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09 02:49:21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陕西省宝鸡市
上海纽约、昆山杜克、温州肯恩、深圳北理莫斯科、广东以色列理工……本以为是“民办、三本与野鸡”,实际上录取标准一点都不低。
对本土缺乏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城市来说,迫切需要这类大学落地加盟。近日,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有留言向重庆市委建言,建设新的中外合作大学,并直接对标上纽大。
不中不西,不土不洋,屡屡被误解的中外合作大学,却带给人们多重想象。
重庆突围
今年以来,多省份相继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广州都柏林国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4月27日同一天露面。
上述建言表示,重庆只有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南大学西塔学院,这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建议利用鲶鱼效应切实提高重庆高校水平。
我国高校在空间布局上,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在西部地区,陕西、四川双雄并峙,又与其他西部地区如重庆,形成不均格局。
于是,日前有提议称,将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五校合并,争创“双一流”。不过,重庆市教委的回应非常干脆,暂不可行。
身为直辖市,2019年全国城市GDP排名重庆位列第五,全国GDP超过2万亿的城市也只有5个。高等教育资源与城市经济,显得有些错位。
深圳本土高校虽然也不突出,但近年来大力补短板,一方面引进国内名校在深圳建分校区,一方面引进国际高水平大学共同组建新大学。
但随着高校异地办学政策收紧,异地举办含本科教育的新大学原则上不予批准。日前,筹备多年的武汉大学深圳校区,不得不终止。
异地办学终止,中外合作成了为数不多的选择。上述建言建议转变思路,充分借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办学模式,让中外合作大学落户重庆。
与否定合并大学不同,中外合办的建言得到重庆市委的回复,表示已转相关部门研究。
中外合力
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批准了一系列规定,允许开办中外合办大学。2004年,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落地宁波。
随后,2006年在苏州成立西交利物浦,2012年在上海成立上纽大,2014年在温州成立温州肯恩,2016年在深圳成立深圳北理莫斯科……
由于引进了海外名校资源,中外合办大学的录取分数还不低。根据2019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的生源质量指标,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新生高考成绩排名第105位,不逊于一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刚卸任的上纽大校长俞立中甚至豪言,上纽大录取要求严格,评价标准不同,有机会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未必能被上纽大录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熊丙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十多年来中外合作大学有很大进展,但是离当初确定的目标还是有一些差距。有些地方落实了如深圳,其它地方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
熊丙奇指出,中外合办大学其实并不那么容易,举办一所全新的大学牵涉到校址的征地、楼宇的施工、师资的招聘、具体办学模式的确定,而且牵涉到国外大学愿不愿意到中国来办学,这又关系到办学理念以及对办学质量的控制问题。
相对而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比较容易,当然数量也很多。今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19年下半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通知》,共批准了44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不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扩张过快,导致质量良莠不齐。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批准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终止的通知》,依法终止了234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下一步走向如何?熊丙奇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其实现在还很难去评价。他认为,关键还在于开放的力度是怎样的,因为目前中外合作大学采取的都是合作办学的模式。
熊丙奇一直在建议,引进海外知名大学直接到中国办分校,采用让海外知名大学完全独立办学的模式,但这个事情一直有争议。
留学遇冷
中外合办大学教育被称为“在家门口留学”,大多中国学生都以之为留学的跳板。
就师资而言,中外合办大学要求大量外籍教员。就生源而言,外籍学生数量是刚需,2016年上纽大外籍学生占总学生人数的49%,接近一半。
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指向海外深造。根据已公布的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上纽大学生去美国深造的比例高达80%,西交利物浦学生去英国深造的最多,占比达75.28%。
海外名校的深造率也可圈可点。宁波诺丁汉和西交利物浦考取剑桥的人数,超过了浙大、南大、上交大等校,考取牛津的人数甚至超过清北。
然而,新冠疫情让海外留学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少留学目的国在疫情防控站中表现不佳,让不少中国留学生正在考虑取消留学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帆认为,留学黄金期已经结束,很可能未来各种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排外、种族歧视等我们或许不习惯的东西都会出现,中国留学生将很可能面对更多风险。
熊丙奇指出,疫情对出国留学的短期需求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不但已经影响秋季入学学生的招生,而且还可能持续影响秋季入学以及冬季招生及入学,如果欧美疫情蔓延无法得到控制,已经拿到offer的学生怎么去留学呢?
这对中外合作大学来说会是机遇吗?熊丙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短期内,国内学生可能会报考中外合作大学或者项目替代,但是从长远来看,应该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原因在于,如果疫情之后国外留学政策收紧,中外合作办学也会跟着收紧,而如果维持政策不变,那出国留学的格局也就没有变化的理由。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gaokao/39888.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下一篇: 教学思考:“导学思政”凝聚三全育人合力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