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02 10:03:14 来源:教育频道_新华网-滚动新闻作者:河北省鹿泉市
近日,教育部印发的不准高校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通知引发社会热议。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大学是无数莘莘学子踏入社会的重要前站。毕业之际,无论就业、升学深造,还是创业、待业等,都应该是学生自主决定的发展路径,毕业生多元化的人生选择也是促进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然而近年来,一些高等院校为了获得亮眼的毕业数据,却通过扣发毕业证、强制安排工作等方式要求毕业生必须签订就业协议(又称“三方协议”)或劳动合同,给不少毕业生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毫无疑问,这种为了工作任务的完成而无视学生的人生选择的做法,反映了学校功利化、短视化的问题,也脱离了教育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
严格来说,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分属于民事法律与劳动法律的适用范畴。就业协议是一份民事约定,可以理解为毕业生与企业双方之间签订劳动合同的前置程序,签订就业协议后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之间的互相约束以及学生档案、户口等个人资料流转、办理的程序畅通。
无论订立民事约定或签订劳动合同,双方或三方基于自由意志下的自愿行为是最基本的成约前提与合法性保证。对于任何违反个人意志的签约行为,都无法作出合法性认定,高等院校的强迫或变相强迫的签约要求,无疑会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法律隐患,同时也会因学生非自愿情况下的签约而导致大量合同违约情形发生,给学校的就业声誉带来不良社会影响。
对毕业生个人而言,在学校的“威严”压迫下签订了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后,普遍存在因其个人想法的改变,在尚未入职前或较短时间工作后就立刻离职的情况。在就业协议的约束下,可能导致学生个人承担较高违约金的责任,对于北京、上海等落户门槛较高的一线城市毕业生而言,就业协议的随意签订也可能会导致其丧失最直接获得落户资格的机会。对于刚刚参加工作就离职的毕业生,也会对个人再就业的背景调查、诚信考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高校强迫毕业生签约工作的现象,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涉及多主体、多因素的管理问题,还需从以下三点为着力点加以解决。
其一,坚持“依法治校”的原则。学校要坚持合法底线,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毕业前夕,学校应当与毕业生积极沟通毕业选择,不做超限度压迫性、倾向性引导,不设置毕业障碍,不触碰法律底线。此外,可以通过开办讲座、播放宣传片、一对一辅导等方式,开展针对毕业选择的多维毕业宣导,分析不同选择的未来发展前景,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作出适合自己的毕业选择。
其二,改变高校“唯就业率论”的考核方式与社会评价认知。未来,应通过考察高校具体的就业质量、学生个人选择的实现程度等多维指标实现考核管理,减少纸面就业率与学校经费、调整学校专业增减等问题的挂钩程度。
其三,教育管理部门要落实对毕业数据真实性的实质检查,对明显不合理的就业数据采用点对点问询方式明确检查结果。此外,公众监督也是重要管控路径,可以通过开展政策宣传,积极引导知情民众提供事实证据,让高校不敢造假。
总之,唯有通过行政与民众的双重作用力,才能保证高校提供的都是“拧干了水”的真实就业数据。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liuxue/41833.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下一篇: 高考我们准备好了!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