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8 10:08:39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云南省楚雄市
曾几何时,你是否觉得,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做了很多事情了,却还是没有什么收获?
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盲目做事,缺乏清晰正确的思维来引导,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很多时候,能不能成功,并不取决于你的努力值,而是取决于你的思维模型。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学习乾坤大挪移武功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乾坤大挪移是一种顶级的武功,也是明教镇教之宝。
此武功共有7层境界,难练程度也是出了名。
乾坤大挪移的武功秘籍中提到:若要练习本功第一层,悟性高者需七年,悟性低者需十四年。
然而,张无忌在学习第一层武功的时候,只用了片刻功夫。而练就其余五层时,也只不过用了几个时辰。
为什么有人练得走火入魔也只能练到第四层,而张无忌轻轻松松就练到第五层呢?
因为张无忌在学习此武功之前,早已学会了九阳神功。
九阳神功是一种很强的内功心法,也是学习天下一切武功的“底层操作系统”。
练功夫如此,学习也是如此。
想要获得既稳定又高效的自我成长,不仅要学习各种知识和方法论,更要学习思考的方法,也就是内功修为。
思维模型,就是这种内功修为。
查理·芒格说过:“思维模型是你大脑中做决策的工具箱。你的工具箱越多,你就越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6种顶级的思维模型,学会一个,受用一身。
01
WOOP思考法
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厄廷根做过一个实验。
首先,她让168名女大学生幻想一下,当前她们最想实现的愿望,然后让她们评估自己实现愿望的可能性,接着写出4个有关实现愿望的乐观积极的词以及4个负面消极的词。
这些大学生被分成四组:
心理比对组:先幻想2个乐观的词汇,然后再幻想2个消极的阻碍实现的词汇;
乐观幻想组:只幻想4个乐观的词汇;
消极现实组:只幻想4个消极的词汇;
逆序比对组:先幻想2个负面消极的词,再幻想2个乐观的词汇。
测试完成之后,让这些学生思考一下实现愿望的担忧,并估算自己实现目标的积极程度,两周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反馈他们实现目标所付出行动的执行力。
结果显示,心理比对组的学生采取行动的时间远远比其他三个小组的行动时间要早,而越乐观的行动力就越低。
我们都知道,消极的心理预期,往往会形成自证预言,出现“果不其然”的消极后果。
而单纯的乐观,对于成功也是一种阻碍。
加布里埃尔·厄廷根统计了每个总统就职演说,时间跨度从1993年到2009年,共76年。
数据显示,总统就职演说中对未来的期望越是乐观,其后期任职的国内GDP就越低,失业率就越高。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让人行动起来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心怀梦想,然后立刻将阻碍梦想实现的现实放在他们面前。
为此,加布里埃尔•厄廷根提出了一个WOOP思考法。
Wish(愿望):什么是我们内心的渴望?什么是我们最想完成的目标?
Outcome(结果):愿望达成后结果是什么?产生哪些直观明显变化?
Obstacle(障碍):影响愿望达成,有哪些重要的、可能发生的障碍?
Plan:(计划):怎样模拟最好和最坏情况,为可能出现的障碍做计划?
我们在立flag的时候,如果按照WOOP模型来思考,不仅能把目标定得更加切合实际,实现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02
10/10/10法则
有这样一个故事:
安妮和卡尔交往了九个月,想和卡尔结婚,但是卡尔的态度不是很明朗。
周末,安妮和卡尔要一起去度假,安妮觉得这是一个摊牌的好机会,但是又担心卡尔会拒绝,于是找希思兄弟帮忙。
希思兄弟让安妮考虑一个问题:如果跟卡尔表白,自己10分钟,10个月和10年之后,会怎么看待这次决定。
安妮说:
“10分钟之后,我会很紧张,但是我也会为自己的勇气感到自豪。
10个月之后,即使我被拒绝了,大概也不会后悔了。
10年之后,这次表白可能根本就不是个事儿,或许那时候我跟卡尔生活在一起,或许我跟别人生活在一起。”
这么一想,安妮终于下了决心,要向卡尔摊牌表白。
这就是著名的10/10/10法则,由曾任《哈佛商业评论》总编辑的苏茜·韦尔奇提出,指的是,在决策时自我提问以下3个问题:
10分钟后,怎么看这个决定?
10个月后,怎么看这个决定?
10年后,怎么看这个决定?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有效地做出更优质的决策,并且减少后悔和遗憾的概率。
这就是直觉决策和本能决策的区别。
直觉未经训练,往往会带有各种偏见;经过决策训练后的直觉,才更有条件辅助我们做出优质决策。
03
约束满足
每个上班族似乎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中午点餐时,翻来覆去地刷着手机,这内心万分纠结,究竟是吃这个呢,还是吃那个呢?
由于钱袋和胃袋的容量都有限,我们不能总是任性地选择“我全都要!”最终还是要放弃许多看起来很好吃的选项,依依不舍地选中自己心仪的菜品。
但有些人每次都能在第一时间选中自己想吃的食物。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脑中安装了一个能够帮助做选择的思维工具——约束满足。
约束满足的意思是,当我们确定某个规划路径、某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某种行动策略、某种选择和决策时,需要先确定约束条件,然后再在这些约束条件之下进行思考,看有什么方案能满足这些约束条件。
如果你在求职,就会考虑薪水多少、企业文化如何、公司离家的远近等约束条件。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员工,接到领导要求你写一份项目策划方案的任务,那么你第一时间应该问的就是:我们有多少预算投入到这个项目中?
如果你是一个学生,要准备应对考试的计划,那就得先知道约束条件,即你能往应考计划中投入的资源上限。
打个比方,如果一周后就要考试,那么你能投入的时间上限就是一周。还要排除掉这一周中需要分配给其他活动的时间,因为不可能不眠不休地准备考试。
并且,如果一周后有两门考试,也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一门考试中。
许多年轻人常常喊着自己很迷茫,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
其实,大多数人不过是没有找到自己未来事业的约束条件。
也就是说,他们的可选项目太多了。
然而,选择太多,实际上会让我们无从选择。
刻意给自己施加约束条件,或者让别人给自己施加约束条件,再去寻找能满足约束条件的方案,会比在完全自由的情况下更容易解决问题。
04
麦穗理论
2500前,三个学生问了苏格拉底一个问题:我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侣呢?
苏格拉底带着学生们,来到一片麦田前,说:“你们走进麦田,一直往前不要回头,途中摘下一支,只能摘一支,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学生走进麦田。他很快就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于是就很高兴地摘下了这支麦穗。
可是,他继续往前走时,发现有很多麦穗,比他摘的那支要大得多。他很后悔下手早了,只好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学生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不知不觉,他就走到了终点,却一支麦穗都没摘。
他也很后悔,没有把握住机会,总觉得有更大的在后面,最后错过了全世界。
第三个学生吸取了前两者的教训。他把麦田分为三段,走过第一段麦田时,只观察不下手,在心中把麦穗分为大、中、小三类。
走过第二段时,他还是只观察不下手,验证第一段的判断是否正确;走到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三分之一时,他摘下了遇到的第一支,属于大类中的麦穗。
这可能不是最大一支,但他心满意足地走完了全程。
麦穗理论,就源自这个故事,它的意思是:采用先观察、再定标、后选择的方式,遵循“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原则的满意决策。
故事中的第三位学生,采用的就是这种满意决策方式:
第一,观察,并定下最基本的满意标准——“大类”麦穗;
第二,验证,考察现有的可选方案;
第三,行动,如果有可选方案满足最基本的满意标准,就不再寻找更优方案。
麦穗理论告诉我们:无论是选择爱情,事业,婚姻,朋友,最优决策只可能在理论上存在。不要追求“最优决策”,而要追求“满意决策”。
05
归谬法
俄国文学批评家赫尔岑,有一次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
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
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赫尔岑所用的反驳方法,就是归谬法。
归谬法,是一种论证方法,采用的是这样的论证流程:
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
生活中,遇到不讲理的人,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予以驳斥。
当然,归谬法也是一种曲线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有些问题,直接处理或者反驳很困难,就要换一种视角,以退为进、逆向思考或者反面论证,曲线求解。
比如,小学生A打了B一拳,把B打哭了。
B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要求惩罚A。
A为自己辩解说:“是C让我打的,我是被迫去打A的。老师你不应该惩罚我,应该惩罚C。”
老师便说:“难道C让你跳楼,你也跳吗?”
老师用归谬法的论证方式,通过模仿对象的论证形式,顺着A的思路来说,以A的逻辑引出荒谬,一下子就推翻了A的论证。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解决问题时不要钻牛角尖,一条路走到黑,而是尽可能切换视角,通过头脑风暴、互助思考等,激发创意力。
06
课题分离
《当你又忙又美,何惧患得患失》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故事:
一位姑娘大学毕业后,男友就带她回老家见父母。
由于她太在乎男友家人的情绪了,所以去之前就打听好男友家人的喜好,还自己攒钱买燕窝当见面礼,见了面也患得患失地察言观色。
事后,她总问男友,吃饭时自己坐的位子是不是合适,说的话是不是得体,送的礼物家人是不是喜欢……
有一次,她无意间听到男友妈妈打电话说,儿子女友带着燕窝来家里,才毕业就这么浪费。
这一下,她更紧张了。为了给自己的形象赢一点分,她更加努力地表现自己。
但这个过程中,她整个人也更加拧巴和紧绷,状态差到了尘埃里。
姑娘要如何走出这个死循环呢?
就是懂得一个道理:把自己的事做好,别人怎么说,那是别人的事。
这也是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概念——课题分离,指的是:区别课题的归属,让责任人承担各自的课题。
其中,课题指的是,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课题分离的意思:区分清楚事情、问题的归属,是谁的问题、事情,就由谁承担。
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少问题,尤其是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根源在于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
比如说,不少人很难开口求助,是因为担心对方拒绝,就不敢开口。最后,延误了问题的解决,导致更大的损失。
根据阿德勒课题分离理论,表达不表达求助是这个人的课题,别人帮不帮忙是别人的课题。
因此,别人是提供还是拒绝帮助,是对方的课题。我们可以预测别人大致的反应,但这种预测不是决定我们是否求助的关键。
是否求助是我们自己的课题,只要我们求助的需求是真实的、正当的、合理的,我们就可以去求助。
因此,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不妨用课题分离法来思考,分清楚什么是我们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
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指出:
新经济是呈倍数增长的……新时代是一个会因思考力的差异而造成巨大差距的时代。换句话说,新时代是个“思考力差距化”的时代。
比别人多花两倍时间思考的人,可以拥有十倍于别人的收入。
比别人多花三倍时间思考的人,就可能比别人多赚钱百倍的利润。
希望今天介绍的6种思维模型,可以对你有所启发,从而成为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来源:精读君(搜狐号)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liuxue/30782.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