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学生"回国上大专"的倪委员,我想给他鼓个掌

时间:2020-05-28 02:58:07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湖南省郴州市

导读:本文是由湖南省郴州市网友投稿,经过长沙送子鸟医院编辑发布关于"让留学生"回国上大专"的倪委员,我想给他鼓个掌"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让留学生"回国上大专"的倪委员,我想给他鼓个掌

昨天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在两会上搞了个提案,朋友圈顿时开始刷屏让留学生回国读高职大专的文章,最近本就因为舆论和困境搞得心情不太好的留学生群体基本都在拿这事开涮,互相调侃回来要去哪所专科学校报道。

但仔细阅读倪委员的建议,会发现很多人都被媒体用断章取义和标题党的老套路误导了。

倪委员的原话是:“主要问题在于未完成学业的本科阶段留学生,如果想回国完成学业,要么选择国家自学考试,要么进入开放大学注册入学,要进入普通高校,只能重新参加统一高考或者参加成人高考。对这些留学生来说,相当于在国外就学的经历全部归零,十分不合理,也不符合国际惯例。”

于是,这于这样不合理且不符合国际惯例的现实, 倪委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注意是三点):

一是全面开放高职高专学校,对于高年级学生可采取降一年级直接入学,进入相关专业的办法。未满1年的归国留学生,可以通过高职高专扩招计划,解决继续学习的问题。

二是转入本科高校(注意是本科),可启用插班生考试政策。每个学期开学前,在不同年级设定大专业组插班生考试,通过插班生考试的学生可以进入 普通高校试读,一年后成绩正常,可以转为正式学生。

三是建立国外高校学业成绩转换机制,按照国际通用规则,把在国外已经完成的学分部分认可,纳入转入学校的学分当中。

在这三点件以上,他提议“可以采取先试点再扩大的方式推进此项工作”,可以选定部分公办高校试点,对转入学生进行学习情况评估,适时调整政策。也可以把相关权限给民办高校,由民办高校自主制定政策,满足未完成学业留学生的学习需要。

以上才是倪委员提议的全部内容。

注意,他总共说了三个要点,其中只有第一点开放高职高专被媒体放大了说。 实际上在第二和第三点中,他不仅提出了本科转学、插班考试的政策建议,还给考虑到了学分认证、成绩转换这样的“国际通用规则”。

他甚至还解释了为何会有第一条建议,那就是“对这些留学生来说,相当于在国外就学的经历全部归零,十分不合理,也不符合国际惯例”。

问题的关键来了,“这些留学生”指的是谁?是顶尖藤校的超级学霸,还是全美Top30高校的明日之星,又或者是全世界Top100学校的高材生?

显然,这里存在一个显著的幸存者偏差。

让留学生

在过去的文章我们做过这样的计算:

通过统计18-19申请季申请季各大专攻美本的留学机构发布的录取结果,我们得出Top30美本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共计发放录取信3000封左右,其中常青藤院校录取信250封左右。

由于统计的数据不能确保完整,且不能排除纯DIY申请者的因素,我们将录取信数量向上取整到了3500封左右。注意此处仅为录取信数量,但实际中常有一个学霸收到多封录取的情况, 所以最后得出的中国学生录取人数应该远小于3500,甚至只有2000不到。

那么这一年的美本留学人数有多少呢? 大约是4.3万人。

正在留美就读本科大一至大四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呢? 14.8万。

全美所有中国留学生有多少呢? 37万。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美国OpenDoors门户开放报告和一些简单计算,详情见往期文章 《大棚菠萝,电解铝与2019美本申请》 )

那中国的海外留学生一共又有多少人呢?

而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数据,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其中自费留学有59.63万人。

数字列到这里,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国外大学也有三教九流之分。你真以为出去留学的都是哈佛耶鲁牛津剑桥吗?你真的以为留学只有那两三个欧美发达国家吗?

现实中,就是有很多家庭为了省钱和申请容易把孩子送到冷门的国家,就是有很多学生在海外读的学校甚至没有学位,拿的原本便是职业证书。他们完全算不上富人,也没有过人的家庭背景,更算不上什么学霸、高材生,如果留在国内,他们也不见得考得上985、211甚至普通本科。

而他们通通都会被称为“留学生”,他们甚至是那66.21万留学生里的绝大多数,并且是沉默的大多数。

对于他们来说,高职并非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用一门学得来的手艺,换取一份靠谱稳定的工作,未必就比往前途未卜的留学路上再投个几十上百万要差。

所以回到倪委员提案这件事,当身边的各位聊到“MIT的去蓝翔学挖掘机”、“宾大的去新东方学炒菜”,如果只是调侃戏谑顺带发泄一下归国无门的愤懑,倒是无伤大雅,但若真要把它当了真,那便是精英主义在作祟,象牙塔里出不来了。

我能理解打开朋友圈,放眼望去"谈笑有鸿儒",刷刷微博,"往来无白丁",仿佛身边尽是常青藤大佬的感觉,换作谁拥有这样的背景,还被告知“回国可以上高职”都会哑然失笑。 但我们不能忘记这样的圈子代表的也许是留学生的话语权,而不是留学生人群的主体。

国内自古以来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常常看不上读书人。一会儿“百无一用是书生”,一会儿“臭老九”,直到今天这种反智主义情绪还在默默流淌,因为我们骨子里觉得读书人不会赚钱,我们不需要尊重知识去换取充足的物质生活。 甚至在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甭管是能工巧匠还是邪门歪道,能发财的就好。

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里的大家又特别想上大学,尤其特别要上好大学,从小就在比考试成绩、比学校好坏,好像非常尊重知识的样子。这一点从舆论中的“高职大专”就看的出,我们本能地瞧不起上高职与大专的,认为这是不思进取的结果,默认他们应该矮人一头。

但在瞧不起高职大专的同时,绝大多数人又在羡慕“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精神,窥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机会。

这种思想矛盾不可谓不剧烈。 他们并不尊重知识,而是无法拒绝知识换来的东西。

让留学生

其实,这只是中国对待职业学校的特色。

以我们熟悉的美国为例,实际上有大量的美国人就读于完成时间远小于本科的职业学院、社区学校。因为美国高中毕业后可升入两年制学院和四年制本科,两年制里又分职业和学术类教育,学术类可进一步转入四年制大学(承认原来学分)。与在电视里看到的满大街律师和华尔街精英不同,美国有大量的中产阶级来源于这样的职业教育背景。

日本也拥有非常细化的职业教育,叫“専門学校”。除了正常大学和短大(短期大学,类似国内大专),还有一条路径是初中毕业后不进普通的高中,而进入専門学校,类似国内的职高,这类専門学校不仅数量多,认可度也很不错,在计算机、料理甚至是动漫行业都有大量的専門学校毕业的从业者。

德国则是典型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的例子。经过多年改革和完善,德国的中学生去读大学的人只占30%,而其余的基本去了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也就是 著名的双元制,一周有3-4天在企业或者职业培训中心学习,所谓的上午毕业,下午就能工作。而德国本身又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大国,所以即便高教比例在发达国家里比较低,但产业工人技能水平高,收入与社会地位堪比大学毕业生,进而又巩固了工业技术发展。

而中国教育一直被诟病的问题之一,就是各个阶段的定位不明显。而中国教育一直被诟病的问题之一,就是各个阶段的定位不明显。大家都想投机,什么专业热门就想做什么专业。大专想着升本科,本科想着读研,读研的又琢磨得念个博士。恕不知研究生就是给研究用的,他们毕业出来干实业、搞技术不一定好使;高职出来就是解决技能问题的,强行通过学历筛选和薪酬体系逼迫他们去做学术又不是那块料。

于是现在的结果就是科研没搞好,技能也没学到。大学毕业生出来都要经过企业再培训,或者自己摸爬滚打多年,跌过很多跟头才能把事做好。

通过高校扩招缓解就业压力是当年教育领域的无奈之举,也是一大昏招。如果当年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这些年来提高职业工人的收入和地位,试着从末端引导职业教育问题,而不是把人都往高校赶,不仅能解决就业问题,劳动力市场能相对平衡,高校可能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越来越……

当然,这样的讨论可以漫长地延续下去,也许还会带上点“何不食肉糜”的意味,但作为一个曾经的留学生,它至少让我看到了还有人敢于“放弃幻想、认清形势”。

正因如此,当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提出关于留学生转学回国、促进职业教育的议题时,我能理解他引来的戏谑,但我更想为他鼓个掌。

(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三士渡观点)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jiangzhangbang/38921.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