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减负三十条 孩子们真的变轻松了吗

时间:2019-01-24 09:00:00 来源:高端教育网作者:zqq

导读:本文是由zqq网友投稿,经过编辑发布关于"教育部减负三十条 孩子们真的变轻松了吗"的内容介绍。

近年来学生们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今年教育部终于出台了“史上最严减负令”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无数家长和学生好像看到了希望,减负措施的出台,孩子们真的变轻松了吗?孩子们的春天终于来了吗?小编梳理出来以下几条,并对孩子们能否真正享受到“减负”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部减负三十条 孩子们真的变轻松了吗

严格依照课标教学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规定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得随意提高教学难度和加快教学进度,杜绝“非零起点”教学。

“减负”预测:

开足开齐规定课程,在高一年级还能勉强保证,但目前大多数省份高二文理分科之后,“另一半”副科能否开足就很难说了。至于体音美课程开不开,到了高三年级完全看主科老师和班主任心情。至少在体育成绩没有像中考一样进入高考总分之前,这点落实率恐怕不会高。

加快教学进度,这在高中是基本常态。高二下学期3月份之前讲完所有新课似乎是很多地方的普遍做法。不加快进度,怎么有时间在高三一年拼命刷题、搞多轮复习?目前的高考形式和应考方式不改变,这点落实率在高中可能会较低。

教育部减负三十条 孩子们真的变轻松了吗

严控书面作业总量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减负”预测:

假设同学们每周可以从周六下午休息到周日下午,那么在这一周难得一天的休息时间里,作业时间多少算是合理呢?先请同学们投个票吧~

同学们的作业时间会不会减少?可能性估计不大。

采取等级评价方式

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考试内容,命题要符合素质教育导向,不出偏怪考题。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

“减负”预测:

自2017年高考大纲进行重大修订以来,近3年的考纲基本保持稳定,仍是基于2003年版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个别科目除外);而且近2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素材在实践性、综合性方面的确有所突破。随着新高考的推开,高考内容改革势必先行,偏题怪题不会有,素质教育导向尤其是德育导向会更加突出,靠简单刷题提分恐怕难上加难。这点落实率应会很高。

新高考的学考科目成绩,今后将以等级成绩呈现。但高中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客观需要,今后可能会严格执行只向考生本人公布高考成绩的政策,但也会以成绩综合报告的形式让家长、学校看到。这点的落实率也会较高。

克服片面评价倾向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严禁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将升学情况与考核、绩效和奖励挂钩。

“减负”预测:

高中校长的政绩如何评价?高中老师的工作业绩如何考核?高考奖还发不发?高三班主任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家长对升学率“用脚投票”如何破解?.......上述疑问如果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案,单纯“严禁”将升学情况与考核、绩效和奖励挂钩,落实率恐怕难以乐观。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严禁各类新闻媒体炒作考试成绩排名和升学率,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中高考状元;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科学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和社会转变观念,努力破除“抢跑文化”“超前教育”“剧场效应”等功利现象,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减负”预测:

新闻媒体好管,家长心魔难除。“别人家的孩子”用禁令是藏不住的。家长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凡,但能给毕业生体面待遇、良好薪酬的用人单位不接受!家长能让自己变得佛系,但北上广深的房价不会变得佛系。

所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新闻媒体不炒作,落实率90%;要让家长不功利,落实率...%。

深化考试招生改革

强化高考育人导向,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和高考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促进教、学、考相一致。创新试题形式,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加强情境设计,杜绝偏题怪题,注重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克服命题结构固化和学生机械刷题的倾向,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执行结果预测:

对教育部考试中心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坚持科学命题导向的决心和能力,大家都深信不疑!这点落实率100%。具体解读请关注明天学习哥的重磅文章《教育部考试中心“掌门人”: 高考评价不能”唯分数“》


减负,还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

教育部减负三十条 孩子们真的变轻松了吗

减负这件事,其实已经喊了三十多年。据统计,自1985年以来,教育主管部门下达过至少50次“减负令”。如此重锤之下,却出现了一个尴尬局面:尽管年年都喊“史上最严减负令”,但并没有戳到问题的实处。

前段时间,杭州上城区教育局局长深夜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一段关于“减负”的话,刷爆朋友圈!原话是这样的:

今天来考虑减负,关键在于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薪酬体系。

因为价值观,我们无法认同下一代成为普通的幸福人,必须活得比我好!因为薪酬分配体系,我们无法接受下一代赚得比我少,必须向钱看,向厚赚!

功利主义背景下,我们无法来谈减负。

人们面对的人生跑道,不是一条平坦大道,却是不断出现的阶梯跑道。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出现的是楼层式的道路;

杭二中是17层、学军是16层、杭高是15层……

到了17层居然出现LOFT,还分普通班、实验班、精英班;

精英班还有小阁楼(个别学生已被清华北大预录取)。

这种被认为的楼层恰是不能逾越的人生境界!

于是乎,大家为了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人中人也难以接受,谁不抢跑谁吃亏的暂时效应、临时局面成为不可以输在起跑线上的理由如此充分!我们每一个人深陷其中,谁有胆识谁有气度让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能让自己的孩子进城,只要不被赶出去,就已经很幸福了,因此他们不显得太焦虑;

富人们大不了不同你们一般见识,不玩了,出国留学,也没那么难过,读不了国内一流大学,咱们去世界一流大学;

只有中产阶层最苦恼最焦虑,好不容易脱离苦海,很不容易脱离贫穷,绝不能让后代往后退,只能向前进,容不得半点偏差,当年自己的拼搏,也让自己家的孩子进入沙场,拼命向前,绝不后退!

如果这段话出自哪位教育圈自媒体人士,或者家长或老师,并不奇怪。但是,由一位基层教育局长说出来,可以说是非常耿直了!

不论你是否承认,这个世界都是丛林法则的,这个社会是优胜劣汰的,适者生存,喝再多的心灵鸡汤,读再多的小清新文章,都无法改变这一现实。

那么,在这样一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个个体,你不锻造锤炼你的硬实力,你在应该努力学习的年龄段,不全力积蓄将来参与社会竞争的资本,你的未来如何?可以想象得到。

我们必须明白,这个社会是分层的,是有阶层的。

虽然说,只要是自食其力,每一个劳动者都很光荣,都值得尊重;但现实是,身处社会的不同阶层,生活品质一定是不一样的,别人对你的认可和尊重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要到更好的阶层,就必须有更强的实力。而这个现实,是“减负令”解决不了的。


学校:不是不想减,而是不敢减


“学生减负到底应该减什么?”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医科大学校长何延政认为,“减负”减掉的应该是过于繁重的课外负担,而不是减少对学习的投入、对能力的培养,更不是简单粗暴地减少在校学习时间、降低学业水平要求。

教育部减负三十条 孩子们真的变轻松了吗

具体到高中生,他们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必须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教育路径。

而基础教育是一个金字塔形状:小学基础要宽,小学不能完全抓文化成绩,可以让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他涉猎广泛,让他找到兴趣点;到了初中收窄一点,到了高中,这三年就完全把爱好放一边吧,全力以赴抓高考;等到了大学,他有足够的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前提是先考上大学。

在微博上,有一个网友这样评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现在搞那些素质评分,只会让普通人家的孩子越来越吃亏。如果教育也走精英化,那社会的阶层就要彻底失去流动性了。自古学生苦,不努力拼搏凭什么就有收获?用分数说话,个人认为还是当今最公平的选择人才方式。

素质教育专家们有这样一个理念: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这句话听上去很美,但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跑步可以有跑得最快,举重可以有举得最重,这些都可以量化,但“最好”不能对比,无法量化,人生不可逆,每一段有每一段的风景,每种活法有每种活法的味道。所以,所谓最好的人生,就是一个伪概念,忽悠小清新而已。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接受教育?答案是五个字:更好的人生。最好不好界定,但是,更好,可以合理判断。

譬如,一个农民家孩子,他从县里某个高中考上医科大学,读硕读博,毕业后在北京、上海,哪怕回县里当个医生,他的生活品质,肯定比在老家种地或者外出打工要好。

当然,如果你说他打工可能有机会创业,成为亿万富翁,你这么说,我不想去反驳,用小概率事件来代替普遍性,没有意义。

这里不是说种地或打工就不好,但是,我们不要糊弄自己,这个社会是分层的,每个阶层的生活品质是不一样的。

教育的功能,就是成就孩子更好的人生,培养更有力量的下一代。

中国现在进入到一个稳定发展期,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在减弱,意味着各种上升通道会渐次关闭,阶层一旦彻底固化,社会就会变得绝望和颓废,好在中国有高考,硬碰硬靠分数说话。

我们的学校如果不下大力气抓教学质量,这些孩子就可能被耽误掉。趁着还年轻,埋头苦学吧,用勤奋努力来弥补在教育资源上的先天不足,弥补家境条件所伴生的各种劣势。


减负,真的有益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吗?


其实,家长们也心疼孩子,但他们更担忧的是,减负,也许并非真的有益于孩子的未来发展。

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减负教训,非常值得借鉴。当时经济飞速发展的日本社会,要求给学生减负的呼声同样强烈,教育部门当然从善如流。

怎么减负? 和某些专家说的一样,少学东西,少上学,少考试。

“宽松教育”方针下的30年间,日本中央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大体包括:降低教学大纲的标准(缩减课本)、减少规定学时和 公立学校去重点化。例如将小学至高中的总课时从5821课时减少至5785课时,《中学指导要领》的册页从261页减少至123页,公立中小学每周上课5 天(原本6天),学生报考公立中学不能填学校志愿,只能按片区随机入学等。问题是,这些直接减负的政策手段根本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还产生了系列副作用。

首先,由于宽松教育政策只能约束公立教育部门,民众的升学需求和竞争态势并没有变化,因而,私立学校大量崛起。

原本占据优势教育资源的公立中学只能提供宽松的托底教育,无法为想要上好学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几乎所有志愿上一流大学的中学生都投入私立中学, 随之,没了要读书的学生,公立中学的优质师资也不断流失。这样一来,极大地扰乱教育资源的有序分配,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不公。

其次,便是课外补习班迅速蔓延,课外补习费的支出初年攀升,不少家庭因此入不敷出。

要考上好大学,仅仅上私立学校还不够,课外补习学校(日本称“学习塾”“进学塾”)专门为应试做好准备,这几乎成为日本家庭的一般常识。甚至,许多家长发现,如果在家中不做充分的预习准备,连较好的补习学校都进不去。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宽松教育”政策整体上降低了必修的教育标准,看似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选择学习的空间,其实这个年龄的学生既不充分了解自 己,也不了解社会需求,甚至不够了解竞争游戏规则。

自主选择适合的教育资源既超出了学生的能力,也超出了多数家长的见识水平。除非精通教育和社会规则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多数家长在为孩子做学业选择时手足无措,心态焦虑。私营培训机构的营销诱惑、家长间的模仿与攀比、恨铁不成钢和病急乱投医等心态都会造成 超量教育、过度补习,结果又加重了一重学业负担——不仅无效,更可能适得其反。

减负,靠的不只是一家之力,一时之言

“减负”并不等于公办教育的“后退”、不等于降低中小学生的课程难度、不等于不要学生刻苦学习、不等于减少学生学习时间、不等于不要考试。

但一味地减负一刀切,很可能会重蹈日本减负的历史。

如何能让负减下去,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悬在所有人心头的疑问。

《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今天,我们要再次强调大力“减负”,是因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教育的功能从过去的“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开始逐渐转向“人人成才”“各尽其才”。

减负是势在必行,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前提下,“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无处不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减负减起来,靠的不只是一家之力,一时之言。

正如教育专家熊丙奇所言,要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把学生和家长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以及择校焦虑中解放出来,不能简单依靠推迟上学时间、取消特长生招生、叫停竞赛、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经营等举措,而需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也正如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徐冬青所说,“减负”之难,难于上青天,某种意义上,是各类主体的合力所致。

跨越“减负陷阱”,必须厘清各类主体的责任,只有政府、市场、家庭、学校、教师承担了各自的责任,并建立问责机制,才能真正将学业负担减下来。在这个意义上,政府不但要履行自己的责任,还需要履行对各类办学机构和教育教学行为履行“规则设计,规范治理,规律引导”的公共责任,才能最终打赢这场事关祖国未来的“减负大决战”。

以上就是教育部减负三十条,孩子们能否真的变轻松的相关信息,想要了解更多资讯可以持续关注本站。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jiaoyugaige/750.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