视野、眼界、外语水平、口才、社交能力等。而“小镇做题家”几乎全方位落后了——他们的主要能力只有做题了。

  这背后有着现实的无奈:不是“做题家”们不够努力,而是“小镇”的四角天空就那么大。阶层对人的影响包括成长环境、物质条件、教育资源、人际圈和关系圈、观念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

  美国学者安妮特·拉鲁在《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一书中阐述了贫困家庭和中产家庭的状况,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贫富家庭的差别,钱不是唯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家庭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哈佛大学的罗伯特·D·帕特南教授在《我们的孩子:危机中的美国梦》一书中,也从家庭、家教、学校、社区四个方面向我们生动阐述了:为何一些贫困子弟无论如何努力,最终常常只能凄凉梦碎。

  置换到中国的现实语境里,一般而言,大都市青年比小镇青年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并没有太多物质忧虑,他们的父母有更多精力亲自抚养教育他们,他们有机会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条件去看更广阔的世界、有底气去接受任何大大小小的失败,他们的观念可能更开放、视野更开阔、胆识上更具魄力、性格上更为果断。他们不仅会做题,他们也拥有更多的资源、人脉、见识等。

  我们并不否认小镇青年里也有开明的老师、开明的父母,但整体上看,小镇的文化氛围与信息流动,和大都市有所差距。这是“小镇做题家”刚进入“985”产生心理落差的主要原因。

  这种客观上的差距,背后指向的其实是舆论中经常提及的城乡之间的二元对立以及资源差距。消弭二者之间的隔阂,无法一蹴而就,需要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久久为功。

“小镇做题家”已沦为“985废物”?

  图片来源:IC photo

  2

  “幸存者偏差”导致的焦虑

  当客观存在的现实难题一时半会没法彻底解决时,有情绪上的不满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小镇做题家”的自嘲。但“985废物”这样的说法,也过于妄自菲薄了。

  “小镇做题家”可能陷入了“幸存者偏差”的逻辑谬论里,他们看到的只是筛选后的结果,而没有看到筛选的过程。更形象的比喻,就是冷笑话说的“没来的人请举手”。“985”里的“小镇做题家”发现,他们身边的同学一个个牛逼得不得了,一毕业年薪几十万,或者拿到世界顶尖高校的全额奖学金,要么就是考公务员进了国家部门。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这样的精英又有多少?

  虽然“小镇做题家”跟学校里其他精英同学相比也许有差距,但跟社会上同龄的大部分青年相比,他们仍旧是“精英”。因为能够考进“211”、“985”高校的人,本来就凤毛麟角。2012年的数据显示,211高校(包括985)的全国平均录取率为4.21%,其中985的全国平均录取率为1.58%。

  “小镇做题家”所拥有的改变命运的选择和机会,高于大部分小镇青年。很多小镇青年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可能一辈子只能从事辛苦的体力劳动,实现阶层流动的机会稀少。当“小镇做题家”眼中只盯着那些成功者的时候,千千万万普通青年都成了“没来的人”,他们没有举手。

  其结果就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写道的:“人类物质方面的实际拥有极大地丰富了,随之而来的竟然是一种挥之不去且愈显强烈的‘一无所有’的感觉,以及对这种感觉的恐惧!同那些在中世纪的欧洲大地上辛勤耕作却对岁尾收成毫无把握的祖先比起来,现在的生活富有且充满机遇的这些欧洲后裔们对身份的焦虑、对所有之物的担忧远甚于他们的祖先。”

  “小镇做题家”对身份的焦虑比其他小镇青年更强烈,也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一无所有”的感觉。因此豆瓣上没有“二流本科废物引进小组”“大专废物引进小组”,反倒是“985”的学生,以“废物”自嘲。

  “小镇做题家”可以偶尔丧,但不必真的气馁。高考那么辛苦的“做题”都熬得过来,人生的其他“做题”也同样可以一个个去挑战。外语差,可以学习;眼界狭窄,可以努力拓宽;社交能力较弱,可以试着走出舒适区去与人结识……

  虽然客观的现实问题,导致“小镇做题家”在起点上要更费力,但人生是一场漫长的竞赛,把“做题”的专注、努力、细心一以贯之,或许在人生的中途就弯道超车了。

  文 | 从易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南周知道”(ID:nz_zhidao),原文首发于2020年8月12日,标题为《“小镇做题家”是“985废物”?太妄自菲薄了》,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原标题:《“小镇做题家”已沦为“985废物”?》

  责任编辑:杨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liuxue/46377.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