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05 04:55:48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吉林省洮南市
作者:金小贝
首发:知心小贝
胡红梅事件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且仍在网络发酵中。
最初关注到她,是在茅卫东老师的一篇文章里。
茅老师在文章里写道,胡红梅是深圳的一位名师,头上顶着“全人教育奖”、“百千指导名师”、“阅读推广人”等光环,还是学校的副校长,业余又出版多本书籍,可谓著作等身。
这么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名师,却被曝出抄袭多人著作。她不但大段抄袭其它作家文章,抄袭某教师精心挑选的阅读书单,还抄到了台湾,几乎整本书抄袭台湾作家林枚玲2008年出版的《假如要有学习单》,除了把名字改为《儿童阅读的导读智慧——学习单设计实例》之外,其余包括作者自序也照搬,并落款为胡红梅。
有网友爆料,连胡红梅外出开讲座、上杂志的讲稿也都大多来自于一个叫大猫的老师。
这样大张旗鼓、不加掩饰的抄袭在教育界闻所未闻,再加上胡本人的知名度,一下子舆论哗然,引起了教育界的公愤。
此事发生后,胡在朋友圈里发出了致歉声明,但“如果还得不到原谅,就遗书奉上”这句有撒泼打滚嫌疑的道歉声明彻底激怒了公众,一时间被口诛笔伐,胡如过街老鼠,教育界人人喊打。
同是教师,我实在不愿意在胡红梅遭此痛击之时也撰文笔伐,尽管这一切都是她咎由自取。但是,讨论一下这件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一、胡红梅为何会如此“丧心病狂”地抄袭?
众所周知,一个只知道埋头苦干、专注于一线教书的老师一般是没有前途的。
有人曾经总结了这样一句话:要想在全校出名,靠成绩;要想在全县出名,靠公开课;要想在全省出名,靠写论文;要想在全国出名,靠出书。
这几乎可以算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路线规划图,且已经被多位“名师”证明行之有效。
有名自然有利。
有了一系列荣誉,教师在职称和各种评优评先上就占尽先机。
在很多学校,一旦评优评先往往还能担任行政职务,脱离一线教学。
对内对外的一切奖励都有优先权。
省级名师还能开“名师工作室”,一年有十万以上的经费。
还能获得各种财政补贴、名师津贴,并被四处邀请开讲座,出书,获得的经济利益是巨大的。
而一线名师如果专注于教书,是很难获得以上荣誉的。能力不够是一方面,精力不够是最主要的原因。
众所周知,一位教师要想管理好自己的一个班级,让学生在纪律、成绩方面出类拔萃,至少需要花费八成的精力。
而仅仅做到这些,只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普通一线教师,得到最基本的工资待遇,离“名师”的要求相差甚远。
若要获得名师荣誉,则需要把大半甚至全部的精力用来做课题研究,写论文,出著作。
而在一线,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课题,要想做课题研究,是需要“资本”的。
这个“资本”一方面来自于自己的教学实力,一方面来自于“与上级良好的沟通关系”,而后者往往重于前者。
这一点广大一线教师都有深切的体会,在此不再赘述。
一个教师一旦把精力放在“获取荣誉,攫取光环,成为名师”上面,基本上就没有精力搞一线教学了。
基于此,胡红梅“丧心病狂”的抄袭就可以理解了,一是她可能能力不够,二是她精力不够。
作为一个已经脱离了一线教学的名师,只有抄袭,唯有抄袭,才能保持她旺盛的教育“创造力”。
说到底,还是为了利益。
二、公众痛恨的不仅仅是抄袭者。
“名师脱离一线,一线难出名师”已经成了教育的一个怪圈,被一线教师深恶痛绝。
某些名师因为长期脱离一线,所输出的教育观点往往无法适应课堂,在一线教师看来,纯属隔靴搔痒,站着说话不腰疼,并不能使他们心服口服,更遑论学以致用了。
小贝曾经私下听过很多一线教师在谈到某些国家级名师时说,他们“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
很多所谓名师的先进理论唬唬外行和初登讲坛的人可以,但凡在教学一线浸润多年的教师都能看出来这些理论的悖离实际。
但就是这样的名师,却能得到比一线教师优渥甚多的待遇,所到之处,鲜花掌声,名利双收。
这让那些一心扑在教学上,半生辛苦在课堂的教师感到极大的不公平。
他们表面上是诟病这些名师,实际上是对教育评价体系不满。
归根结底,还是教育评价体系出了问题。
这几天,某省爆出“疫情期间,院长比一线医护拿的补助多”的问题。
其实在教育上,这个问题早就成了常态。
校长比中层领导待遇高,中层领导比一线教师待遇高是见怪不怪的事实。
虽然一线教师呕心沥血,以校为家,生病不敢请假,轻伤不下火线,但他们的工资、绩效、奖金永远都是垫底。
不患寡而患不均,教师最痛恨的是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公平。
但目前,基础教育的评价体系就是注重教师的头衔和光环。
比起教学成绩,头衔和光环的漏洞更大,被人为影响的因素更多。
名师,到底是因为在教学上成绩突出、贡献卓著,还是因为会利用人脉、沟通关系、获得“头衔”而出名呢?
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基础教育和过度教研孰轻孰重?
一直以来,“把教育还给课堂”“让老师回到课堂”在一线教师中的呼声都很高。
写论文、做课题、出科研成果,在中小学已经成了老师们人人必学的技术。
一位教师即使教学成绩再突出,再深受学生喜爱,也无法仅凭此成为名师,这就逼得一线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来搞研究,以得到评先评优必需的硬件。
且不说这些证件和研究成果有几分真伪,几分真才实学,即使这些成果都是来自于真实的研究,它对于一线教学、对于基础教育又有多少帮助?
新华网曾经报道过一个叫龚德才的老师,他是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讲师,他因31年“专注教学,不评职称”的另类,55岁在网上走红。
学院每个班要推选出一个最喜爱的老师,龚德才每次票数最高。
有不少学生留言说:“大学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幸甚至哉。”
“除了龚老师,后来再也没有遇见过能不用ppt就讲古文的老师了。”
“龚老师让我看到了一位良师该有的样子:腹有诗书,心存风骨。为人师,春风化雨;为君子,不争炎凉。”
他的经历被大量转发,引发网友讨论:
“大学老师到底是课讲得好重要,还是科研搞得好更重要?”
这个问题也同样值得中小学教育探讨。
一线教师做教学研究并无不可,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对提升教学水平的确有帮助,但牺牲教学,过度教研有无必要?
若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教研上,哪里还有时间搞教学?
我最喜爱的管建刚老师是一位从一线走出来的名师。
他的所有研究、所有著作都不是干巴巴的理论,都有活生生的课堂做支撑,每个教学研究都来自于他自己的学生,每一个案例都是自己的原创,且能让一线教师拿来就用,很具有克隆性和实用性。
我们期待这样的名师多一些。
知心小贝原创作品。版权属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gaokao/32083.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下一篇: 清华大学线上答辩新增8月毕业批次
推荐文章
热文排行
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