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报班就像往功德箱里放钱,主要为了许愿!”

时间:2020-08-12 09:28:21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山东省日照市

导读:本文是由山东省日照市网友投稿,经过蒙昧的读音编辑发布关于"“给孩子报班就像往功德箱里放钱,主要为了许愿!”"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给孩子报班就像往功德箱里放钱,主要为了许愿!”

作者:巢小庞;本文来源:公众号“家长会了么”(ID:jiazhanghuileme)

上周刷微博时,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段子——

“给孩子报班就像往功德箱里放钱,主要为了许愿!”

这段平实记录的文字可谓一声惊雷,瞬间引起广大网友争相讨论

其中一条热门评论更是扎心:“做了家长才知道,逼孩子真的比逼自己容易。什么省吃俭用,什么天天送孩子去辅导班,你让家长坐下来读两页书试试。”

“给孩子报班就像往功德箱里放钱,主要为了许愿!”

当然,也有部分评论满溢着让人匪夷所思的愤慨,指责的成分多过于对事件本身的讨论。

“给孩子报班就像往功德箱里放钱,主要为了许愿!”

本是一件让人开怀一笑的趣事,无意上升高度至“父母皆祸害”的抱怨或是“何不食肉糜”的不解。但父母送孩子上辅导班这一行为的背后,说毫无逼迫,这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孩子,要从娃娃“逼起”

对于这一届中年父母而言,“车厘子自由”、“口红自由”什么的早就算不上是豪横人生,只有实现“报班自由”,才是这届中年人的顶级炫富。

各种兴趣班产业的兴起,都离不开父母们对于“报班”这件事的执念。

中年老母聚在一起,绝不会屑于分享这一季的流行发型,或是李佳琦安利的口红色号。她们聚在一起的主要议题,就是晒晒这个月给娃报的兴趣班,顺便刺探一下军情,掂量着下个月要给娃再学学哪个特长。

中年老父攒的酒局,吐槽的主题已然由“如何让老婆少管我一点”转变为“如何让老婆给孩子少报几个兴趣班”。

“给孩子报班就像往功德箱里放钱,主要为了许愿!”

而孩子们课余时间的话题,也从“我妈昨天又打我了”逐渐过渡到“我妈昨天又带我去xx试听了一节课。”

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孩子的兴趣班已然成为了“工资流水担当”,夫妻之间的“话题担当”,以及亲子之间的“陪伴担当”——

“妈妈周末两天什么都不做,专心陪你去上兴趣班哈。”

听说郎朗小时候就是被父亲逼着学的钢琴,于是很多家长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勒紧裤腰砸了一架钢琴,开始了漫长的鸡娃学琴之路。

“给孩子报班就像往功德箱里放钱,主要为了许愿!”

听说英语未来依旧是尖端行业的敲门砖,于是父母又找回了鸡娃学英语的热忱,线上线下课程全面突击,誓死不错过英语班销售专家口中的“语言黄金期”。

听说体育要纳入中高考的必考项目,体育启蒙班、特长班甚至是备考突击班以雨后春笋的态势迅猛增长的同时,父母陪打球、陪跑步、陪游泳都只能算是低段位,拉着刚刚学会走路的一岁婴儿暴走一万步,可能才算是“体育要从娃娃抓起”。

“给孩子报班就像往功德箱里放钱,主要为了许愿!”

不仅如此,兴趣班的低龄化也将那条隐形的“起跑线”提前到了学步前。于是,“逼孩子要从娃娃逼起”已然成为了这条产业链的潜规则。

上周带着不到三岁的儿子去游乐场玩,忽然围过来几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又是给儿子送小礼物,又是向我问询孩子的情况,一会儿邀请我试听英语课,一会儿向我介绍声乐课。

见我没什么反应,又拿出他们的体操早教班的宣传单给我看。我看着图片里蹒跚学步的孩子被老师扶着又翻跟头又踢腿,转头瞅了瞅旁边玩沙子玩到满头满脸的儿子,就跟姑娘们说:“先让他玩够了再说吧!”

我知道,这种拒绝的说辞在推销课程的小姑娘们看来,潜台词就是:“不好意思,我没钱。”也许人家转头就翻着白眼嘲笑我不给孩子做规划,不肯付出时间和钱。

“给孩子报班就像往功德箱里放钱,主要为了许愿!”

可是, 假如我专心致志地陪他玩一个小时沙子的价值,都比不过把他送进翻跟头的早教班,而自己坐在外面刷一个小时手机,那么我的钱到底是在给谁做嫁衣?

鸡娃家长的迷惑行为大赏

诚然,给孩子报班,永远都不该被人诟病。陪娃上兴趣班的时间和金钱,都是父母用自己的全部力量所创造的价值,如果花钱都有错,费时间还被骂,那也确实不够宽容。

但是,“鸡娃”这件“政治正确”的事情,之所以被许多人吐槽和反对,左不过是因为 父母在鸡娃时与初心相悖的迷惑行为

迷惑行为1:

娃在教室学着ABC,你在门口刷着666

“给孩子报班就像往功德箱里放钱,主要为了许愿!”

我家附近有一家英语补习机构,大厅里摆满了座椅,供父母们在外面等候休息。

有一次我想进去咨询,刚好赶上孩子们在上课。教室里传来郎朗的读书声,是一首优美的英文诗。

这时,耳边传来一阵刺耳的笑声,听起来像极了某音的搞笑段子。两个家长笑嘻嘻地抱着手机,每隔十几秒就要凑在一起分享他们的新发现。

放眼望去,伴着教室里孩子们优美的读书声,等孩子的家长无一例外地低头刷着手机,这幅画面让人尴尬无语。

下课了,孩子们从教室里蜂拥而出,大人脸上个个写着“如释重负”。孩子的释放是“终于又上完了一节课”,家长的负担是“又上完了XX钱的一节课”。

寒暄之间,几乎没有听到关于那首英文诗的沟通,只有“认真听课了吗”、“举手回答问题了吗”的无内容询问和孩子敷衍的回答。

迷惑行为2:

我花钱了=你学会了

想必对于鸡娃大军来说,这个“不可说”的等式,早已在父母掏腰包买课的那一刻,就深深地种在了心里——越贵的课,效果一定越好。

有个特别生动形象的比喻如下:

“给孩子报班就像往功德箱里放钱,主要为了许愿!”

动辄几百块钱的一节课,早已成为鸡娃战场上的标配武器,是家长们的定心丸,认为只要把钱花到位了,就能请到最优秀的老师,把孩子送进最专业的课堂,学到最优质的课程,成为最牛的娃。

但事实上,这份期待与现实条件往往成反比,这枚武器常常在孩子学习效果不理想时,枪口翻转正对自己——花的钱越多,对孩子的失望值将会越高,就像是投资了一支烂股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血汗钱打水漂。

这之后,将会是无休止的苛责:

“你知不知道你这节课值多少钱?”

“你在课堂上走神,就跟我丢了XX块钱一样!”

“我给你花了这么多钱还学不好?真没用!”

于是,给娃花钱报班,忽然成为了一种必须要看到收益和回报的“风险投资”。但是,买股票赔了,只能埋怨自己没眼光。若是娃买课赔了,就成了娃的原罪。

迷惑行为3:

我的精力只能用来逼你,没时间逼我自己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段子:“为什么总是听见小孩子挑食,却没听过大人挑食?因为大人只做(买)自己爱吃的东西。”

细品之下,谁说不是呢?

我们给孩子做饭时,常常要考虑膳食均衡,维生素肉蛋奶必须安排全,就像给孩子制定的发展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可是,不是所有营养都对孩子的胃口,不是所有能力都能被孩子掌握。

大人们解释起自己的短板时,总有千万种理由。但面对孩子时,就非要把他们定制成不能挑食、不能拒绝的小超人。

“给孩子报班就像往功德箱里放钱,主要为了许愿!”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外校听课学习,一上午连听四节课,还要做听课笔记,课后整理反思。到第三节课时,我就觉得坐不住了,浑身难受,注意力无法集中。

想到孩子们每天都是这样过来的,日复一日,忽然就理解了他们课堂上的走神和小动作。

总是听见家长说孩子:“认真听课有什么难的?”却从没听到过:“你坚持了这一天,真了不起!”

我一直疑惑的是,那些课外班为什么不设置成亲子课?不必设置互动环节,仅仅是把陪孩子上课的地点搬在孩子的旁边,陪他一起读一块儿写。我相信,家长们或许能更加坦然地接受课时费打了水漂的现实。

“给孩子报班就像往功德箱里放钱,主要为了许愿!”

就像成年人在驾校学车,那些频频熄火,倒库失败的经历,不也是一节又一节打了水漂的私教课吗?

最低成本的鸡娃,永远都是先逼自己

我们班一个10岁的学生曾经写过一篇童话故事,叫《颠倒城》,我节选出其中最精华的片段分享给大家——

饭店里,味道最淡的饭菜最受欢迎的;马路上,开得最慢的汽车会受到最多的赞扬;商店里,最朴素的衣服会售出最贵的价格;学校里,学习最差的孩子会获得最高的奖赏。

这个城市里,孩子可以随意要求父母,处处挑毛病,让父母去报烹饪班、洗衣班、“温柔说话班”、“宽容育儿班”……这里的父母无条件听从孩子的,只要有反抗,孩子就会威胁他们说:“我不要你们做爸爸妈妈了”。

孩子还会拿他们和别人的父母比——“XX妈妈比你做饭好吃”、“XX爸爸比你赚钱多”……

在这个城市里的一切,都与我们现实世界相反。孩子的文字背后所影射的现实社会,让人窒息。

我从不反对父母鸡娃,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如果有条件给孩子创造出一条跑道,为什么不替孩子搏一把弯道超车呢?

但是,倘若你以为鸡娃的成本只是砸钱,或者牺牲自由的陪伴,那就大错特错了。

“给孩子报班就像往功德箱里放钱,主要为了许愿!”

《三十而已》中的富婆王太太,为了能和孩子制造共同话题,可以一掷千金地为攻读天文学的儿子买下一颗小行星,却依然被孩子嫌弃没文化, 不过是因为孩子在长大,父母却早已放弃自我成长

为儿子未来铺路的顾佳,虽然使尽手段讨好阔太圈,举债买房把孩子送进优质幼儿园,却也能用一口流利的英文搞定家长面试,囿于家庭琐事多年也没有让她放弃成长,不曾与社会脱节。

“给孩子报班就像往功德箱里放钱,主要为了许愿!”

二者最本质的不同,在于肯不肯逼自己一把,陪娃一起成长。

鸡娃虽然不必问娃的意见,但最起码问问自己的初心,以及能不能赶上鸡娃的节奏。

对于奔跑中的孩子来说,最大的力量,不是来源于你如何在场外扯破喉咙地加油助威,而是你是不是愿意换上跑鞋,陪他一起受苦流汗。

“给孩子报班就像往功德箱里放钱,主要为了许愿!”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纵容”孩子去浪费时间

陶行知: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被老师称作没天赋的孩子,一年后却逆袭成学霸,这位妈妈做了什么?

来源丨本文转载自家长会了么(ID:jiazhanghuileme),这是一个家长、准家长和以后想当家长的人,都值得关注的公众号。专注于分享儿童教育心得、科学育儿理念、儿童心理研究;探讨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社会百态。

作者简介丨巢小庞,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学。一手育人,一手育儿的小学教师;一边奔跑,一边成长的老少(母)女(亲)。

编辑丨Lily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liuxue/45894.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